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新征程国际中文教育新使命新行动思考

2023-04-29吴应辉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要: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国际中文教育面临三大新使命: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与服务世界各国发展并重,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重,促进中外语言交流与推动中文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并重。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三大使命,需要制定国际中文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步走战略,三阶段规划,服务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各国广泛合作、差异化的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全球体系,构建国别区域中文教育学科体系,设立国别标准体系建设支持项目,大力发展虚拟空间中文教育,启动中文教育薄弱国家支持项目,推动中文师资“走出去”培养等十项行动计划。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到2035年使中文成为一门普遍教授的语言;中期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使中文成为一门广泛使用的语言;远景目标是使中文成为一门全球通用语言。

关键词:新时代新征程;国际中文教育;使命与行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球性语言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3.0615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并指出要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在全面把握上下功夫,在全面落实上下功夫(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2期,第4-7页。)。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各行各业的首要政治任务。国际中文教育行业也应积极作为,既要从整体上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又要敏锐洞察其中与国际中文教育紧密相关的国家战略,认真研究有关精神的落实措施。基于以上认识,本文站在服务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新高度,结合全球中文教育事业和学科发展状况,提出国际中文教育的三大新使命及其十大落实行动计划,为国际中文教育行稳致远,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提供决策参考,为学界锚定研究领域提供方向引领。

一 新时代新征程国际中文教育的三大新使命

国际中文教育具有学科和事业双重属性。从事业视角看,国际中文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吴应辉《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服务强国战略八大功能与实现路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48页。)。这一定位不论官方还是学界均早已形成共识。然而,在如何服务国家和中华民族发展方面,目前仍存在认识模糊的问题。学界习惯性地将其主要功能定位于中文教学层次上,而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来审视这一学科和事业的使命和责任,以及如何服务并融入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研究却较为薄弱。因此,有必要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提高服务国家战略认识的政治站位,重新审视国际中文教育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的新使命。黨的二十大报告对从现在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党的中心任务作出了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不论从学科还是事业视角考察,国际中文教育既包括我国国内的对外中文教育(由于学科名称变更为“国际中文教育”,笔者认为应保持术语核心表述一致,原“对外汉语教学”应改称“对外中文教育”。)和海外中文教育两大组成部分,又存在我国主导与各国主导之分的实际情况。明确服务国家战略使命,才能找到方向引领和发展目标。

(一)使命之一: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与服务世界各国发展并重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硬实力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量化的国家实力,包括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而软实力则是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可以感觉得到的国家影响力,如国家形象、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国民形象、语言文化,等等。在硬实力各要素中,经济是强国之基,是其他硬实力要素的基础,可分为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两大部分。国际中文教育可以通过为世界各国培养与我国开展经济合作所需本土中文人才的方式,促进中外沟通交流的便利化,从而降低中外经贸合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中文教育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同时,客观上也在服务世界各国与中国的合作交流,也服务了各国的发展。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应立足中文教育,但不能止于中文教育,应强化目标导向,站在服务我国经济强国建设和服务各国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谋划事业和学科发展。例如,为满足“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批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对具有中文交流能力本土人力资源的需求,国际中文教育就应该超前谋划开展“行业+中文”人才培养或培训。由于“语言能力是劳动力的重要构成要素,特别是在服务业成为重要产业、数字经济成为重要经济形态的时代,语言能力在劳动力构成中的地位就更为重要”(李宇明《认识语言的经济属性,支持区域经济和自贸区(港)发展》,李艳主编《语言产业研究》第3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15页。)。因此,让中文深度融入各行各业,使中文能力成为世界各国劳动力构成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各国的本土劳动力价值,既可提高各国劳动者的职业发展能力,又可更好地服务各国与中国的合作,从而履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与服务世界各国发展并重的使命。

(二)使命之二: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重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军事、教育等硬实力方面,也体现在文化软实力,即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方面。中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因此中文在全球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通过国际中文教育推动中文和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广泛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理应成为国际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中文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多种多样,国际中文教育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深刻认识国际中文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和广大一线中文教师在服务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改善中国国家形象海外认知,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等方面的使命感,并激发其主动作为意识和自觉行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2-63页。)。这就需要世界各国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方面,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语言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国际中文教育可以培养千千万万能够使用中文沟通交流,能更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各国人士,促进民心相通,从而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因此,国际中文教育也应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之一,努力做到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并重。

(三)使命之三:促进中外语言交流与推动中文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并重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桥梁,是国际合作交流的工具,因此,中外语言交流与合作乃世界各国发展所必需。良好的语言能力需要通过语言教育获得,因此语言教育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教育体系之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及其语言教育实践经验和理论方法。因此,要推动中文走向世界,使国际中文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我们需要积极与世界各国在语言及其教育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借鉴,同时努力推动中文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

