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大栅栏新模式
2023-04-29魏九红
[摘要] 基层是社会治理重心所在,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工委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践行“红墙意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品牌建设树亮点,打造守望相助的实践新模式;以民需导向破难点,打造民事民决的实践新模式;坚持街区治理抓重点,打造商户自治的实践新模式,形成了基层治理实践新模式的经验和做法,为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党建引领; 共建共治共享
[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1-0081-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1面对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要求、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新使命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大栅栏街道在西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贯彻落实《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为抓手,立足区域特色特点,深入践行“红墙意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协调各方作用,以深入实施“双提升工程”打牢基础支撑,在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的过程中,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切实以“红墙先锋”新作为展现“红墙卫士”新风貌。
坚持品牌建设树亮点,打造守望相助的实践新模式
大栅栏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天安门广场近在咫尺,区域位置特殊,承载着首都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功能。作为全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祥地,综合包户被誉为“启动最早、坚持最好、影响最广”的志愿服务品牌。从1983年第一份综合包户协议书的签订,到如今“邻里互助 守望幸福”品牌项目的形成,一代又一代大栅栏人接续奋斗。
近年来,街道工委立足群众“七有”“五性”需求,发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作用,不断整合资源,不断壮大队伍,不断探索志愿服务新形式,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保障重大活动和解决辖区群众需求两个方面的作用。服务对象从原来的19户独居老人,扩大到特困家庭学生、无业人员、失独家庭、退休老干部等。服务队伍从最初的11家团支部,发展到如今包括“两新”组织、老字号企业、驻区部队、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跨行业领域单位100余家,累计签订综合包户协议500余份,形成了综合型、专业型、共建型等多类型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组建各类志愿服务团队192支,实名注册志愿者19570人,占总人口的38%,累计发布服务项目336个,服务总时长1763400小时,受益人数达28万人次。
强化区域化党建带动。街道工委深入实施“红墙先锋”工程,持续深化与河北张家口、山东临沂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共建合作,作为地区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先后完成九三阅兵、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和党的二十大等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的志愿安保服务,累计出动2.1万余人次,被誉为“流动的红墙卫士”。
强化社会化动员联动。注重培育激活社会力量,街道“成长加油站”青少年素质拓展项目,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石头社区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强化专业化发展驱动。2022年,全市首家胡同科普小院落户大栅栏,并成为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科技+社区科普模式在全市推广。每年评选“爱在大栅栏”公益人物、公益团队,表彰星级志愿者,培树志愿服务典型,进一步扩大大栅栏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坚持民需导向破难点,打造民事民决的实践新模式
大栅栏作为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历史延续最长、文物遗存最多、旧城风味最浓、平房范围最大的传统市井文化区。下辖9个社区,户籍人口5.3万人,常住人口2.8万人,地区街巷交叉相错,胡同肌理復杂,杂居院落居多,基础设施薄弱,群众诉求多样。
