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隧道医生”何小玲:用技术保障地铁安全畅通

2023-04-27夕遥

妇女生活 2023年4期
关键词:隧道上海

夕遥

上海地铁运营里程800多公里,网络规模领跑全球。每天晚上,上海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都要给隧道做“体检”,确保安全。救援队的技术负责人何小玲,是这个200余人团队里的“大管家”,也是唯一的女性。

给地铁隧道“看病”和给人看病一样,预检后要根据轻重缓急来安排“手术”:“必须保证地铁安全运行!”

何小玲的父亲是隧道工程师,是中国第一条越江隧道—上海打浦路隧道的技术员。小时候,何小玲看到父亲总是浑身脏兮兮地回家,觉得父亲和她心目中的工程師形象相去甚远。后来她也进入这个行业,不仅理解了父亲,还为他感到骄傲。

1993年,何小玲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毕业,成为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员,在办公室里搞了两年科研。当时,上海地铁建设刚起步,何小玲看到了机遇,主动跟领导提议:“以后隧道、地铁越来越多,需要有一支队伍做应急维保,就让我来做这个吧?”领导看了她一眼,摇摇头:“你一个女孩子,下隧道做维修不合适。”何小玲不死心,多次找领导申请。领导被她缠得没办法了,同意让她试一试。

就这样,何小玲转到了施工一线,专注于隧道维保。

最初,这支队伍只有3个人,作为特殊工种的专业施工单位,随叫随到。管技术的何小玲晚上跟着去现场,白天写方案:“我是做技术的,如果不去现场了解情况,怎么写方案啊?”因此,为了摸清楚隧道里的实际情况,何小玲经常白天晚上连轴转,有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地铁每天运行近18个小时,留给维保的时间只有翌日0时至3时。深夜,当人们进入梦乡时,何小玲带着同事抓紧进入隧道区间,巡查轨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天亮时地铁能正常运行。行业内,他们被称作“破解地下密码的夜行侠”。何小玲说,给地铁隧道“看病”和给人看病一样,预检后要根据轻重缓急来安排“手术”:“必须保证地铁安全运行!”

隧道里长年闷热,穿着工作服在里面稍微动一动就汗如雨下;氧气比正常环境稀薄,在里面作业两个多小时,很容易呼吸不畅;安全起见,地铁隧道里作业后不能遗留任何东西。为了提高效率,维保人员常常两个多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一次,何小玲带着十几个工人深入随时可能垮塌的隧道内部抢险,因氧气不足而差点昏倒。

随着城市地铁的不断发展,何小玲的团队不断壮大,如今已有200余人。而何小玲,仍然是团队里唯一一名女性,更是行业里有名的“女汉子”与“大管家”。

不顾危险,身先士卒:“我是团队的领头人,我不进去,让别人进去怎么行?那样我会瞧不起自己!”

2007年,何小玲团队第一次承接整线维保任务,工作内容从原来的定点应急维保变成日常巡视巡检。为了做到心中有数,何小玲和伙伴们用一个月时间,白天走车站,晚上逛区间,把整条线看了个遍。整整35个车站,最远的一次一天跑了8公里,出来后累得一屁股瘫坐在地上,相互开玩笑:“面前放个碗,一准儿有人往里丢钱。”

2010年,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博览会开幕之前,上海新开通了一些地铁,维保应急救援的工作量大增,现场人手不够,所有科室人员都轮着上夜班。何小玲有条不紊地指挥,保证了博览会期间地铁的畅通,出色地完成了任务。2018年,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上海市府1号工程北横通道需要下穿运营中的地铁11号线,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地铁隧道坍塌。那几天,何小玲带领团队白天在现场待命,晚上进入隧道检修,连续5天 4 夜紧张忙碌,保障了北横通道的完美穿越。

2019年年初,一在建工地因操作不当造成隧道内涌水。何小玲接到通知赶到现场时,已是傍晚6时,隧道内积水已深达40厘米,管片还在不停地掉落。渗漏点在距离隧道口大约800米的地方,走这段路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进去!”何小玲一声令下,带头走了进去。一行人有惊无险地抵达渗漏点后,发现头顶的管片已经严重变形。队员们连大气也不敢出,默契配合赶紧抢修。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经过12小时奋战,他们终于排除了险情。事后,有人问何小玲:“当时你怎么就带头进去了?”何小玲回答:“我是团队的领头人,我不进去,让别人进去怎么行?那样我会瞧不起自己!”

