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尔库塞文化异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2023-04-27杨关鸣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异化文化

杨关鸣

摘 要:马尔库塞在德国古典哲学对于“异化”概念的发展以及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中的文化异化现象进行了剖析,并试图通过实现文化的“异在”以恢复文化的否定与批判性,进而推动社会变革以走出异化的现实困境。这一理论构想虽具有乌托邦色彩,但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启示作用。

关键词:文化;异化;异在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8.060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大流派——法兰克福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体系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试图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他尤其关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如果说在马克思那里,异化理论被极为成功地运用于对于工人的劳动状况的分析,那么马尔库塞就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发达工业社会阶段后,运用异化理论对当时的文化状况进行了剖析,并得出了一些批判性的、启发性的结论。

1 文化异化理论的思想淵源

1.1 德国古典哲学语境下的“异化”概念

马尔库塞的思想体系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而德国古典哲学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渊源。因而“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要充分理解它的内涵,有必要首先考察它在德国古典哲学语境中的含义。

根据王树人先生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理论》中的论述,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的“外化”概念首先对“异化”理论的形成做出了贡献。费希特是在探讨“自我”与“非我”的关系时使用“外化”这一概念的。“自我”的运动分为两部分,首先“自我”具有“外化”自身形成“非我”的能动性,在形成“非我”后,再对“非我”进行扬弃,这样“自我”才能真正认识到自身的存在,进而实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在这里外化其所以体现着异化,就在于自我通过外化否定自身并设立了制约自身的非我”。简言之,费希特的“外化”概念道出了“异化”理论的第一个环节即“外化”的过程。

紧接着黑格尔对费希特的“外化”概念进行了继承与发展,黑格尔将“外化”作为自己“绝对精神”哲学的关键环节加以运用。在黑格尔的哲学语境中,自然社会等一切客观存在可视作“绝对精神”的“外化”。另外,黑格尔也对“外化”概念进行了发展,王树人先生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理论》一文中认为,虽然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文本的一些地方,“外化”与“异化”两个概念被当作同义词加以运用,但在另外一些地方,黑格尔赋予了“异化”以不同于“外化”的内涵,在这些地方,“异化”不仅指“自我”外化出一个异己的甚至与“自我”对立的“非我”,而且强调了“非我”对于“自我”的压迫性。由此可以看出,尽管黑格尔并没有严格区分“外化”与“异化”的概念,但“异化”概念在黑格尔那里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侯才在《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一文中认为,“异化”这一概念到了费尔巴哈那里才有了明确的哲学含义即“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转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

综上所述,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语境下,从费希特的“外化”概念,到黑格尔对于“外化”后产生的“非我”的对于“自我”的压迫性的强调,再到费尔巴哈对于“异化”的哲学意蕴的较为清晰的勾勒,“异化”概念的内涵逐步清晰。基于此,可以对“异化”概念进行一个初步的定义即主体由于本能或自身的某种需要,外化出客体,这一客体又反过来压制、束缚主体。可以说,德国古典哲学对于异化理论的发展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以及马尔库塞的文化异化理论的形成做好了理论铺垫。

1.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概念

马克思发现了异化理论中所蕴含的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力量,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异化理论进行了成功的发展运用。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用“异化”理论去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发生了异化,并且有四方面的体现:第一,劳动者与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者与他的劳动过程相异化;第三,劳动者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人和人相异化。那么劳动的应然状态又该是什么样的?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也就是说,劳动应该是自由和自觉的,并且这种自由和自觉的劳动是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关键,因为人可以有意识的和自觉地去进行各种活动,而动物的生命活动与其意识是同一的。换言之,劳动本应当是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但在马克思的时代,在那样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过程使工人的身心饱受摧残,并且劳动产品是为资本家所占有,壮大了资本家的、压迫工人的力量,劳动者越来越远离他的类本质。最终结果是人与人相异化,社会日益分裂为对立的两部分即受压迫的工人阶级与压迫者资产阶级。

马克思的《手稿》在1932年首次公开出版,马尔库塞对《手稿》做了及时解读,并认为《手稿》的发表对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来说具有划时代的作用,使得马克思主义学说具备了新的理论基础。张秀琴教授在《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巴黎手稿”解读的贡献》一文中认为正是马尔库塞开启了对于《手稿》解读的先河,在这之后很多西方学者开始参与相关讨论,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探讨为主议题,达致理论论争的高峰。”可以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尔库塞文化异化理论最为重要的思想渊源。

2 文化异化的概念与表现形式

2.1 文化异化的概念

基于德国古典哲学语境下对于异化概念的发展以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马尔库塞所提出的文化异化理论所展现的是这样一种现实:如果说在马克思创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最突出的异化现象表现为工人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反过来与工人相对立并压迫劳动者。那么在马尔库塞看来,资本主义进入他本人所处的所谓“发达工业社会”时代,异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于文化的异化。简言之,人们由于自身发展需要造就了文学、艺术、绘画以及音乐等种种文化形式,但是在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文化在本质上成为一种与人相对立的存在。但是文化异化又与马克思所描述的劳动异化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劳动异化下的工人是能够在主观上意识到劳动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存在的。但马尔库塞所批判的文化异化现象表现得更为隐秘,使人身处其中却往往浑然不觉,这就涉及对于文化异化的表现形式的具体分析。

2.2 文化异化的表现形式

第一,文化趋于商品化、市场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中,“文化工业”是其十分重要的一个批判对象。所谓“文化工业”是指在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中,用类似工业流水线的固定模式生产各种文化产品,并借助于新兴技术手段和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传播的一整套完整的产业体系。“文化工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通常可以迅速商品化进入市场,这类文化产品首先考虑的不是自身是否真正具有文化、审美等独特价值,而是首先考虑自身的交换价值,将自身视为商品,以期在市场上卖出更高的价格和获得更多的利润。正如马尔库塞在论述音乐这一文化现象的商品化倾向时说:“发自心灵的音乐也是推销术的音乐。起作用的是交换价值,而不是真实的价值。”