近年来,在接诉即办工作实践中,街道工委注重发扬人民民主,推动群众自治,让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全过程,坚持“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街道持续深化民生工作民意立项,在纵深推动网格、院落、街巷三级议事协商会议机制的基础上,创新12345市民服务热线办理的圆桌工作法,旨在以“平等、协商、共建”为核心,以虚拟“圆桌”为载体,各方代表围“桌”而坐,摆事实、讲问题、提建议、定办法,让居民“自己说事、自己议事、自己主事”,以“圆桌”讨论会、现场会、云会议等形式,激发居民自治的源头活水,解决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强化民事民提促共建。大安澜营社区厂甸11号院是1985年建成的老旧小区,居民改造意愿迫切。在“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项目中,街道改变过去“政府干、群众看”的工作模式,主动邀请204户、714名居民召开圆桌讨论会,共商改造建设、功能布局、景观提升、运行维护等事项,累计征集采纳1287条合理化建议,特别是为迎冬奥创新设计了88米五环跑道。北京冬奥会期间,来自20家中外媒体的35名记者走进厂甸11号院,近距离感受老旧小区的华丽变身,小区居民用心声和故事向世界展现了“双奥之城”的热情和魅力。2022年以来,厂甸11号院实现接诉即办零诉求,成为全区社区开展接诉即办工作的标杆榜样。
强化民事民议促共商。前门西河沿社区辖区内一条近1000米的胡同,住着600余户居民,但仅有东、西两处厕所,如厕难、如厕远是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却迟迟未能解决。随着接诉即办工作的推进,街道、社区换位思考,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组织居民代表、城管委、环卫等部门反复走访、实地踏勘,约着见面谈、一起商量办,召开圆桌现场会,最终利用腾退织补空间,补足民需短板。新建公厕竣工后,36户居民联名撰写感谢信送到社区居委会。
强化民事民定促共管。前西社区4、6、8号塔楼一梯多户、单元互通,社区主动召开“圆桌云会议”,与楼宇居民提前沟通、达成一致,最大限度降低因新冠确诊病例管控对其他居民带来的生活影响。一场场圆桌会议,一次次沟通协商,让治理难题迎刃而解,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
坚持街区治理抓重点,打造商户自治的实践新模式
大栅栏是全国首个中华老字号集聚区,也是北京中轴线上唯一的广域级商业街区,辖区1.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布老字号、企业单位、“七小”门店等各类经营主体1900余家,从业人员7000余人,呈现出商户主体多元、问题诉求多元、服务需求多元等态势,反映出组织力量薄弱、治理手段单一、协同配合不畅等问题。
面对新时代基层治理新课题,面对人员密集地区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街道工委深刻领会接诉即办晴雨表、连心桥、指挥棒的重要内涵,将解决商户和居民诉求与历史文化街区治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诉求办理和社会治理。在做实大栅栏街道商会平台的基础上,以社区为单元,延伸设立9个商户自治协会,发挥自治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完善经营主体诉求办理工作机制,按照“党建引领、平台统筹、社区监督、整体推进”的思路,通过夯基础、赋效能、提品质,不断探索商户自治模式,积极构建商户参与基层治理新格局。
强化夯基础增动力。近年来,按照市区部署要求,街道持续打造“一牌一码一会一书”商户自治模式。“一牌”上墙,即街巷设置《商户自治公约》牌匾;“一码”告知,即“门前三包”扫码管理;“一会”统筹,即推选自治协会负责人;“一书”明责,即签订商户自治责任书,推动经营主体从被管逐步变成自治,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有效解决了店外经营、车辆乱停、卫生环境等问题。截至目前,街道商会注册会员82家、社区商户自治协会参与单位800余家。
强化赋效能激活力。持续强化经营主体在促进地区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发起商会会长、协会会长轮值工作机制,以区域发展论坛的形式,举办“全媒体时代老字号品牌传播合作”研讨会,研究讨论相关议题6项,动员、赋能、响应机制得到优化,企业活跃度和参与度得到提升。疫情防控期间,各商户自治协会充分发挥自治优势,主动践行社会责任,实行五户联保,配置防疫专员、安装皮基站、参与卡口值守。近年来,地区企业商户积极配合正阳门箭楼南望景观视廊整治项目,主动申请拆除违法建设59处、5100余平方米,邀请责任规划师参与编制街道《户外广告牌匾导则》,拆除、更换不符合市容风貌的广告牌匾171块。
強化提品质添魅力。持续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依托商户自治模式,以“规建管”全生命周期和精细化管理为工作落脚点,先后实施商业街地面铺装、西河沿景观更新和煤市街路侧提升等工程。2018年,杨梅竹斜街被评为北京市10条最美街巷之一,其更新与公共空间营造项目,2021年入选联合国“亚太城市可持续发展优秀项目库”。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持续推动观音寺片区改造提升,有序推进五道庙、梅兰芳祖居、梨园公会等7个文物节点保护性修缮,西单饭店、谭鑫培故居、同业公会等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以点带面形成涵盖梨园文化、商贾文化、会馆故居文化和京味儿民俗文化等特色探访路线,成为北京街巷治理成果的新名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大栅栏街道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实际,在解决问题中积累新办法新经验,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奋力打造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大栅栏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魏九红,北京市西城区委大栅栏街道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 / 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