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忆朱正威先生:向当代教育名家的学习之路

2023-04-27任小文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8期

[摘要] 如何向教育名家们学习,又该学习什么,这可能是众多一线教师的困惑。透过与当代教育名家朱正威先生交往的几则往事,记述了一名普通教师从仰慕先生风姿、学着为人处世,到回答先生追问、读懂学生立场,再到感恩先生点拨、还原教学本真,再到翻阅先生著作、解析自我主张,最后追忆先生话语、透视教育本源的学习之路。期望借由故事背后隐含的学习内容与方式,为更多的教师学习教育名家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 朱正威;中学生物学;学生立场;教学本真;教育本源

每逢冬至夜,我都会想起当代教育名家朱正威先生。朱正威先生于我而言,不仅是生物学教育的一面旗帜,更是带领我读懂教育教学、实现专业成长的慈父。今年是朱先生逝世的五周年,先生的生物学教育思想、教师教育思想,以及教材编写思想等都已经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权衡再三,我还是觉着需要写下些什么纪念那段受先生庇佑的时光,也借此稿促进更多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向老一辈的学科教育家学习,并明确应当向前辈们学些什么、怎么学习。

一、仰慕先生的风姿:学着为人处世

故事记述:与朱正威先生最初相识是在2006年冬至的前一天。那一年,就2004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培训,苏州市教研室组织全市开展了一次活动。会议之前只是听说有人教社的专家参加本次活动,走进会议现场,主席台上的一位老者引起了我的注意,直觉告诉我,他就是朱正威先生。那天,先生在会上说了些什么,我全然不记得了,可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先生的寥寥数语已然让我成了他的坚定追随者。为何这样一位老者能够如此睿智?如果能够与先生握个手,该多好!庆幸的是,当天的晚餐我就坐在先生身边,听他聊“冬至大如年”:春归有期,年关将至。那一刻的场景,先生在我的心目中不仅是睿智,而且是和蔼可亲的长者!以后每年的冬至夜,都有着我与朱先生相互问候的短信,直到先生逝世的2018年。

也许我们一开始见到视频中、教材上、论文里出现的专家学者,因为自身实力的不足或学习的需要,会不自觉地倾慕、紧张或激动,但不要因为妄自菲薄而害怕接触他们。因为,接触下来你就会觉得真正的学者都是有高超学识、纯净品格与真切情意的。他们对于学术研究有着一种不怒而威的张力,交流聊天、答疑解惑均如口吐莲花般静静流淌;对于为人处世也有着一种平易近人的亲和力,生活琐事、叙事点拨往往令人如沐春风。我们与前辈们、教育名家们的交流要大胆一点、主动一点,不仅应当感受他们投射出的学术清光,也要从他们的人格魅力中领略到睿智碎金。追忆过往,朱正威先生教会我的就是谦逊和善,既不要自视甚高,也不要妄自菲薄。这点我坚持到了现在,并传授给了我所带的学生、徒弟。

二、回答先生的追问:读懂学生立场

故事记述:真正感受到先生的睿智是在2007年。2007年12月,江苏省高中生物新课程观摩研讨活动在南通举行。活动前,时任江苏省生物教研员的曹慧玲老师希望我代表省特级教师开设一节课,并且告诉我届时朱正威先生要进行课堂点评。听说先生来进行课堂点评,那一刻我非常忐忑,因为我们都知道先生课堂点评的“犀利”。可转念一想,我也很期待能够得到先生的指点,因为那时我的课堂教学处于一个瓶颈期,非常希望得到先生的指点。于是,抱着一定要让先生好好指点我的心态,我向大家呈现了“动物细胞工程”一节课。先生在点评时非常和蔼地指出了我课堂的板书与视频:要么就不要展示给学生,要展示给学生就一定要清晰!仅仅就这么一点,当时的我十分怀疑:先生就这样认同了我的课?晚上陪同先生在濠河边散步,这时先生悄悄地问了我一个问题:小文,课前你知道学生对于这节教学内容已经知道了多少?这一问如同棒喝:我真的是带着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了吗?这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先生的睿智,在他人和我看来那么行云流水的课堂,先生真切地看到了问题: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教学的中心到底是什么?先生这一问,直到现在都时刻提醒着我,怎样的课堂才能落实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中心”!