全球性语言具有哪些特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全世界只有英语一种语言被公认为全球性语言。参照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的特征,笔者2014年就提出了全球性语言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该语言的使用人口(以下简称“语言人口”)众多,至少达到全球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第二,该语言作为外语使用者人数众多是“全球性语言”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第三,该语言使用者在全球分布广泛,将该语言作为母语、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的国家数量众多,基本达到全世界国家总数的三分之一;第四,该语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各领域相互交流的重要语言,尤其是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传媒等领域被普遍使用;第五,该语言的母语国已无须投入大量经费进行该语言的国际推广,学习使用该语言已成为各国民众的需求和自觉行动(吴应辉《让汉语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全球性语言特征探讨与汉语国际传播的远景目标》,吴应辉、吴伟平主编《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4年第2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4-5页。)。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加快,中文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的可能性也在日益增加。我们有必要未雨綢缪,将“积极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推动中文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予以确立,以便分阶段有序稳步推进。需要指出的是,推动中文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这一目标,不具有排他性,可以与既成的全球性语言英语和谐共存,相互补充。人类沟通交流的语言之桥不应该只有一座,多桥并存可以使沟通交流更加便利畅通。

二 新时代新征程国际中文教育十项行动计划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注重抓落实,不认真抓好落实,再好的规划和部署都会沦为空中楼阁。”(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2期,第7-8页。)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认真履行上述使命,国际中文教育不论是为了事业还是为了学科,既要守正,更要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探索新思路,提出新方案,采取新行动,努力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国际中文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步走战略

对国际中文教育目标的传统认识往往停留在教外国人学会中文的教学层次上,新时代新征程上,应该将目标提升到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定位并制定配合、支持全球中文教育快速发展的实施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有近期的,有中期的,也有长期的,要分清轻重缓急,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狠抓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防止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2期,第8页。)我们应结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制定与新时代新征程目标一致的国际中文教育近期、中期和远景目标。

1.近期目标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使中文成为一门世界各国普遍教授的语言。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可能性,因为根据经济学家的普遍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28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英智库报告:中国2028年将超越美国成最大经济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2020年12月27日发布,2023年4月15日访问,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j/202012/20201203026481.shtml。),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应该更加强大,世界各国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交流将更加频繁。世界各国对中文人才的需求将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中文在世界各国各学段的普遍教授。

2.中期目标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使中文成为一门广泛使用的语言。国家富强是语言国际传播的实力支撑,也是世界各国中文教育发展需求的逻辑起点。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之时,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已经融入世界各国各行各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届时已经不再需要中国努力向世界推广中文,而是世界主动学习和使用中文(吴应辉《国家硬实力是语言国际传播的决定性因素——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的国际化历程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吴应辉主编《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第1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1页。),中文将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刚需而被广泛使用。

3.远景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后,努力使中文成为一门全球通用语言。汉语言文字海外传播史早已证明,中文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在域外广泛传播和使用。在信息传播渠道十分有限的古代,受中华灿烂文明的吸引,以及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邻邦有语无文等语言历史原因的影响,中文尚能从十分有限的信息传播渠道,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域外的广泛传播和使用,形成汉字文化圈。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后,强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新盛世必将受到全世界瞩目,届时将激发中文学习和使用需求的急剧增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传播途径丰富便捷的未来社会,中文传播速度将大大加快,学习和使用人数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最终推动中文成为一门世界各国各行业的全球通用语言。

(二)制定服务三步走战略的国际中文教育三阶段发展规划

我们应该根据三步走战略,从全球视野审视世界各国中文教育发展状况,本着需求导向和配合支持的基本原则,谋划构建全球中文教育发展的全球体系、区域体系、国别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标准、体制机制、资源配置、学科建设、师资培养、资源建设、技术应用等远景规划、中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由远及近逆向设计,正向实施,指导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学科朝着正确方向稳步有序推进。

(三)构建与世界各国广泛合作、差异化的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全球体系

发展中文教育乃各国自主行为,我们应本着外方为主、需求导向、中方配合、量力而行、急需优先、重点优先、友好优先的原则,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的中文教育合作交流。更加重视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配合,本着中国引领、各国主办、中外合作的基本思路,持续支持配合具有中文需求的友好国家发展中文教育。加强对发展中国家中文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估指导,对配合支持方式和力度进行动态调整,激发中文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李宝贵、吴晓文《中文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价值、演进与表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2年第4期,第1-8页。)。发达国家总体上具有良好的中文教育资源,未必需要中国的支持,我们应侧重与其在中文教育学术层次的合作交流,共同构建国际中文教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为中文的母语国, 我们应该主动作为,推动构建与各国广泛合作、差异化的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全球体系。

