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国家植物园:对标世界一流
2023-04-28简宏妮
简宏妮
华南国家植物园景观温室群全景
罗超是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科普讲解员,调到热带植物馆担任讲解员之前,她曾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科研区工作。“园区这边热闹,有百花争奇斗艳。科研区安静,能让人心平气和。两种不同氛围,但都非常滋养人。”罗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华南国家植物园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植物学研究机构,包括广州园区和肇庆鼎湖山园区。广州园区由植物迁地保护及对外开放园区(展示区)和科研区组成。2022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
“建设国家植物园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迁地保护植物,为人类提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所;另一方面是对保护下来的物种进行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可持续利用,为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源头的资源植物。”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任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升级成为国家植物园之后,我和我的团队感到责任更大。……我们的目标是把华南国家植物园兰园建设成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兰花专类园。”曾宋君说。
花城有名园
驱车驶过花城广州天河区的繁华街区,再经过一段相对清寂的街道,下了立交桥,抵达长湴,就能看到一片植物的海洋——这是华南国家植物园所在地。
1929年12月4日,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成立,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并易名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1956年2月,经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委批准,华南植物研究所在广州五山大坑岗(现长湴)筹建所本部,在龙洞筹建华南植物园,在广东肇庆鼎湖山建立鼎湖山树木园(自然保护区)。从此,华南植物研究所形成了“一所两园”的机构布局。2003年10月,华南植物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从初创时只有一间标本室加一间办公室,到如今“一所两园”,华南植物园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在游客眼中,華南国家植物园是现实版“绿野仙踪”和观鸟观蝶观虫的大本营。
华南植物园展示区占地333公顷,拥有木兰园、姜园、棕榈园、苏铁园、兰园、药园、温室群景区等38个专类园区,迁地保育各类植物1.7万多种(含种下分类单元)。优美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华南国家植物园全年可观察到的野生鸟类达130多种、蝴蝶110多种,也是广州市区内少数夏夜赏萤火虫的绝佳场所。
在科研工作者的心目中,华南国家植物园是一处“科研圣地”。其植物学、生态学、园艺学科排名全球前1%。2019年国际评估认为,华南植物园在物种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资源利用等方面综合排名居世界前列,并于同年被评为中国最佳植物园。
任海透露,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将对标世界一流国家植物园,突出保护、科研、科普、利用和展示的功能完整性和热带亚热带植物迁地保护的广泛性,切实加强国家植物园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科研区以科学研究、资源研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展示区以收集保护、园林园艺展示、植物文化讲解、科普教育为主,突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岭南园林特色;科技推广平台以通过源头资源植物和香港科技创新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2022年6月,《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批复》发布:坚持以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体现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坚持对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统筹发挥多种功能作用;坚持将热带亚热带植物知识和岭南园林文化融合展示,提升科普教育功能,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强化自主创新,接轨国际标准,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这是对华南国家植物园的任务和使命做出的要求,也是提出的期望。
成为国家植物园
华南国家植物园珍稀植物专家曾宋君从1990年进入华南国家植物园读研开始,他在这一片“植物王国”中工作和生活了30多年,一路见证了华南植物园的变迁:“这里发生了挺大的变化。园林园貌比以前漂亮多了,科研水平迅速提高,华南植物园发表的论文数在全球所有植物园中排名第一。”
升级为国家植物园的这一年,曾宋君和他的团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通过采用赤霉素调控,使胼胝兜兰的双花率从8.3%提高到8.9%;育出130多个花卉新品种,其中102个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登录,30个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评定;已繁殖出兜兰、猪血木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0万多株,多个品种进行了自然回归和市场推广。
“升级成为国家植物园之后,我和我的团队感到责任更大。我们除进行珍稀濒危植物的保育外,还将培育出更多观赏价值高的新品种,并进行花色、花型等性状的调控机制研究。我们的目标是把华南国家植物园兰园建设成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兰花专类园。”曾宋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华南国家植物园挂牌后,启动了生物多样性专项。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馆馆长罗世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发现新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起点,不了解家底,如何了解生物多样性?”他透露,2022年,华南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一共发现了33个新物种。
“描述新种是我们认识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罗世孝同时也是一位进化生物学专家,2001年到华南植物园读书,2007年留园工作,从此扎根。
“万维莎”睡莲(邓新华/)
苏里南朱缨花(季申芒/ 摄)
