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城县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探讨

2023-04-25张蒲蒲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3年10期
关键词:阳城煤层气煤炭

张蒲蒲

(阳城县纪检监察工作保障中心, 山西 晋城 048100)

1 阳城基本县情及产业现状

阳城县2022 年实现生产总值396.1 亿元,财政总收入86.1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9 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271 元,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全省县级十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省县级前五,综合实力位居山西省前列,是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

阳城的传统工业产业主要有煤炭、电力、煤化工、煤层气、陶瓷等五大产业,其中以煤炭产业为大,是阳城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力产业主要是指阳电一期和阳电二期,是阳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煤化工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传统煤化工阶段。煤层气产业包括抽采、输配、利用全链条。陶瓷产业包括建筑瓷和日用瓷,日用瓷是阳城的传统特色产业,建筑瓷目前已有近2 亿m2的生产能力。

2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2.1 产业结构素质不高

2020 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4.3∶60∶35.7,与全省(5.4∶43.4∶51.2)和全市(4.0∶53.5∶42.5)相比,产业结构畸重、不平衡、质量差。煤电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到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3.4%,“一煤独大”“一股独大”问题突出。服务业发展迟缓问题突出,仍处于工业化早期的发展阶段。

2.2 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工业内部结构单一、初级化特征明显,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仅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0.3%和2%,高新技术企业仅有1 家,生产性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不高、体量不大,战略性产业项目落地少,大项目储备不足,在建项目不多。

2.3 民营经济贡献较低

在民营经济领域,传统行业规模萎缩;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规模整体偏小,列入山西民企百强的只有两家;品牌不够响亮,陶瓷业多为贴牌环保欠账较大,企业大面积停产关停。民企GDP 贡献率仅占14.1%,税收贡献率仅占7.6%,与全国60%、50%的比重相差甚远。

3 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路径

3.1 煤炭产业

1)坚持煤炭基础性产业地位,优化生产开发布局。积极采用新装备、新技术稳步推进煤炭生产建设,推动沁秀龙湾煤矿400 万t 矿井、大宁金海300 万t 矿井开工建设,建成芦河煤业、羊泉煤业、上孔煤业3 个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和宇昌、白沟、惠阳、诚南4 座矿井的减量重组工作,力争2025 年建成3 000 万t 清洁煤炭生产基地。

2)推进绿色智能开采,加快推进煤炭智能化建设,推动煤矿装备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以竹林山煤业、伏岩煤业、武甲煤业“5G+智慧矿山”建设为试点,科学合理推动全县煤矿智能化矿井和智能化综采、掘进工作面的建设,力争到2025 年120 万t 及以上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及其他具备条件的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3)加强创新技术应用。与太原理工大学及其他高校合作建设阳泰产业技术研究院,认真探索新型煤炭利用方式,充分发挥清洁资源优势,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升清洁无烟煤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加快推进“优煤易购”等平台建设,鼓励煤炭生产企业与互联网平台公司充分合作,建设全国最大的网络销售平台。

3.2 电力产业

1)优化推进煤电产业链。稳步推进阳电三期2×100 万kW 项目,加快规划240 万kW 新能源项目,实现“风光火储一体化”发展模式,建成多元化、清洁化的电力外输基地。完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拓展阳电供气供热项目和晋煤能源余热综合利用。

2)开拓新能源发电新格局。推进风电、光电项目有序开发,利用闲置的荒山荒坡和综合开发的土地资源布局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鼓励工业企业、大型公建和城市农村屋顶安装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加快生物质、瓦斯等新能源发电发展步伐,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绿色发电项目,优化电力产业结构。

3)推进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拓展推进煤电联营合作,发展煤电一体化和煤渣、粉煤灰等固废物及废气的综合利用,尝试以CDM机制等方式合作开展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加快现有电厂节能减排改造步伐,提高发电效率,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利用水平,降低发供电成本,增加电力交易市场份额,提升电力产业效益。

