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2023-04-25阳,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园区发展

苏 阳, 杨 帆

(1.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业园区技术市场管理中心, 河北 石家庄 050000;2.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0 引言

生物医药产业高技术、高需求、风险大、附加值高、周期长等特点,共同决定了其集聚化发展的必然属性[1]。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其独特的产业集聚优势,逐渐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梳理生物医药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脉络,头部园区的发展均在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上有亮眼表现。围绕创新主体聚集、创新平台搭建、专家人才调用构筑强势创新链,并将其作为原始内驱力,助推产业链高端化发展;同时,通过区域顶层设计、科技金融助推、配套支撑环境营造等推动创新链升级,产业链和创新链互促互进,深度融合,进一步挖掘产业潜力,最终形成多主体协同运营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即为我们提出的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1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

生物医药产业是21 世纪创新发展最为活跃、影响层级最为深远的新兴产业,面对新的科技浪潮,各国纷纷将生物医药上升到国家战略,随着资本市场的大量涌入以及全球化交流合作的不断加强等,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创业高速发展。各国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高本国在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纷纷打出组合拳,制定发展计划,加强领导、网罗人才,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等。美国曾一度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生物技术产业激励政策”,成果占有世界近6 成生物药专利和9 成的生物药品市场;日本通过制定“生物产业立国”战略,在医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2];英国政府通过顶层设计,促使资金向生物技术开发领域归集;印度成立了生物技术部,大力促进生物技术和医药研究发展。其中,美国医药产业凭借顶尖的研发实力和产业超前布局稳居首位;欧洲以其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紧随其后,走在了世界前端。

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因其产业特性,于1991 年伴随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设立而生。为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弯道超车,国家发改委在“十一五”期间建成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2 个[3],极大促进了生物医药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归集,呈现出初步集聚效应。根据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2021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呈现出空间布局上的集群式特点,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水平高、人才聚集度高的地区。具体而言,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集聚区[4]。伴随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园区的聚集化发展,各地园区在竞争与合作中的定位与功能也逐步演化,在产业链上的区域分工逐渐深化。呈现出三大聚集区域领先发展,中西部后发跟进,产业逐渐由东向西转移,区域协同发展的竞合态势,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初步显现。2020 年全国有效填报的215 个园区(其中国家级高新区121 家、国家级经开区81 家、省级园区12 家、其他园区1 家)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约27 314.82 亿元,占园区总产值的比例为24.60%,且该比例相比往年具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高新区生物医药的占比相对更高,2020 年达园区总产值的28.76%。生物医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柱效应日益显现,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园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生物医药园区也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20 年,部分园区生物医药产值不降反增,在疫苗研发和生产等领域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态势。疫情的长期存在,包括检测试剂、中医药、中和抗体、重症救治装备等方面的研发为园区和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乘着时代的东风喷涌向前。

同时,要注意到生物医药产业顺势而上之下的暗流,一是基础研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的源动力不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领域由来已有的“重应用、轻基础”现象,导致医药技术“卡脖子”问题较为突出,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强。二是生物医药企业规模在世界医药集群中总体偏小实力较弱。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资金来源多为股东投资及银行贷款,资金风险较高,且无力进行高水平研发创新,仅以重复制造及大量营销维持生存,竞争力较差。三是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关键环节,但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创新、企业生产制造、远端治疗应用因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能力欠缺、服务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缺乏等原因,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未能很好地将一些科技资源优势拓展到产业发展上。

2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概述及必要性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聚合体,产业及相关领域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创新单元、服务机构,以及配套的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等互联共通、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任一环节都难以形成独立竞争优势,唯有合木成林,吸引上下游单元集聚形成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形成竞争合力,创造出难以想象的超额价值。因此,我们需要跳出既往单独产业视角,以一隅而谋全局。

创新生态系统要素可归纳为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政府和服务机构[5],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实现原始创新及创新转化、科研机构和大学为创新提供源动力和技术支持,政府打造持续赋活的创新环境,服务机构通过成果转化带动知识流转,共同构筑成创新生态系统。郭莉等[6]认为产业生态创新越早进行,产业发展突破原有线性生产模式愈加简单,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可通过促进创新要素的跨区域以及全球性流动,实现创新资源高度集聚,使各相关行业和领域受益[7]。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特色,解决创新内驱力、金融导向力、链条粘结力问题,在构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上,将其按照创新链、产业链因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及专家人才是创新源泉,其作为产业内驱力,对产业价值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区域顶层设计、科技金融环境、配套设施等产业支撑在实现创新成果落地的同时反作用于创新,进而实现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和创新生态的内生循环发展。

3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要素分析

3.1 创新主体聚集实现原始创新积累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是创新主体。只有摒弃原有独立、单一模式的创新活动,加大企业间协同创新,构筑完整产业链条,并通过不断地创新、生产、经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进行查漏补缺,补链、强链,从而达成创新合力,才能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新形势。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完整体系,根据木桶理论,任一环节的不足或缺失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各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共同发展至关重要。如天津经开区,拥有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医药外包、医药流通、数字医疗、中药、保健食品八大主要门类的完整产业体系,每个细分领域内部都有一至两个市场规模较大、产品技术水平较高的龙头企业,辅以数十个同领域中小规模企业,实现了各细分领域的协同创新。