早上8时,罗世孝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因为就住在园里,很方便,常常晚上10点离开的时候,实验室的灯还亮着。”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办公室和实验室的工作占了一半时间,另外一半需要上山入林去野外。
罗世孝透露,为支撑“绿美广东”的生态治理,华南国家植物园向韶关市和肇庆市共派出18位科学家,对口支援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系统是有功能的,华南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的加入,能帮助提升森林的质量,让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国家科研团队深入到基层第一线,指导基层的生态建设,然后为生态建设提供长期的科研支撑,这也是我们植物园能为国家建设出的一份力。”罗世孝说。
2023年2月28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简称“决定”)正式发布,为走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划定了“路线图”。
事实上,参与生态治理,助力生物多样性,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工作并不局限于广东。2022年,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在海南某地意外发现一棵残存的“爪耳木”,这个物种已在野外濒临灭绝,工作人员剪下枝条,将它带回植物园的新家,其数量也从“1”变成了“18”。
植物园不仅可以供人观赏植物,还是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园林园艺展示、自然教育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机构,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力量。“国家植物园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也是广州的城市名片,希望华南国家植物能够更多地展示广东乃至中国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示范性工作,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拥有更大话语权。”任海说。
保护是核心
兜兰、迷你蝴蝶兰、香蕉兰、领带兰……在温室群景区及兰园内,550余种兰花“共聚一堂”。“去植物园里赏兰花”成为很多广州市民春节期间活动的必选项目。
“你看,这里一簇兰花有十多种颜色,大小形状也各异,这些都是我们科学家培育出来的。”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温室群景区,罗超向《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介绍。
兜兰是曾宋君的主要研究类群。和兜兰结缘,源于2006年7月到邱园(英国皇家植物园)做访问学者,他说:“兜兰花朵造型独特、花朵色彩绚丽、观赏花期持久,是国际上的高档花卉。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过度采挖,兜兰现已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植物物种之一。”
“今年春節期间,华南植物园兰展中的一大部分兰花是我们培育的新品种。”曾宋君说。
华南国家植物园是国内最早开展兰花收集、保育与研发的科研机构之一,这些珍稀品种能够得以繁育并呈现在公众眼前,离不开华南国家植物园科学家的努力。以野生兜兰为例,这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植物物种之一,是曾宋君牵头的团队攻克了兜兰的迁地保护和繁殖栽培技术。
华南地区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迁地保护是华南国家植物园的重要职能。2022年以来,该园新引种植物11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8种,目前园内保护植物总数达到1.75万多种,位列全球前五名。任海说,未来将力争保护植物达到2万种左右,占到我国高等植物种类的大半,并实现华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全覆盖。
华南国家植物园大王椰子林
华南植物园率先建立了利用生物技术、生境恢复技术和种间正关系促进技术集成方法,进行了珍稀濒危植物回归研究与示范,成功实现了报春苣苔、彩云兜兰、杜鹃红山茶、虎颜花、龙州金花茶、猪血木、广东含笑、绣球茜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建植物宝库
“植物标本是在地球某一时空瞬间采集的植物材料,是永久保藏的科研实物和记录,它携带着植物物种、种群性状、产地地理环境和遗传等信息或数据,是地球生命形式和过程的历史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档案和凭证。”驻足在标本馆的一楼科普橱窗前,这句话令人动容。
罗世孝透露,为发现一个新物种,科研工作者通常要付出几年的时间:“整个周期需要标本馆的标本、实验室的工作,再加上野外的采集。有时候为了观察整个物候,需要在野外等待植物开花、结果,陪植物走过一个生命周期。”
不论是采集“某一个时空瞬间”,还是静待“一整个物候”,这些工作都是在为植物建立珍贵的宝库。
88岁的胡启明是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馆研究员,如今他还会坚持每天上半天班。他参与了《中国植物志》的编写,以对报春花科植物的研究而闻名于世。
目前,园内保护植物总数达到1.75万多种,位列全球前五名。任海说,未来将力争保护植物达到2万种左右,并实现华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全覆盖。
在标本馆一楼的玻璃橱柜里,有对“启明报春”(Primula chimingiana G.Hao,S.Yuan &D.X.Zhang)的展示。其中的“chiming”就是胡启明的“启明”拼音。这是华南农业大学的郝刚和华南植物园的张奠湘、袁帅在2017年发表的新种。物种以这样的方式命名是为了向胡启明致敬。
华南国家植物园助理研究员宋柱秋主要从事崖豆藤属分类学研究,发现新属“启明豆”是他2022年重要的科研成果之一。为了这一个小小的发现,过去几年,宋柱秋查阅了大量文献和标本,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观察。
因为“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宋柱秋走上了植物研究这条路。“有空时,带上相机,租一辆车,去野外,观察和采集植物是我感到最快乐的事。”宋柱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后,宋柱秋的工作内容中增加了广东植物的调查和濒危植物的研究工作,更多的时候,他仍然是专注于豆科崖豆藤属的专项研究和植物物候学研究。
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馆建于1928年,除了自己的科学家进行标本采集和储存外,还跟国际上80个国家进行标本交换与合作。“标本馆现在有118万份标本,年代最久的一份已经有200年历史。这些标本采集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是植物的宝库,也能赋予植物‘第二次生命。”罗世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标本馆建馆时,还建立了“卡片系统”“采集记录系统”和“流水号系统”三套管理与检索系统,可以根据植物的拉丁学名、采集人和库存标本的流水号进行快速查询。随着科技的发展,1999年华南植物园标本馆率先在国内实施标本数字化,建立起一套馆藏标本数据库。进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标本馆正在建设一个集野外科考、标本采集、植物引种及数据分析与交流的综合信息平台,未来将实现标本库、种质资源库、人才库存与资料库联动融合的综合平台,为我国国家植物园建设提供数据与信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