3.3 煤层气产业

1)充分发挥煤层气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创新勘查开采体制机制,构建管网互联互通运营管理机制,加快下游市场体系建设。加强煤层气抽采和煤炭开采联动,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运用,建设“互联互通、外联内畅”的输气管道“一张网”。大力推进“气化阳城”项目,让清洁能源在民用、商业、工业领域全面铺开,推动绿色发展。增储上产。

2)持续加大资源勘查力度,加强地面开采与井下瓦斯抽采,继续实施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扩大采空区煤层气开发利用水平,落实增储上产目标任务,加快勘探开发,实现上档升级、增储上产与输配利用同步匹配。到2025 年,煤层气产量达到14 亿m3,利用量达到12 亿m3,利用率达到95%以上。输配利用。

3)加快推进煤层气管道互联互通。按照“全县一张网、多路气源互补”的原则,制定全县煤层气管网规划,逐步实现县域内管网全覆盖,推动过境长输管道实现互联互通,支持煤层气抽采企业之间集输管网互通,支持国新中昊盛与美中、兰花、兰焰、西气东输、山西能源等管输企业联合建设管网互联互通体系,搭建数字化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气源优化配置、合理调配、统一规划、统一管控。

3.4 精细化工产业

1)推进精细化工园区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推进新型精细化工行业领军企业落户园区,引进一批煤层气下游精细化工生产项目,全力将台头化工园区打造成为煤层气精深高效转化利用的产业生态圈和集聚载体,推动煤层气从燃料到原料、材料、产品的华丽转身。

2)深化园区管理,实现产业链绿色循环发展。构建园区内企业之间、各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物尽其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降低园区的物耗、水耗和能耗,提高资源产出率。

3)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持续推进化工行业原料路线改造升级,提高先进气化技术路线的比重。加快推进现有气化炉间接冷却项目改造升级。抓好煤化工企业基础改造和智能化改造,筑牢行业根基。以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手段,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开拓新型工业绿色化道路。研发煤炭加工新技术。根据传统煤炭加工方式成本高、末煤利用价值低等现状,结合传统选煤工艺技术,强化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同研发先进的煤炭加工新技术,推广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应用,以更有效地实现煤炭资源开发与洁净加工利用,推动煤炭加工的绿色发展。

3.5 陶瓷产业

扩大市场份额。在现有建筑瓷、日用瓷稳定质量、做优做大前提下,以加强新产品研发、提高工艺装备和工业设计水平为途径,加快产品向健康、时尚和功能型方向发展,提升性价比和配套化。支持陶瓷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智能化生产线和智能工厂示范项目建设,优化生产工艺、材料创新、仓储物流等,实现柔性生产的自动化。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在国内外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家级陶瓷工艺大师工作室,以设计带动产业升级。吸纳国内外陶瓷行业研发机构和拥有驰名商标品牌的陶瓷企业总部进驻阳城。大力发展陶瓷总部经济。鼓励发展高端建筑卫生陶瓷、工艺美术陶瓷、特种陶瓷、高档洁具、陶瓷装备、陶瓷化工色釉料和陶瓷创意产业。加快陶瓷研发设计、检测认证、会展商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中心建设,促进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跃升。持续擦亮品牌。以创新、创意促进陶瓷文化的传承发扬和陶瓷区域品牌的优化提升,打造“陶瓷名都”。扩大阳城国际陶博会的规模,吸引国内外著名陶瓷企业来阳参展,树立阳城陶瓷会展的品牌和地位。推动企业争创更多品牌,打造“阳城陶瓷”和“阳城工艺美术陶瓷”区域品牌。建设“陶瓷博物馆”,并力争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陶瓷博物馆和全国重要的陶瓷旅游基地。加快振兴琉璃珐华。把琉璃作为陶瓷产业异军突起的战略重点,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琉璃品牌。做强做优琉璃瓦和琉璃构件产品,力争成为故宫维修部件供应基地。加大阳城珐华器的研发和宣传力度,建设琉璃制品特色产业园区、陶瓷琉璃风情小镇,创作一系列珐华文创产品,让阳城珐华器再现光彩。

猜你喜欢

阳城煤层气煤炭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天下为家
煤炭
2019年《中国煤层气》征订单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DFS-C02V煤层气井高产因素简析
淮上重镇——秦汉谷阳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