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撑起飞天梦想
2023-04-28蒋平
自2016年起,我国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为何是4月24日?因为在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升天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它向世界彰显了中国自信、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与中国雄心,更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精神的伟大。当时的我听到这个消息,自豪感油然而生,不觉哼唱着:“东方红,太阳升……”
人活着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更何况是航天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两弹一星”取得辉煌成就,“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成功,“祝融号”火星车圆满着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航天精神”的支撑。
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强大的重要标志。在“有原子弹就有话语权”的时代,经历了外国的恐吓之后,我们国家要造自己的原子弹,在苏联撤走了所有技术人员的情况下,在大漠戈壁,条件简陋,没有现代化的计算机,研究人员靠算盘进行计算,最后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航天精神”,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质不言而喻:没有人帮你,中国人的事,只能靠自己。
航天人任新民,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毅然放弃外国优越的生活,回国开启“两弹一星”的征程!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西方放言:“中国导弹夭折了。”困境面前,任新民带领火箭发动机研制组,用最简陋的板凳和工棚,让我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导弹成功发射。他勇于担当,在“长征四号甲”发射时,七十多岁的任新民,面对怀疑,他说:“不成功,我负全责,包括坐牢、砍头!”中国火箭,自此踏上新征程!他被称为“放卫星的人”。他那深挚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与担当,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航天精神”。
航天人黄纬禄,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晚年的黄纬禄在家养病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对探访者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他身上那种“老骥伏枥,志在航天”的情怀令人动容。这就是“老黄牛”一般的“航天精神”。
践行“航天精神”,首先要有一颗爱国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祖国建设需要,许多海外赤子克服种种困难,回国投身航天事业。美国人曾形容钱学森,说他“一个人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钱学森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钱学森在归国的邮轮上,回答记者说:“我不会再回来,我没有理由再回来,这是我想了很长时间的决定。今后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再例如梁启超之子梁思礼,梁启超生前所言“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梁思礼曾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国导弹与火箭事业的发展之中,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践行“航天精神”,还需有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精神,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以及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许多航天人默默无闻,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才华、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
中国航天有“三大精神”:一是传统“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二是“两弹一星”精神;三是“载人航天精神”,即四个“特别能”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三大精神”的概括,切中肯綮,恰到好处。
有记者在采访“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张陆时问:“作为第二批航天员,您为这次‘飞天’准备了整整12年,这期间是如何训练的?”张陆回答:“12年的备战,其实概括起来就是12年夙兴夜寐、12年沐雨经霜。12年里,有一个信念始终在我心头萦绕,那就是飞天,为了个人的梦想飞天,为了民族的梦想飞天。”
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便是“航天精神”撑起了飞天梦想的真实写照。
“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精卫填海的精神、夸父逐日的精神遙相呼应、一脉相承,所体现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
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因为——“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航天精神’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机力量。”“航天精神”是一面能激发中国文化自信的“精神大旗”。在西方世界科技封锁的情况下,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了奇迹。“航天精神”是能鼓舞人们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传家宝”,一代代航天人“咬定青山不放松”,埋头苦干,把困难踩在脚下,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赢得了大国尊严。
“航天精神”是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精神标杆”,而今“少年心事当拿云”,自以“航天精神”催奋进!
蒋平,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浙江省绍兴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曾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百堂优秀作文指导课创造奖”(特等奖),指导学生出版文学作品《鸢尾几度花》,著作《立人与作文》,发表教科研论文50万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