人与人的相逢,是机遇或缘分。可先生于我,或许是那句“相逢情便深”!当一位教师在专业发展的瓶颈阶段,遇到专家学者看似不经意流露的问题时,千万要反复品味。因为有些话语当时觉得轻描淡写,往往颇含深意。我们教师站在讲坛上往往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设计教学,让教学更具新意、更具课改韵味与时代潮流,但往往忽视了教育教学永远的听众——学生。学生在何处,决定了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学生在哪里都不知道,只盯着想要驶向的彼岸,可能我们一辈子也到达不了。当我们盯着学生、关注学生与追问学生立场的时候,教学才真正有了感染力与生命力。朱先生教会我的是,任凭外在的教育教学要求如何迭代升级、名词如何更新表述,都要时刻基于学习者立场进行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坚守常识往往比创新更重要。

三、感恩先生的点拨:还原教学本真

故事记述:真正感受到我对先生依恋的是在2011年。那一年的11月份,江苏省教研室在泰州举行江苏省首届特级教师论坛活动,需要我为论坛活动开设一节观摩课,所执教的内容是“细胞的增殖”。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我在课前便已经对同学们进行了了解。第二天就要上课了,可在前一天晚上的11点钟,我仍旧踌躇不前,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教材。情急之下,我向先生發出了求救短信,先生立马作出回应:小文,别怕,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一语点醒梦中人。我执念于教学的术,却忘却了教学的本真所在!心立刻安静下来了。或许就是那一条短信,让我能够重新回望自己的教学,重新认识教学的“道”与“术”。或许就是那一条短信,让我在多年以后中学生物学,乃至整个课程改革提出“大概念教学”的基本理念时能够从容面对!回想那一幕,至今依然有颇多感触……

有些课上了很多遍却还是不知道怎么上,所以按照习惯教学、依旧如常。我们似乎过于注重优质课、公开课时候的炫技,忽视了教学的本真所在。2011年,先生就让我围绕大概念进行教学,这样鲜明的洞察与超前的预见点拨了我,让我在上课中不断还原教学的本真。毋庸置疑,这一观点是超前的,可超前的背后何尝不是先生五十年来的执教经验,与十多年的对学科教育本质的追问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教育名家是在上课与反思过程中生成了自身对教学本质的追问,即课堂教学要立本求真。向先生的学习之路,让我明白不要为了太多细枝末节的事情而纠结,教学需要面向学习者基本立场,解决学生的症结问题。而先生所述的大概念,就是将学科的基本观点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建构起“学科之眼”的锚点,并以这样的“学科之眼”为透镜看待世界。因此,先生让我时常思考,学科教育为学生注入了哪些思想的营养?如果不能够让学生穿越概念丛林,进行结构化、持续性的学习,那这样的教学何谈本真的还原?

四、翻阅先生的著作:解析自我主张

故事记述:时间走到了2012年。2009年我荣幸地被选为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对我们提出要求:提炼个人的教育思想,并需要围绕教育思想写作一本专著。天呐,这个要求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在苦思冥想、求索无门的时候,毫无疑问,我又拨通了先生的电话,向先生述说我的“痛苦”。先生并未给我说过多安慰的话,只是说让我自己提炼出个人的教育思想。真的是太难了,最好能有旁观者通过观察我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帮着从中提炼。先生说他可以过来帮我看看,只是后来想着先生的年龄、身体等诸多原因,一直没能成行。最后,我还是在翻阅先生的那本专著《我和中学生物科学教育》时得到了启发,并用了“与学生同成长”作为我的教育理念!那些年,我和先生时常有短信往来。每一次短信,先生都附有一首小诗,只是可惜我没有能好好记住,多方辗转,留给我的只是一场梦……

