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治理研究*
2023-04-27孙杰
孙 杰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先后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重要国家战略推进我国高校的全方位建设。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和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改善了过去高校建设名单“只进不出”的问题。“双一流”建设成为高校新时代的重要导向,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知》旨在培育出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国际一流行列,使我国高校成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平台,这不仅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也为高校整体性建设提供重要指引。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中心,不仅是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还应该是“双一流”高校文化治理的中心。目前在“双一流”建设已经进入第二个周期,高校图书馆应该站在高校现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化治理功能,面向国家发展战略,为高校学科发展给予决策支持和重点服务,引领高校的“双一流”建设。
1 高校图书馆文化治理的现实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文化已与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在一起,成为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到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文化已成为助力我国社会发展的最大软实力。“十四五”期间,我们应把增强文化软实力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要以统筹、协调、优质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加强文化治理,以更高质量的供给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丰富文化发展的价值维度、精神指向和人文内涵。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及至社会的文化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同时,不仅要把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作为重新认识自身学科定位的重要手段[1],而且更需要注重高校图书馆文化自身的定位,要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在为师生提供各种文献服务的过程中,需在意识形态上重视规范和引导师生的工作、生活、娱乐等行为,为师生创造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校园人文环境和精神氛围,全方位提升师生的教育与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综合素养[2]。
当下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图书馆虽然参照国际标准在学科建设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缺失了对自身文化治理功能和目标的定位认识,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思想,以致在资源建设上存在“重学科建设,轻文化培育”的现象,在日常和常态化的素养教育上缺乏文化引领和统筹[3],过于注重对师生学科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的教育[4-5]。针对此类现象,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找准文化治理定位,积极发挥自身在文化治理上的优势,优化馆藏资源配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激发出高校师生等多元群体参与的主动性和自我发展的热情,从而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中发挥出最大的文化治理效能。
2 高校图书馆文化治理的原则与功能效应
高校图书馆既是为人才培养提供服务的学术型机构,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因此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所开展的文化治理,要突破文献中心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育人责任,不仅要推进高校学科建设走向世界一流,而且也要塑造校园特有的文化,推动校园文化走向世界一流[6],真正地将人文精神建设匹配于高校建设的发展之中,实现师生在学科建设中对校园主体的主人意识和认同感[7]。笔者认为“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需要在文化治理上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具体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知,高校图书馆对于文化治理需要在强调“多元、参与、共存”原则的基础上,才会真正形成图书馆与高校群体的良性文化实践,对内产生约束和凝聚功能,对外形成导向和辐射功能,从而全方位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影响力,为高校推动“双一流”建设提供文化层面的重要支持。
图1 高校图书馆文化治理功能与原则
2.1 高校图书馆文化治理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然而,由于高校的学科发展、高校内部各单位职能,以及在校师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需求的不同,会对文化治理的态度存在着差异,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必须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塑造自身的文化价值,在坚持共同协商原则、全方位表征原则、多元文化共存原则的基础上,引领和指导师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1)共同协商原则。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达成文化治理的良好效能,需从传统的单方面传播文化转变为高校图书馆与服务群体的互动交流,通过与广大师生共同协商来实现双方在文化上的共同满足和进步。在此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在协商过程中积极回应师生关于资源建设、服务创新、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诉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与师生之间形成文化互证关系,以此增强高校图书馆的话语权,不断提高和稳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引导作用,实现其文化治理目的。
(2)全方位表征原则。高校图书馆要在广大师生中形成校园文化的价值认同,就必须充分挖掘其资源、服务、空间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其文化的浸润和表征,促使校园文化在广大师生中形成具化感知存在。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建设信息共享空间、学习交流空间、学校文库、文化殿堂、荣誉殿堂等形式来展示本校的文化特色和学科成就,全方位表征校园的文化价值,促进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吸收,增强文化自信[8]。在这种文化的表征与吸收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可进一步强化师生在文化素养上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实现其对师生社会行为的塑造,为和谐校园秩序共建奠定基础。
(3)多元文化共存原则。高校图书馆文化治理不仅要及时关注我国的文化导向、区域文化特色、校园自身的文化品格等,也要注重多元文化价值的共存与繁荣。高校师生群体多来自世界各地,其文化背景具有多元化特征,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文化治理上必须尊重他们的文化背景。高校图书馆要针对不同地域、文化、民族背景下的师生实际情况,在文化导向上倡导多元价值共存,通过不同群体间的文化交流来营造良好的多元学习环境,实现校园品牌文化的塑造,打造高校师生对我国文化的群体性认同,实现其核心文化治理效能,以此提升高校的科研与教育产出,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
2.2 高校图书馆文化治理的功能效应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开展和加强文化治理是驱动高校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在“十四五”时期,高校要使“双一流”的建设落到实处,实现“双一流”建设可持续发展,关键所在就是培养既有学问又有美德品格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治理应具备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和辐射功能,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1)导向功能效应。大学时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对于后续社会化行为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错误的价值导向会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治理要取得成效,就必须具有正确的文化导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高校学生个人价值观实现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2)约束功能效应。高校图书馆在文化治理中提升的是师生的整体文化层次,不仅需要以制度来约束他们的学术作风和生活方式,更要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来约束。因此在高校图书馆文化治理中,要善于进行资源整合和挖掘开发,发挥出资源的教育功能,不断通过具有正能量的阅读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师生的思想意识,使全校师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栖息地”,让“文化” 永远存在于师生的心中,以此促进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建设。