(四)通过国际中文教育服务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1.通过国际中文教育改善外国中文学习者的中国形象认知

研究表明,国际中文教育具有影响外国学习者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显著功能,中文水平与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呈正相关关系(王祖嫘《中文国际传播与中国形象认知的相关性研究——来自东南亚五国的实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68页。)。泰国、缅甸的两位青年学者所做的国际中文教育对外国民众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结论(吴有进《泰国汉语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影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龙威《缅甸汉语传播对非华裔缅甸人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影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9年博士学位论文。)。国际中文教育还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内容的教学,帮助外国学习者潜移默化地构建起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客观认知。此外,国际中文教育可以在为世界各国培养本土中文传播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土中文人才通晓中文和中华文化,擅长使用本国语言文字,以贴近本国文化的方式,面向本国民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助力中国国际传播体系构建,提升所在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

2.通过国际中文教育促进民心相通

应充分利用来华留学高端中文人才资源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来华留学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来华留学高端中文人才往往具有“雙语双文化”优势,向本国民众介绍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助力构建我国国际传播体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外国来华留学生介绍中国、阐释中国完全出于自发动机,处于自发状态,关于中国的传播普遍存在选题细微、话题零散、影响力较弱的“小、散、弱”特点,缺乏组织策划,未形成具有较强传播力的话语体系。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来华留学高端中文人才群体这一重要国际传播人才资源,策划推出一批国际传播成果,面向世界各主要语别和国别受众推介,促进民心相通。如组织编写“讲好中国故事”系列主要语别丛书,全面介绍、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各主要领域状况,以纸质和数字化形式在有关国家和中国同时出版。又如,可以推出“国际青年学者看中国”多语种系列视频故事,反映当代中国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各国主流社交平台发布,让世界客观了解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

(五)加大力度优先支持本土高端中文人才培养

中文学习者层次丰富,种类繁多,资源需求量大,从中文学习者到中文人才尤其是高端中文人才需要经过十几年漫长的培养周期。从初级中文学习者到高端中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不断筛选优化的过程,形如金字塔状,中低水平的中文学习者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培养成中高级中文人才,且目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具备培养高端中文人才的学科条件。在支持各国中文教育方面,我们需要更新思路,基础教育阶段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应主要由各国自己解决。应逐步调整面向基础教育大量配置中文教育资源的既有做法,腾出部分教育资源优先配置到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尤其要加大力度优先支持博士、博士后等本土高端中文人才的培养(李东伟、吴应辉《国际中文教育相关专业外籍博士生人才培养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第24-28页。)。资源配置优先投入培养高端本土中文人才,再逐层向更低层次辐射,以构建金字塔状从塔尖向底部辐射的本土中文教育体系。鉴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本土高端中文人才尤其是高端中文师资普遍匮乏的实际,应鼓励我国国内高校与发展中国家高校广泛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合作,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本、硕、博高层次中文人才联合培养,为优秀学习者提供奖学金来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海外高校中文教师提供来华访学资助,帮助他们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和当代中国阐释能力,力求起到培养精英中文人才、带动一国中文教育发展之效。

(六)设立国别标准体系建设支持项目

鉴于许多国家中文教育专家匮乏的实际情况,应设立国别标准体系建设支持项目,帮助支持有关国家开展本国中文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由我国选派专家与对象国专家合作,研发构建有关国家中文教育标准体系,以引领国别中文教育科学发展。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已组织部分专家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王国等国家合作研发本国中文课程大纲等中文教学标准,为国别中文标准体系建设支持项目作出了有益探索,应及时总结经验供其他国家学习借鉴。

(七)大力支持发展虚拟空间中文教育

快速发展的信息科学技术,如数字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正快速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转移。虚拟空间中文教育可以囊括所有类型的中文教育,既可以解决时空障碍问题,又可以克服广大发展中国家优质教学资源尤其是优质中文教师短缺问题,借助网络空间最大限度地释放优质教学资源,带来指数级的教学效应,惠及世界各国中文学习者。借助虚拟空间的数智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教学手段可以使全球中文学习者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快速提高全球中文学习者数量,推动中文早日成为一门全球通用语言。此外,大力发展虚拟空间中文教育还可以节省学习者来华留学的国际旅费和生活费用,大大降低中文学习成本,从而激发更多世界各国民众学习中文。虚拟空间中文教育将会成为未来与现实空间中文教育同等重要的国际中文教育新形态(吴应辉、梁宇等《全球中文教学资源现状与展望》,《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1年第5期,第1-6页。)。作为中文的母語国,我们应具有超前眼光,站在谋划全球中文教育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高度,加大投入,为全球虚拟空间中文教育发展搭建软硬件平台和教学资源支持,为虚拟空间中文教育快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八)启动中文教育薄弱国家支持项目,提升中文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国家数量