凭借高超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何小玲和她的团队多次成功排除基坑和隧道内的重大事故隐患,还应邀参与了南京、无锡、杭州、宁波、哈尔滨、天津、武汉、西安等地的重点工程施工和隧道抢险。

何小玲说:“每条地铁线路,都有各自的特点,必须针对不同的漏水情况,采用不同的创新方法进行施工。这需要经验的积累,也需要对新工艺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一次,何小玲在例行巡检时,发现区段内有一摊细小的流沙,当即判断存在重大险情,立即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与技术人员奋战3小时,及时排除了险情。通常,在发现漏水点后,何小玲会在隧道管片的缝隙处打入一个约10厘米长的止水针头,然后通过止水针头向渗漏处注入特殊的防水材料,这些材料会很快发生化学反应,起到固化和防水的效果。

上海属于软土地质,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很有可能会影响地铁运行安全。国内一名顶尖地铁专家曾说:“在上海建设地下工程,就像是在一块吸饱了水的海绵里打洞,堵漏水、防沉降是‘必修课’。”为解决这个令业内专家都感到头疼的问题,何小玲和团队日夜奋战,在治理隧道沉降的过程中,总结经验,首创了“软土地层地铁隧道变形控制的微扰动注浆加固技术”,解决了软土地基地铁隧道沉降的世界性难题。这项被简称为“微扰动”的技术荣获第二十七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金奖,并申请了专利。由何小玲编写的《地铁隧道微扰动注浆加固施工工法》,广泛应用于全国地铁的维护施工中。后来,何小玲又结合大数据、互联网+,开创了“微扰动”工法2.0版。2021年,该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家庭事业兼顾,她的解压方式是种菜:“浇水、培土,看着植物长得郁郁葱葱,感觉特别放松。”

2020年起,何小玲团队走南闯北,肩负起了全国 21条地铁线路共计1000公里的隧道维保任务,并在全国6个城市设立了专业的救援基地。

2021 年,河南郑州遭受特大暴雨灾害。当时上海正值梅雨季节,地铁防汛防台风任务重,何小玲不能离开上海,便指挥团队携带救援物资前往郑州,远程进行技术指导,攻克了多个救援难题。

何小玲的丈夫也是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跟她一样忙。过去10多年,夫妻俩既要忙工作,又要照顾老人和孩子,为平衡事业和家庭,他们付出了很多。

在单位,大家看到何小玲24小时待命,觉得她照顾不了家庭,但事实并非如此。孩子小的时候,何小玲凌晨四五点下班后,到家睡一两个小时,然后起来做早饭,送孩子去学校,再到单位开会。她说:“那时候年轻,没感觉太累。尽管每天只能睡上两个小时,但睡眠质量非常好。”每当她上夜班时,都会叮嘱儿子:“晚上少喝点水。”这样,孩子不用起夜上厕所,她也能安心去上班。她还经常对儿子说:“即使我不在家,你也当我在家。”儿子理解妈妈,从小就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如今已考上一所重点大学。

工作起来,何小玲好似没有性别,可骨子里,她还是个爱生活爱美的女性。她在地铁维保应急救援基地里不仅种了很多花花草草,还种了南瓜、丝瓜、扁豆、秋葵等植物。何小玲说:“这是一种缓解压力的好办法。浇水、培土,看着植物长得郁郁葱葱,感觉特别放松。”

何小玲不仅把基地当成了第二个家,也把救援队的同伴当成了家人。每年除夕,她都会带着家人和没有回家的工人一起包饺子,一道吃年夜饭。她说,作为救援队的“家长”,她就得把“家”管好,把队伍带好。这么多年来,每次单位有疗养的机会,她都把机会让给农民工伙伴。

作为一名地铁维保技术人员,何小玲连续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与二十大代表,让很多人羡慕和敬佩。对此,她只是笑笑:“组织关心、群众信任,我唯有把工作干得更好,才能不辜负大家。”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隧道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预见2019:隧道的微光
神奇的泥巴山隧道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LED隧道照明节能改造探讨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