3.2 创新平台搭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创新平台是创新的载体,是支撑创新创业活动的载体和核心力量。诸如国家重点实验室、世界尖端技术研究中心等头部平台的建设能够极大地推动优势创新资源的整合。创新平台的建设可吸引大量先进技术及优质人才的归集,有效提升创新主体核心竞争力,使创新产业快速发展。连云港投入30 亿元全力打造集研发、孵化、人才培养、检测、展示、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生命健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区域内创新主体的医药产品技术研发、产业化、安全性评价和临床评价等提供公共技术服务。谋划建设高能级研发平台要着眼于高能级的研发机构,主动对接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谋划布局国家级、省级高能级研发平台,打造重要领域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3.3 畅通人才渠道激发创新活力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效能体现在知识的快速流转[8],而高水平人才储备是创新工作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同时高效的知识交换和互通也是创新工作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Lee,Park 等[9]发现合作研发,特别是下游企业和大学的合作,会提高创新成功的机率。深圳高新区积极布局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现有生物医药从业人员近10 万人,生物医药领域研发人员近2 万人,聚集了一大批高端人才,从源头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赋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积极打造人才高地,制定区域生物医药重点企业清单,将重点企业纳入人才引进重点支持范围。对重点企业引进或推荐的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支持其申报各类人才培养计划。深化推进产教融合试点,支持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举措,实现产业引才、聚才、留才全方位服务。

3.4 加强顶层设计深挖创新潜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产业发展全局观、方向性需有顶层设计确定,并按照绘制好的蓝图实践。坚持强链、补链、延链,分析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区域发展实际,通过对远景规划及阶段目标的制定、部署,以构建形成高端化、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体系。成都高新区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园区,构建“一核一环、两轴两翼多个产业社区”城市总体格局,形成《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生物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打造“4 链1 社区1 体系”的产业生态圈。生物医药园区发展要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要素保障,在土地供应及项目摆放中做好选择题;坚持目标导向,以项目落地为准绳,严把质量关,实现由招商引资向选商引资转变;坚持市场化运营考核机制,由拼资源拼优惠政策向比环境比服务转变,以市场驱动力优化产业;坚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打造研发、检测、中试、审批、政务服务等全链条全周期服务平台,引导产业发展向轻资产转变。

3.5 改善科技金融环境护航创新产出

生物医药行业普遍面临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无论是药品还是医疗器械,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很长,因此一个高成长性的企业背后一定离不开规模庞大而稳固的资金体系支持。目前,投融资市场对风险的重视程度远超过技术和产品的前景,真正愿意投资先进且需要资金支持的产品的机构寥寥无几,同时,既有的贷款、授信评估体系和融资渠道对于尚在成长期的中小型企业的要求过高,多数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上的研发和经营资金短缺的问题,致使产业发展青黄不接。

资本是技术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畅通、多元的融资渠道是保障企业创新活动开展的“下锅米”。金融机构根据对创新主体及创新活动的专业化评估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投融资方案,确保产业系统技术创新活动不因资金问题停滞,进而形成连接金融机构与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资金链,使项目正常运转。风险投资的集聚一般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匹配[10],硅谷就是很好的说明。南京江宁高新区不断撬动资本力量,创立南京锋扬创业投资和宽平晟诺等20 亿规模的产业基金,有效解决企业融资瓶颈。

3.6 配套支撑环境构筑创新转化生态

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服务机构是创新主体的粘合剂,对整个产业系统的技术创新起着催化作用。服务机构将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力量进行整合,通过对创新信息、资源、政策等归集扩散,以实现创新活动在产业内的合力发展。当服务机构为创新主体提供企业孵化、技术咨询、科技评估等服务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服务链就形成了。产业创新服务链的建成对有效推动系统内创新主体相互合作有积极作用,常被作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成的重要标志。政府一是要打造“机会清单”,实现从企业落地“给优惠”向“给机会”的积极转变。二是要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园区配套污水管网、固体废物集中收集处置设施、环境监测、环境风险应急防控、环境信息化等方面的投入。无锡高新区与省药监局及无锡检查分局共同推动的“无锡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服务中心”落户园区,加快企业产品检验、现场检查和审评注册速度,加速了新产品入市进程。

4 结语

现代产业创新的实践表明,重大的产业创新愈来愈无法仅依托单一技术、单个产品、单独企业,而往往是体系性、生态化、群聚式创新,依托的是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金融链、服务链交织融通基础上的集群创新,产业竞争优势也更多地体现为产业组织形态和产业创新生态上的优势。因此,在产业发展布局规划中,加强创新原始内驱力,以创新驱动高端发展,形成高价值体系的产业链聚集,产业链助推创新链完善升级,实现持续向上、向新发展。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挖掘产业潜力,最终形成多主体协同运营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只有建立在集群创新体系上的产业创新,才能不断提升创新链价值,形成内生增长、安全稳健、可持续创新的国家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规划展馆时也强调,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企业均需苦炼内功、加强自身本领才能抵御外界变化,牢记总书记嘱托,让中国人民用上更多“中国药”。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园区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