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遭遇挫折很正常,关键是不要忘记成长
2023-04-26天竺
天竺
2022年5月30日至6月1日,60歲的俞敏洪带队在“新东方直播间”做了3场直播,销售额超百万元。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后,新东方开始转型—俞敏洪带领团队组建“新东方直播间”,开始以直播带货的方式卖农产品和优质教育产品。
有人说,俞敏洪是中国最倒霉的富豪,做了几十年的教培生意,突然被叫停,身家一年缩水近200亿。对此,俞敏洪是这样看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走到底,总有起伏。在自然界,动植物每天都在生长。和动植物相比,我们人类除年龄增长外,还会在思想、精神、心灵方面获得成长。在创业和转型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成长不少。毕竟,人是被目标、诉求和渴望引领的动物。其实,遭遇挫折很正常,关键是不要忘记成长。”
不管换多少个职业、做多少事情,如果单一的思维不变,处理问题的水平就不会提高
笔者:作为农民的儿子,您年轻时有过什么梦想?
俞敏洪:16岁那年,我萌发了考大学的念头。当时,我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只是觉得进大学读书对我很有吸引力。而这之前,我从未走出生我养我的小山村。
可以说,是上大学的梦想引领了我。上大学后,我又有了新的梦想,比如,留在大学教书、辞职下海创办新东方、让新东方在美国上市等。靠着梦想的引领,我从一个“乡村做题家”成了一个爱读书、爱交友、走遍世界的人。我当初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能有今天。所以,我总是告诉年轻人,不要以现状判断未来。不管现状如何,只要内心有梦想、有冲动、有热情,你的人生就可能天高海阔。
笔者:作为曾经的北大教师,作为成功的创业者,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对成长的看法和认识,让更多年轻人从中受益?
俞敏洪:我发自内心地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更快地获得成长。但同时我也发现,我们对成长存在着诸多的误解。
我先讲讲哪些不是成长。
1. 在同一层次上做不同的事情。
有些年轻人今天做行政、明天做人力、后天做市场,工作换得很勤,但总是停留在同一层次上,永远在基层,听别人指挥,自己不动脑子。如果只是热衷于频繁换工作,不在某个领域深挖,不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没有积累有用的经验,这就不是成长。
2. 在不同地域从事差不多的工作。
有些年轻人先在上海干两年,再去北京干两年,又到深圳干两年。看似去了很多地方,结交了很多人,但同样,这也不是成长。
3. 做任何事情都在同一思维层次上。
人的年龄会一年年增长,但思维能力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很多人看问题一辈子都很狭隘、偏执,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种单一思维非常有害,不管换多少个职业、做多少事情,如果单一的思维不变,处理问题的水平就不会提高。而这也意味着没有成长。
4. 总是待在舒适区。
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安稳的工作,天天上班、月月拿薪,慢慢有了积蓄,开始买房买车,建立起一个相对熟悉的人际环境。不知不觉中,他们丧失了斗志,不愿、不敢再接受挑战。这些孩子获得了安稳的生活,但不证明就得到了充分的成长。
成长就是你看问题、做决定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你做对的时候越来越多,做错的时候越来越少
笔者:经您一说我才发现,原来,我们成天挂在嘴边的“成长”并不简单。关于成长,都有哪些要点呢?
俞敏洪:我说几个吧。
1. 自我革命。
成长是由内而外的革命。外在革命,指的是进入新领域,学习新知识;内在革命,指的是思想观念的革命。北大毕业时,我选择留校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我在北大受到的思想洗礼和灵魂冲击还不够,于是在北大又待了6年半。
2. 提升价值。
成长,就是一个提高对人、对事、对世界的认知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成长就是你看问题、做决定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你做对的时候越来越多,做错的时候越来越少。
3. 注意人生的“三识”与“两力”。
人生“三识”,指的是知识、见识、胆识。
知识的积累是成长的一个维度,也是我们读书学习的主要目的。
见识,和知识没有必然联系。中国不少企业家只有初高中学历,却能把企业做大做强,而很多博士毕业的人反而把企业做垮了。我母亲没有文化,却很有见识—我小时候,她要求我必须好好读书,上高中、上大学。这是一个农村妇女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指导。
胆识,是敢不敢突破自己,有没有勇气去做从未做过的事情,投身进去,纵身一跃。但纵身一跃之后,没人保证你不受伤害。高中考大学,不算纵身一跃,因为谁都知道在大学一定能学到比高中更多的知识;同样,本科毕业去读研、读博,也不算纵身一跃。真正的纵身一跃,是一跃之后你可能失去平衡、失去安全;可是一旦成功,收获巨大。
是否拥有足够的知识、见识、胆识,涉及你看问题的眼光、格局,涉及你的活动空间能力和资源聚集能力。活动空间能力,指你的活动半径。活动半径大,活动空间就大,碰到的机会就多;机会多,资源聚集能力自然会强,一些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就可能成为你事业的重要助力。
笔者:那么,怎样才算成长了呢?