第二,文化的肯定性质越发凸显。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一书中对“肯定性文化”展开了批判。马尔库塞所批判的肯定性文化,是指在资本主义行进到发达工业社会阶段后,由于资产阶级与大众的利益本质上仍然是对立的,而这样的对立发展下去会导致大众对于资产阶级的反抗,但由于资产阶级掌握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同时也控制着社会精神文化生产,于是就需要生产并传播一种肯定性的文化,目的在于掩盖社会矛盾,诱导人们肯定现存的社会秩序。马尔库塞在分析艺术这一文化领域内的事物的现状时认为,艺术看似是在将美好的事物展示给大众,实质上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消除人们的反抗精神。这种平息大众反抗精神的肯定性文化会使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幸福意识”,马尔库塞将这种虚假的“幸福意识”定义为:“相信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并且相信这个制度终会不负所望的信念”。而一旦人们信奉了这样一种虚假的信念,人甚至可以在没有幸福的时候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在这种肯定性文化的影响下,即便一个人外在的物质生活是贫困的,内在精神生活是孤寂的,他也会将这种贫困与孤寂视作为一种崇高的“超然独立”。总之,这种异化的文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大众去服从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第三,文化成为单向度的文化。在马尔库塞看来,真正的文化理应是一种“双向度”的文化。也就是说,文艺作品不仅要能反映现实,还必须有对于现实的批判、否定和超越的向度。在那些具有“双向度”的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文学角色如“艺术家、斗士、反叛诗人”等,他们身上具有对于现存不合理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的拒斥、否定和破坏。但是当资本主义进入发达工业社会阶段,同样的文学形象、角色依然会出现在作品里,但却有了根本上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为无论这些角色在表面上多么离经叛道,却都丧失了对于现存生活方式与社会秩序的反叛,不再试图去想象新的生活方式,“而是想象同一生活方式的不同类型或畸形”。也就是说,丧失了真正的意义上的批判、否定和超越的向度,而成为一种单向度的文化。

3 走出文化異化的途径:异在

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具有强大的调和与吸收能力,且奉行一种表面上的多元主义,以至于“使最不相容的作品和真理也能中立地和平共处”。可以说,文化在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中已经成为功能性的存在而内嵌在社会之中。不止于此,由于“文化工业”的发展,使得这样一种本质上是异化了的文化一方面可以不断地快速生产与再生产进入商品化的流程中,另一方面又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迅速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占据着人们的闲暇时间。这正体现着马尔库塞所剖析的文化异化现象与马克思所批判的劳动异化现象的不同之处,劳动异化侧重于对人的肉体的、生物学维度的压迫,而文化异化则会逐渐统治人们的精神内心活动,使得人们主动去认同和肯定一个本质上是异化了的社会。

对于这种文化的现实境遇,马尔库塞认为必须要通过实现文化的“异在”以走出困境。“异在”概念与“异化”不同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中这样描“异在”的理念:“艺术异在化是对异化了的生存的自觉超越——是一种高层次或中介了的异化”。以及艺术的异在性即升华,它创造出与现存现实原则不和解的条件的意向等。也就是说,既然文化的现状是肯定与认同现存的社会秩序,内嵌于社会之中的,那么文化要摆脱这种异化的现状首先要脱身于社会之外(“异在”即“estrangement”,本身即有“疏远,疏离”之意),或者说,文化的异在是一种对于文化异化的异化,这种第二次的异化是对于文化第一次异化的反叛的同时也是对于文化本质的回归,即恢复文化的独立性。而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能作为一种非调和性的、否定性的存在激发出其变革社会的潜能。

4 文化异化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马尔库塞的文化异化理论作为一种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背景下的文化批判理论,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与借鉴,从而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提供一定的启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4.1 提醒我们必须坚持把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文艺作品不免会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转换为某种文化产品以期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但是当文艺作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创作如若被资本与市场的逻辑侵吞,那么长此以往必然会丧失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失掉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地位,而仅仅作为市场中的一种商品存在。简言之,“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

4.2 文艺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在马尔库塞看来,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中“文化工业”所制造的文化产品不过是在诱导人们肯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正如马克思所言:“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中的文化之所以会异化,原因就在于这种文化是为统治阶级所支配的,是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为中心的,因而注定在本质上与大众的利益相背离。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我们真正具备了摆脱文化异化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文化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止文化异化现象的产生。

4.3 文艺作品要具有否定、批判的向度

马尔库塞针对文化异化现象提出了“异在”的解决方案,旨在让各种文艺作品能够与资本主义社会拉开距离,这样一来文艺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能具有独立性,保有其自身的否定与批判向度,推动社会变革,从而具备了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这种设想在社会性质、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的背景下不免具有很强的乌托邦色彩。但这种对于文艺作品的应然状态的设想也在提醒着我们保持文艺作品自身独立性与否定批判向度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文艺要反映生活,但不能机械反映生活。”文艺作品敢于对社会不公,对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假恶丑现象进行否定与批判,这样的文艺作品才是具有能动性和生命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树人.关于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理论[J].哲学研究,1983,(10):39.

[2]侯才.有關“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哲学研究,2001,(10):7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162.

[4]张秀琴.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巴黎手稿”解读的贡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3(02):55.

[5]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50,72,51,53.

[6]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74.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2.

[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人民出版社,2018:44.

[9]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单行本,2016:13.

猜你喜欢

异化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武术异化研究的反思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