近年来,笔者组织的研究团队对全球196个主权国家的中文教育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发现全球中文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部分国家中文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少数人口较少国家甚至处于一片空白状态。我们面向世界各国的中文教育支持项目应多一些雪中送炭之举,帮助一批中文教育基础薄弱和空白国家发展中文教育,对于一些人口较少国家开展中文教育特殊帮扶,可以起到投入小、见效快的效果,甚至可以推动一批国家将中文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而快速提升中文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国家数量和在全球各国中的国家数量占比,提升中文的全球化水平。

(九)支持构建国别区域中文教育学科体系,为高层次中文人才培养提供学术支撑

2022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原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名称“汉语国际教育”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并在教育学门类之下正式设置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标志着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本、硕、博完全贯通。这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海外本土高端中文人才的培养会产生一定的辐射效应。然而,这只是意味着中国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得以完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高端中文人才培养体系依然尚未建立,仍然需要依靠中国帮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把对各国中文教育支持的着力点放在高校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方面,以培育中文学科队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增强国别或区域中文教育发展的“造血”机能。实施“一国一校”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支持计划,对有需求的国家,至少支持一所高校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对于人口较少的国家,可以区域为单位,如加勒比海地区、南太平洋岛国等,支持其建设一所高校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为区域内各国中文教育提供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支撑。

(十)推动中文师资“走出去”培养探索,破解“出不去”、“融不进”难题

我国目前培养国际中文教育硕士院校已达198所,每年培养中国硕士生近万人,普遍存在对口就业率不理想、海外就业比例较低的问题,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设置方案中确定的外向型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中文师资匮乏问题普遍存在,除薪酬待遇不够理想等影响中文教师长期扎根海外从事中文教学的因素之外,中国国内许多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还缺乏直接了解对象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等机会,难以下决心赴特定国家教授中文。这就导致供给侧与需求侧失配,出现国内难以对口就业与国外中文师资匮乏并存的矛盾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或国外高校独立培养的方式,使中国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和博士生获得在目标国学习、生活一段时间的体验,消除对异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陌生感,消减跨文化、跨环境适应障碍,发现所在国的优点和长处,甚至激发对所在国的兴趣,从而促进其毕业后在当地寻求就业机会。这种面向特定国家在当地培养和就业的国际中文师资培养新模式,已在中央民族大学选派学生赴美国联合培养的探索中得到证明(江傲霜《美国新任中小学中文教师的六大教学挑战及应对策略》,《民族教育研究》 2022年第3期,第161-168页。)。这种培养模式持续长达十余年,至今仍有50多名国际中文教育硕士毕业生留在美国主流教育体系中的学校从事中文教育。泰国某大学刚启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博士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成批招收中国籍学生在泰国培养,主要聘请中国高校教师授课并担任指导教师,其课程体系中包括泰国的国别化课程。这是中国人在海外高校接受国际中文教育师资培养并就地就业的案例,相信学生毕业后会有一部分人留在泰国高校或中小学任教,其成效值得进一步观察。中国人“走出去”接受国际中文师资教育,并在所在国就业的国际中文师资培养模式值得在不同国家探索实验。

三 结语

中国的强大是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又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独特贡献。中文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将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中文在全球的传播程度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应站在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全球化眼光和整体系统思维,谋划国际中文教育的近期、中期和远景发展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大投入,统筹推进,以国际中文教育特有的方式,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世界各国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助力语言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文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国际中文教育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前景光明,未来可期!

New Missions and Actions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on the New Journey

Wu Yinghui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o help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faces three new missions: to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ized power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serve both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to promote both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 global use of Chinese. To fulfill these missions, we need to develop a three-step strategy and plan, contribute to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construction, and build a sustainable global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with extensive coop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mong countries. We also need to establish a country-specific and regional Chinese education discipline system, set up projects to support national standards development, vigorously develop virtual space Chinese education, initiate support projects for Chinese education in weak countries, and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Chinese teachers for overseas teaching. The short-term goal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is to make Chinese a language universally taught by 2035, the mid-term goal is to make it a widely used language by the mid-century, and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make it a global language of universal use.

Key words: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missions and actions;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global language

[責任编辑:唐 普]

收稿日期:2022-04-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国际传播动态数据库建设及发展监测研究”(17ZDA3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应辉,男,云南宣威人,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传播与管理,国际中文教师、教学资源与教学法,E-mail: wuyinghui@blcu.edu.cn。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论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重新评价虞舜研究的学术意义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民族复兴理念的古田会议精神传承弘扬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生态文明建设三题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大团圆、大统一
论邓小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