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哲学思维

2023-04-29阿如娜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总书记民族

阿如娜

2022 年10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要理解和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并明确其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这一重要思想坚持以辩证思维处理民族工作的诸种关系,以历史思维探究民族工作的规律,以战略思维谋划民族工作长远,以系统思维布局民族工作全局,以底线思维亮明民族工作的边界红线等等,通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芒。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既要精准领会其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又要着力把握贯穿其中的哲学思维、方法论启示。如此方可学懂弄通做实这一重要思想,为更好地认识并解决民族问题,把握民族工作规律提供方法论钥匙。

一、深刻辩证思维: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正确处理民族工作的诸种关系

辩证思维是指,“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防止极端化、片面化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以发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民族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出深刻的辩证思维方法。

(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正确把握民族工作的“四对关系”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习近平总书记用辩证思维科学揭示民族构成“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明确既要尊重多元、包容差异,更要巩固一体、增加共同性,为正确把握民族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供了正确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领域重大逻辑关系提出了更具体、更全面的要求。如:在论述“共”与“差”的关系时,指出要增进共同性,对差异性要予以尊重和包容。在明晰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时,指出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强调“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共同体意识。”在论述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时,将其比喻为主干与枝叶,指出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在厘清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时,主张民族工作要重物质,更要重精神。对民族工作领域“四对关系”的分析阐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分析每一对矛盾时,运用矛盾主次方面原理,既讲了矛盾的一方,又讲了矛盾的另一方,兼顾矛盾的主要与次要方面。尤其是重点论,突出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这一主题,抓住了几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不同层面之间的关系问题,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引领,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两个共同”民族工作的主题高度一致,是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方向,蕴含并体现着丰富的辩证思维。

(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精准研判民族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民族工作面临诸多新情况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肯定民族工作辉煌成就的同时,指出民族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肩负着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机遇和挑战”“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建设仍然薄弱”“‘三交’趋势增强和矛盾纠纷上升”“反对‘三股势力’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暴恐活动活跃多发”五个方面的因素并存。习近平总书记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既看到民族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又不回避所面临的问题,精准地把握了民族工作的机遇与挑战、成就和不足、有利与不利因素,是对民族工作时代特征的重大战略判断。“五个并存”构成五对矛盾,每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主次分明,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五个并存”中,坚持一分为二把握全面的同时抓住了主流和关键,对两点论重点论作了及其透彻的阐述和应用。有了这种辩证认识,面对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既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勇于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也要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防范民族工作领域重大风险的发生,打好转危为机的主动战。

(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正确处理民族理论政策的定与变

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既要一脉相承又要与时俱进。在民族理论政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一贯主张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强调必须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他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深刻分析了民族理论政策的“定”与“变”,在看到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可变性的同时也看到其相对稳定性的一面。新时代,民族工作形势、任务和特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就决定了,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要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进行动态评估,要及时调整完善。民族理论政策要顺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完善和改革,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活力。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对有关政策作出修订和调整是完全必要的,这种变化是前进中的变化,其结果只能使民族理论政策越变越完善,越变越适合实际情况,越变越符合各族群众的利益与要求。这就要求无论是研究出台新的政策还是将已有的政策修订完善,都要做到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一方面必须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民族工作的根本立场和基本原则要保持稳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面对日益复杂的民族工作情势,要勇于开拓创新,对于已经不合时宜的具体政策措施要勇于变革。

二、深邃历史思维: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历史思维是指,“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训,从中华民族五千年共生共荣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历史,从西方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历史教训三重视野来把握民族工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以史为鉴,从中华民族几千年共生共荣历史中汲取力量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构成了相互离不开的命运共同体,这是我国发展壮大的重要优势和内在动力。无数条纽带将不同民族密切维系在一起并世世代代传承。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共同”深刻揭示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强大纽带。各民族共同开拓、共同书写、共同创造并共同培育了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精神。正是有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牢固纽带,在漫长的进程中,各民族始终把团结统一视为最高利益,多民族大一统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成为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根同源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凝聚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共同的目标和方向为各民族同心筑梦提供了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四个共同”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仅能引导我们正确认识家史家底,正确认识各民族为共同缔造和捍卫中华民族大家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还能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提振复兴信心,指引各民族继续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二)以史为师,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历史中汲取经验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一以贯之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走出一条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使少数民族、民族关系、民族地区及中华民族“四个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结重要时间节点很多,他抓住每一个关键节点,分析总结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在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等重要场合,对党的民族工作的全部历史进行深邃历史思考,作过系统总结分析,从历史中获得启迪。如,用“八个坚持”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内涵作出精辟概括,明确走出这一正确道路是百年大党民族工作最大成就。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总结新中国70 年民族工作成就,得出“九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用“十二个必须”高度凝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从八到九,再到十二,每个内容都层层递进、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是在不断总结每一个历史节点上的奋斗经验,深刻分析民族工作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科学经验。把新时代民族工作与党百年民族工作历程,特别是新中国70 年民族工作历程贯通起来,在历史全局中明确民族工作的时代命题,展现了大历史观。