俞敏洪:成长有8个标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这些年是否成长了。这8个标志就是:成熟而不圆滑,老练而不世故,进取而不鲁莽,果断而不愚蠢,平凡而不平庸,探索而不迷惑,孤独而不孤单,失败而不气馁。
对“失败而不气馁”,我想多说几句。
成长是好事,可这件好事往往发生在失败之后。比如,中国文人最优秀的作品通常不是在一帆风顺的时候写的。今天,我们背诵的苏东坡所有的好诗词,都是他被流放后写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是他遇到了困境、经历了磨难,而思想却得到升华之后,才写出来的。
學会这6件事,运气好的话,你就成功了;运气不好的话,至少你成长了
笔者:生命只有一次。如何让仅有一次的生命过得精彩、充实,是很多年轻人想知道的。您的人生非常励志,能否请您给急于成长的年轻人一些具体建议?
俞敏洪:我建议年轻人学会6件事—
1. 学会思考。
每个人最初的成长都是被别人安排的,比如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当时年龄小,我们还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过,当进入大学后,我们就要开始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了,要深入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想从事什么职业,选什么专业适合自己……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做出的选择才可能是正确的。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面对选择,我们需要做出判断:一是事实判断,二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很简单,比如天冷了要加衣、北京在上海的北面;价值判断就难一些,大学毕业后是留北京,还是回老家?跟这个人交往,还是跟那个人交往?这些都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处世原则、价值体系进行思考,最后做出决定。
2. 做出选择。
思考之后,就该做选择了。当你决定往某个方向走的同时,等于放弃了其他方向。大学毕业后你选择留在北京,就意味着你失去了回老家发展的机会。
得到和放弃是同步的。有人左思右想、瞻前顾后,最后干脆什么都不选。其实,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且是最糟糕的选择。因为你不满现状,又不去改变,这才是最惨的。
如果能主动选择,就不要被动接受他人的安排。当初,从北大辞职时,我自问:放弃学者生涯,我会不会后悔?想了很久,我的回答是,这是我的主动选择,不后悔。
选择时要依据什么?最好依据你内心的真实想法,想想你到底要什么。如果“葛优躺”是你想要的,也不是不可以选择,但一般来说,这种选择不会带来好的结果。
3. 找到目标。
目标是促使我们前行的力量。它可以是内心对某种东西的强烈渴望,也可以是外在的某种刺激或诱惑。比如,让你徒步20公里,一是走完什么都没有,二是走完有只烤全羊在等你。毫无疑问,后者会促使你更快地完成任务。
人生的目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比如,在农村,我的目标是考大学;上了大学,我的目标变成了留校当老师;当老师后,我的目标又变成了赚钱留学;然后,我从大学出来创业,一直走到今天。
目标引领前进。有了目标,我们才会积极行动起来,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4. 采取行动。
如果不采取行动,那么再伟大的梦想也只是在做梦。采取行动和开始运动一样,刚开始会觉得累,但慢慢地就会从中获得乐趣。
我喜欢滑雪。但在很多人看来,这项运动真没什么好玩的,在零下10摄氏度的天气里,穿上可笑的衣服,时不时地摔上一跤。不过,像我这样的人却会越滑越开心,并从中获得很多快乐。
行动也一样。你一旦行动起来,有了参与感,慢慢地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懒惰、勤奋都是一种习惯。我们总以为人勤奋了会累,懒惰了就不累,其实不是这样的。农村人常说“越睡越懒”,就是说,懒惰反而让人更累,而勤奋往往带来活力。
5. 积极进取。
进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每天要做的事情;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下去就了不起,所有的奇迹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6. 迎接挑战。
迎接挑战,就是不怕失败,在失败中寻找机会。失败对有成功素质的人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而对害怕失败的人来说,就是纯粹的失败。
人生路上,我遇到的失败比成功多。我大学考了3年;进大学后得了肺结核病;我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出国留学,而我连续3年出国失败;后来因为和学校有纠葛,还背上了处分;自己创业后,遭遇各种挫折……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坚韧不拔地往前走,最终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学会这6件事,运气好的话,你就成功了;运气不好的话,至少你成长了。
【编辑: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