独行速、众行远,教学名师的成长过程也并非都需要个人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光景,有时候与人交流和自我反思更为重要。而教育名家们正如遥远地方亮着的一盏灯,便足以给自身的成长一些慰藉与盼头,长久地走下去。正如那句话所述,“我有一碗酒,足以慰风尘”,对于教师成长而言,何尝不是“我有一束光,足以追此生”。所以,我们真正要向教育名家们所学习的,是用他们的思想对照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解读自我的教学,乃至自身的教育思想。遇见一个人的思想,可以是现实中间的遇见与交流,更多的是著作、论文中的对话,要尝试用我们丰富的实践案例与先生们的思想对话,努力达成他们描绘的蓝图。与此同时,当我们向外追寻的时候,不妨拿着前辈指引的光束向内审视自我。一名教师要读懂学生很难,要读懂学科也难,要读懂教育更难,而在这个基础上读懂自己,学着做一名有自己教学风格或独特教学主张的教师更是难上加难。

五、追忆先生的话语:透视教育本源

故事记述:与先生交往的这么多年,时常翻阅手边先生写的专著《我和中学生物科学教育》。看着里面一句句看似十分朴实的语句,我时常在想,究竟是什么让先生能够有着那么超前的教育教学理念?先生的教育理念真的超前吗?其实,先生真的是从生物学科的本源去考量学科教学,追忆先生的点滴话语,可谓大道至简。比如,“所以用生物科学教育,不用生物教学,因为前者要广义得多”“理科要讲理”。他对建构的阐述清晰明了:教学设计中强调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凡是“由”,都可以由教师来为学生“铺路”(当然也不反对学生的参与),而“及”和“到”,最好是由学生来“建桥”(当然也需要教师的帮助),这才称得上是建构。他对科学概念教学的分析言简意赅:科学概念的形成,要有丰富的事实支撑……这些事例要能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由他们搜集来,就更有生机了。

回应时代问题的教育回答有很多,但如此简约且面向实践的表述仍不多见。朱正威先生为何能作出如此表述,直到现在仍能让众多学科教师受益无尽,我在此不能给出详尽的解读。如果非要究其原因的話,我只能说先生是将五十年的执教生涯、十余载的教材编写经历进行了深度反思与淬炼,以实践的经验与简致的表达透视出了教育的本源。其实,我们要向教育名家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但学习内容的核心在于透视教育本源,并构筑自身的实践图式。我们时常会被教育教学中的重复性、机械性工作所困住,但我们究竟是否考虑过所教科目的学科教育及其价值是什么?我理想的学科教育什么样?我在实践中该怎么体现理想中的学科教育?在向老一辈学科教育家学习的过程中,似乎需要始终围绕着这个问题不断求解。此外,对于前辈的思想学习,不仅要在求解中反复回忆、时常回顾,还要努力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实践,用简约、通俗的表述传递下去。

2018年5月5日,一个噩耗传来:先生走了!那一刻,我久久不能释怀,我一直认为这是个假消息,因为我以为我生命中至亲的人都有着长长的未来。过了好些日子,我才相信,先生真的走了。可是,对于我而言,还欠先生一个“约会”。2016年的暑假,我在北大短期学习,告诉先生我想见见他,先生很认真地告诉我,他在那里等我,结果我爽约了!如同歌词里唱的“那天之前,我经常憧憬未来……我心安又理得,以为我不会失去你”!五年来的悲痛与回忆,让我明白了所有的一切都敌不过时间和疾病。而在未来,唯有更好地追忆先生思想,努力践行生物学育人,才能不负先生。每逢冬至夜,温一壶黄酒,明月孤悬,敬先生,敬天上、人间!

[参考文献]

[1]朱正威.我和中学生物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2]任小文.回到“常识”[J].江苏教育,2014,22(34).

[3]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朱正威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丁奕然,吕立杰,任小文.朱正威生物教育思想的时代回响:兼论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5).

任小文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生物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