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的全球货币体系雏形初现
2023-04-27孟秋
孟秋
全球金融环境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动荡不安期。随着3月美国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和签名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加上瑞士政府撮合瑞银收购内控爆雷的瑞信,西方媒体上已开始惊呼“贝尔斯登时刻到来”——2008年,摩根大通在美联储撮合下收购因流动性枯竭濒临破产的美国投行贝尔斯登,但此举并未阻挡几个月后另一家投行雷曼兄弟爆雷,自此引发了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2008年出现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是投行过度投机,导致有毒的金融衍生品( 即著名的次级贷款 )出现爆雷。而2023年这场银行危机的诱因更大程度来自2008年以来越来越不负责任的美国货币政策,尤其是2020年因疫情引发的宽松到紧缩的货币政策循环。大起大落之下,即便是硅谷银行這样运营偏保守的金融机构,资金链也出现了问题。目前由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推出的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实际上是与当前货币政策左右互搏的一个工具。在救银行、救股市和压通胀、防止出现债务违约等问题上,美国再度面临政策上的两难选择。
当前的银行危机是否会有将全球经济带入危机的风险仍有待观察。但一个更长远的观察角度是从银行危机思考全球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目前,全球货币体系随着地缘政治格局变动有出现结构性调整的趋势,重点表现为以国家信用为锚的美元体系正出现“走锚”的风险。这并不是说现有货币体系会轰然倒塌。相反,美国正通过货币互换等方式强化发达国家之间的美元主导能力。鉴于美元在全球贸易、储备和投资当中所具有的巨大流动性,它在短时间内不可取代。但一个多元化的全球货币体系已隐然出现。它会更加适应地缘政治以及贸易投资需求变化。例如,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和储备货币在过去几年中出现了从美元、欧元转向人民币的变化;中国与中东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在增加;巴西、阿根廷等倡议建立南美共同货币,亦有建立金砖国家货币体系的建议。新的尝试正在不断出现,更加公允、风险更小的货币将会逐渐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中立住脚跟。
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无疑会加速。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稳定的经济形势、庞大的市场以及全产业链的生产制造优势,使人民币的信用得到有效支撑。地缘政治则推动了对人民币需求的上升。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将首先是区域化。但根据特里芬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决策者需要在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三要素中舍弃其一。从相关政策精神判断,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必然会在资本流动和汇率稳定两者之间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以迎接一个更加不稳定、但机遇也更多的全球货币体系多元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