(三)以史为训,从西方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历史中汲取教训

民族问题是多民族国家社会治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西方国家先后采取殖民主义、同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模式解决民族问题。这些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民族、种族矛盾,但是,并没有处理好他们的民族问题。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当今世界没有包治一切的灵丹妙药,也没有可以套用的固定模式。民族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多种多样,解决民族问题也没有具有普遍性的到处适用的通用模式,只有符合国情的道路才是可行之路。在百年历程中,我们党在解决民族工作面临的一个又一个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同于一些西方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模式,我们所走的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是符合国情符合民心的正确道路。近年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时受到一些噪音杂音的干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严正回应,处理民族问题,我们走的是自己的路,这与苏联和西方模式不同,“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才能为各民族同心筑梦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力量。可以说,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正确,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我们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三、深远战略思维:坚持从战略全局谋划民族工作长远

战略思维是指,“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着眼人类发展进步、实现复兴伟业、国家发展宏图谋划民族工作,彰显了深远战略眼光。

(一)着眼宏阔全球视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时强调,“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在科学把握世界变局和我国发展大势,致力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过程中提出并不断丰富完善,体现出胸怀天下的伟大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高质量推动我国民族工作的同时,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关注对世界民族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他在国内国际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一个民族不能少”,以平等为基础,着力保障我国各民族发展利益的同时,积极回应全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发展机会和权利的平等享有。打赢脱贫攻坚战,困扰民族地区发展的绝对贫困问题终被解决,补齐小康短板贡献了全球减贫;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曾经处于发展边缘地带的民族地区带到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构筑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切实把我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擘画了合作发展蓝图;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包容性、凝聚力为主题,铸牢“四个与共”的共同体意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内容与实践经验。

(二)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明确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华民族最根本最伟大的梦想,作为党百年奋斗的主题,承载着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景与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关涉民族工作的许多重大论断,以及所有关键任务的开展,都聚焦于服务民族复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明确为实现复兴梦。这一重大判断清晰地指出民族工作的时代坐标、神圣使命,明确了实现复兴梦是统筹推进民族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民族复兴是各民族共同的梦想,这一梦想的实现,需要各民族携手并肩,共同奋斗。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奋斗,也在这一奋斗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百年来,党带领各民族踏上复兴之路,让各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呈现出命运与共、同心筑梦的良好局面,迎来了实现复兴梦的光明前景。新时代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阶段民族工作要以实现中国梦为凝心聚力、接续奋斗的目标和任务,通盘考虑、谋篇布局,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形成共筑梦想的强大合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只有凝聚各民族的共识和力量,形成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才能有效应对复兴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才能共同迈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

(三)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民族工作进行战略布局

回顾党的民族工作历程,我们党始终把民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谋划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将民族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进行总体谋划和推进。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及历次中央全会、每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揽全局,加强民族工作的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和统筹推进。分别于2014 年、2021 年召开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2019 年召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组织召开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在保持大政方针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回答了各族人民普遍关切、急需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民族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特别是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炼概括其主要内容,明确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正确把握“四对关系”,统筹推进“五项重点任务”,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命题。这些内容每个都具有丰沛的内涵,内隐特定的层次逻辑,各内容之间相互衔接、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呈现辩证的逻辑关联,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布局,在我们党的民族工作历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四、全面系统思维:坚持全局视野,加强整体推进

系统思维是指“从系统整体出发,着眼于系统各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系统综合分析方法,以期实现系统整体最优化的科学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用整体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处处体现着鲜明的系统思维方法。

(一)坚持整体性,着眼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思考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从中华民族的全局和整体来把握各项时代命题,蕴含着全面的系统思维。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思想,对其背景、内容、意义及实现路径等重要问题做出系统、全面和深刻的阐述,将其写入党章,确立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及“纲”。用“四个共同”对中华民族共生共荣的历史传承作出深刻阐述,用“四个与共”“四个必然”高度凝练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及意义,用“四对关系”精辟概括民族工作中的重大关系。这四个四紧密交织,相辅相成,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根基;紧紧抓住发展这把“总钥匙”,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给予各族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广泛、更深入,全面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以中华民族历史观引领各族群众的深层认同,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聚魂,强化各族群众的情感和精神纽带。这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不懈探索,明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彰显了对中华民族整体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实践的不断丰富。