(3)凝聚功能效应。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中重要的公共社区,若高校图书馆常年不断地通过开展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等具有文化特色的阅读活动来提升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那么在文化治理上将发挥出凝聚力功能效应,使师生在熏陶和培育中逐渐趋向于朝着高校“双一流”文化建设的目标去努力。
(4)辐射功能效应。面对社会对文化知识服务的高需求,高校图书馆需要走出校园,发挥其作为所在公共社区校园文化中心的文化引领功能,利用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强大的设施、技术、人才等优势积极扩大服务范围,促进高校文化的传播和影响。高校图书馆可通过举办公益讲座、书展、书评等文化活动,建立诸如社区图书馆、图书驿站等来提升文化的辐射影响力,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使群众对社会事件有清醒、正确的理解。
3 高校图书馆文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将高校图书馆文化治理作为解决高校校园文化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然成为高校校园生态治理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须考虑高校与图书馆主体、环境、技术各要素的平衡及可持续发展,通过顶层制度安排,由高校图书馆发挥主导作用,在校园治理中发挥出高校图书馆文化治理的功能,在多元共治的基础上,创新治理理念及模式,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加强信息素养培育及提升工程,打造文献资源建设特色品牌,以塑造核心价值观,凝聚文化共识为目标助力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9]。
3.1 树立多元共治理念,创新文化治理模式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治理的主体之一,也是社会公共文化的服务主体,面对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文化治理不能仅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应该站在建构和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治理的视角,寻找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落实“多元主体”治理目标,不仅要求高校各部门的参与,还需要老师、学生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社会群体参与。如借助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方式征集群众关于如何优化高校图书馆文化治理工作的建议;提供志愿服务岗位,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中;吸收教师参与图书馆讲座宣讲,丰富图书馆的文化资源。同时,高校图书馆在治理理念上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只考虑校内的“一亩三分地”,应突破传统的治理理念和模式,积极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公共图书馆、民营图书馆、市政文化中心等建立起统一的协同支持系统,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拓展服务内容,同时利用好自身优势更好地向师生群体和社会公众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为文化治理开辟一条协同创新、互惠共赢的新路径。
3.2 打造特色阅读空间,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校园的重要文化场所,它既是高校空间布局中的核心,又是高校的文化中心。图书馆拥有自身的丰富资源和先进设备,不仅是高校里知识营养的提供者,还应发挥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文化中心作用。例如大唐样式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总馆,建在河上、状似如意的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红色交椅形状的重庆大学图书馆,书筒形状的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打开书本形状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等,可以说,国内高校图书馆外观异彩纷呈,已成为师生心驰神往的文化地标。在当今积极倡导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作为文化休闲空间的功能也逐渐明显。2022年7 月23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举办落成典礼,北京的总馆文瀚阁和西安的文济阁、广州的文沁阁、杭州的文润阁一并亮相、惊艳世人,它们皆兼具收藏和展示功能,实现了外观美和殿堂美的和谐统一。从这一功能上来说,高校图书馆应在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同时推动环境育人和氛围育人。比如打造主题阅览室,改造阅读空间、休息园地,开发如英文、音乐等专属特色馆,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其环境育人、氛围育人的作用。
3.3 加强信息素养培育,提升文化治理能力
图书馆文化治理在面向师生时,参与其中的馆员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尤其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馆员在知识传输过程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图书馆文化治理离不开管理制度的优化,首先要明确馆员的自我提升诉求和价值认同诉求,健全以馆员为主体的管理制度,以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与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其次,高校图书馆文化治理的目标包括了培养大学生能力,从大学生个性化视角出发,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开展丰富的图书馆文化活动,不断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并在文献资源支持等方面保障大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
3.4 打造文献资源特色,着力培育学科优势
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治理应紧密服务国家的发展战略,针对“卡脖子”问题,结合本校学科优势,为高校“双一流”建设给予决策支持和资源建设,形成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特色品牌。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必须紧扣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办学思路,促进高校专业的教学工作开展。例如,工科院校图书馆应以相关工科图情资料为主,必要时提供相关的产业咨询服务;财经类院校图书馆应以金融类图书和论文为主,结合图书馆自身特色,成立相关的金融咨询整合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区域所在的不同校区专业设置和文化特征,建立不同的文献资源库。如浙江大学各馆舍的藏书及服务对象各有侧重,并根据学校校区设置的变化而进行适时调整。农医馆的藏书以医学、药学和生命科学为主,古籍馆则以收藏传统古籍、新线装书、影印古籍及人文文献资源为特色。同时也依据现有的专业设置和校区的分布,设立分层次的专业性文献资源建设系统,突出专业性的高校图书馆将更有助于提升其在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力,如玉泉分馆馆藏以理工类文献为主,西溪分馆文史哲文献较为丰富、华家池分馆以面向医学院师生的生物、医学文献资源为主要服务资源。
3.5 塑造文化核心价值,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不仅是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核心价值,更应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当下从“双一流”高校建成的各式各样议事平台来看,创新已成为当前校园文化的核心取向,在促进学生参与高校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就将核心价值观确定为“兼收并蓄、传承文明、创新服务、和谐发展”,其中“创新”服务不仅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参与到图书馆建设的每一个群体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实现自动化系统、文献建设、读者服务、资源数字化、业务培训这些具体项目的推进和落地上,无不体现出“创新”核心价值的凝聚和导向。核心价值观只有贯穿于高校图书馆的整个文化治理过程中,才能对高校图书馆文化治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作为稳定不变的文化要素,也是图书馆服务中的行为准则。不论是图书馆内部管理还是外部服务,“创新”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才能有助于文化治理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