(二)坚持统一性,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五个必由之路”,其中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强调了党的全面领导的首要地位。民族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党领导一切理所应当包括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摆在民族工作最突出、最关键的位置上予以强调。无论是“八个坚持”“九个坚持”还是“十二个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是最根本的一条。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系统、整体的领导,不仅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而且覆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覆盖机关、企业、学校等各个单位组织,没有任何组织和个人游离于党的领导之外。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贯彻这一本质要求,必须在民族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都要全面落实和充分体现,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无论是哪个领域党的领导弱化了,党的建设缺失了,都会损害党和国家的利益,各项事业都无法顺利进行。只有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使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才能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民族地区落地落实,才能保证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方向性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必须立场坚定。

(三)坚持协同性,加强民族工作各要素的协同发力

民族工作是个大系统,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各领域、各环节统筹联动、协同推进才能保证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十二个必须”的理论框架,并紧扣民族工作主线,强调抓好“五项重点任务”统筹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无论是“十二个必须”还是“五项重点任务”都不是毫无关联的存在,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整体,统一于民族工作的鲜活实践中。“十二个必须”,从方位、任务、主线、原则、保证等十二个方面协同推进民族工作的理论创新,明确了民族工作的重大时代命题。这“十二个必须”中的每一个都是民族工作必须做好的关键工作,十二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思想航标。“五项重点任务”着眼落实“十二个必须”,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防范重大风险隐患”等方面对民族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既注重系统整体性又强调要素协同性,统筹各方面因素,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各方面关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使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为具体,举措更加有力,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民族工作的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南。协同性还体现在民族工作新格局的构建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面厘清党委、政府、统战等不同主体在民族工作中的不同职责和作用,提出要构建民族工作新格局,统筹各方力量,突出了不同主体的协同配合、联动聚力。

(四)坚持共同性,强调覆盖所有民族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时提出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论断,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强调党的创新理论要来自人民、造福人民。为人民谋利益和幸福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归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心系各族人民福祉。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共同性,意味着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要惠及全体人民,谋求的是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民族工作说到底就是让各民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全面脱贫,各民族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一现代化以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为特征,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14亿多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迈入,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也不能掉队,是覆盖全民族的现代化。无论是全面小康还是现代化,都是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让任何一个民族掉队,不让任何一个区域落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所有人群全部实现共同富裕,真正实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五、鲜明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把牢民族工作的主动权

底线思维是指,“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引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中对底线思维的运用,其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积极应对,体现出鲜明的底线思维。

(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确保国家核心利益不受侵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与保障。以捍卫主权、安全、发展三大国家核心利益为重点的三位一体综合安全思想是民族工作的目标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稳定和发展明确为民族工作的重大历史使命。进入新时代,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空前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新形势下民族工作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需要我们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保持清醒头脑,常怀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化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工作,要强化忧患意识,防范重大风险。彻底铲除意识形态领域的民族分裂思想流毒,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对搞分裂和暴恐等逾越底线的犯罪分子,要依法坚决斗争坚决打击。完善风险管理措施,依靠和发动群众,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推动内外联动,形成维护国家安全合力。这是在民族工作领域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的根本体现。

(二)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守好“生命线”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民族团结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视达到了新的历史境界。用“生命线”和“眼睛”形象地比喻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各民族要像爱护眼睛和生命一样爱护团结。这一生命线作为党百年奋斗的灵魂,贯穿于党领导下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奋斗中,是各族人民手拉手共同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用“大家庭”“石榴籽”表达各民族深厚的手足之情。各民族作为骨肉兄弟共同生活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一系列生动鲜活比喻的背后,是对民族团结的始终关注,是对民族工作的一贯重视。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把法治贯彻到民族工作全过程各领域,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就是人与人的团结,维护民族团结要讲“交心论”。民族团结工作一定要重在平时,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抓好平常,重在交心以心换心,要赢得人心、稳定人心、争取人心,这是维护民族团结最管用的途径;党的领导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关于民族团结的论述,将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法作为我们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法宝,其运用和实践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形成发展及实践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问题,饱含着一系列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思想、新认识。这些思想观点贯通历史、现实、未来,涵盖方向、目标、路径,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系统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应用,对进一步升华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的认识,高质量推动民族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总书记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多元民族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