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背景下制造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2023-04-25莹,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3年10期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数字化

梁 莹, 温 文

(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指出,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面对当前不断恶化的气候环境,制造企业的低碳转型,不仅是为了保障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更是为了协调企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缓解环境污染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是推动制造企业低碳转型的有效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打破企业发展“瓶颈”,为企业转型提供基础和方向[1]。针对制造企业的创新发展,成青青从成本、政策、市场、技术等方面对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内涵和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南通市数据样本实例,提出制造业转型发展相关建议[2];迟雪华等人则通过分析“双碳”背景下江苏省制造业绿色发展现状与驱动机制,从深化发展理念、经济动能、技术体系、融资服务等方面研究江苏省制造业绿色发展提升路径,促进江苏省尽快实现“双碳”目标[3]。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引入PEST 分析法对制造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具体分析如下。

1 低碳背景下我国制造企业发展现状

1.1 政策大力支持,绿色低碳转型

2021 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的《2023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指出,我国2023 年前碳达峰的总目标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65%以上”。当前,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是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以“绿色低碳指引发展路径”是《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指导和要求,自2010 年起,我国已在辽宁、山西等五个省份与深圳、保定等八个城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第75 届联合国大会中承诺,中国将力争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总目标。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在中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过半,这一目标的提出,将直接引发制造业碳减排的系统性变革。

1.2 资源密集型为主,产业附加值较低

与庞大的产业规模相对的,由于我国制造业起步较晚,工业化水平较低,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价值增值方面不足,制造水平至今仍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低端。到目前,我国制造产业仍以资源密集型为主,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多从事组装和加工等中低端环节,行业集中度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在数据表现为“高GVC 参与指数”和“低GVC 地位指数”并存,产业整体呈现“大而不强,聚而不集”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为了避免中国制造业在科技浪潮中被低端锁定和边缘化,促进中国制造业向低碳化智能化转型,“使‘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计划加速推进,实现制造业的升级”,是中国政府在《中国制造2025》中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出的目标和前进方向。为了实现制造企业低碳化智能化转型,中国政府围绕技术改造、清洁生产、智能制造等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如何利用风口对自身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创新,是制造企业脱颖而出的重要机遇。

1.3 节能减排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仍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为主,部分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资金支持,在技术上仍沿用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技术,整个制造行业资源消耗量巨大。截至2020 年,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占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55%,煤炭、石油等高碳排放能源仍是所有能源消耗中的主体来源,其中单煤炭这一项能源在2020 年在一次消费能源中就占有55%之上,单位能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两到三倍。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创新转型,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除了节能环保,企业自身生存需求也在迫使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发展。随着制造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央与地区环境政策的实施越来越严格,无法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取代传统制造技术的企业,由于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市场竞争力等因素,被划为“夕阳产业”,逐渐退出市场。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许多企业不得不主动寻求改革创新。可以说,创新经济管理,实现转型升级,已经是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4 核心技术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

核心技术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这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当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制造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仅占约27%,拥有的研发人员数量仅占员工总数不到4%,大部分企业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研发体系,核心技术对外依赖严重。到目前为止,我国手机制造生产芯片依然有60%依靠进口,制造集成电路的硅抛光片对进口的依赖甚至高达90%之上,技术瓶颈严重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除了核心技术外,创新研发能力不足也是限制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策略,重引进而轻创新,导致我国创新与研发能力始终未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我国制造业还存在对技术吸收能力较弱,无法在引进技术上自主创新,以致不得不陷入“重复引进”的问题。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制造业技术引进吸收比为1∶0.1,与日韩1∶3 相去甚远。制造业核心技术创新研发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

2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2.1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清洁低碳转型

在能源减少、气候变化加剧和环境问题频发的今天,国家应该尽快推动制造行业绿色转型,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实现国家能源清洁低碳、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及时关注传统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帮助企业及时制定减排计划;在质量监管方面,建立严格有力的绿色产品标签制度,推动产业绿色发展;通过政策引领和消费习惯培养,促进当地制造业规模发展,提高优势地区制造业集约化水平,促进制造行业智能化转型。

对制造企业自身而言,大中型企业应自觉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在制定自身产业发展目标时融入绿色可持续发展内容,将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大在管理改革、生产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升级环保设备,稳步推动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升级。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也需积极对自身进行改革创新,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制排放总量,落实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始终贯彻低碳绿色发展理念,从而实现自身良好发展。

2.2 增加智能技术介入,推进产业数字化管理

近年来,受人口红利消退、中低端产能过剩、要素成本上升、地方保护主义兴起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逐渐减弱,到2020 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已由2006 年的35.45%降至26.29%,发展面临着严重危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融合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促进产业由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相较于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瓶颈,近些年来,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各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作为制造大国和互联网大国,我国人口众多、数据海量,信息搜集与数据标注成本较低,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上具备相当的优势。目前,许多企业已通过在传统机械设备中嵌入数字软件、传感器、集成电路等器件,将电子信息产品与机械产品相融合,形成数字化系统与设备。与传统机械设备相比,数字化设备携带方便、维护简单、处理速度快、能耗相对较少,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已经成为当前制造企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助力。

并且,通过数字化设备,可以更方便地搜集生产数据,构建生产与管理上的信息化平台,进而促进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与管理体制的改革。由于传统机械设备布置分散,数据搜集和共享困难,生产者往往难以掌握设备运行的实时状况。随着数字化设备的推广,企业通过建立信息管理平台,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通过引入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制造企业不仅可以对设备材料、工单进度等实时跟踪,还可以结合上下游生产状况,及时调整自身生产规划,提高生产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但是,受经验所限,部分企业即使引进了数字化设备,由于缺乏数字化生产意识,也只能对这些设备进行人工台账,无法发挥真正的价值。因此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革不仅需要在技术上,更需要在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上,不断与时代接轨,借助高新技术带动企业快速、高质发展。

2.3 调整企业管理体系,建立绿色低碳新模式

适合有效的管理体系是保障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传统制造企业为了实现良好低碳发展,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环境、市场和技术的动态变化,及时对自身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创新,建立绿色低碳的管理新模式,实现自身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方面,企业在向绿色低碳的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国家出台的各项鼓励和优惠政策,摸清政策建设导向,并围绕有关政策增加自身在设备、技术方面的投入,尽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生产设备,更新绿色清洁的环保设备与环保技术,从基础上保障企业低碳管理。另一方面,大中型制造企业需将节能减排纳入自身考核要求,完善评价体系,做好节能表率。尤其在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重点部门,严格落实节能管理,督促部门调整生产方式,不断进行改革创新,降低企业整体生产能耗。

此外,生产技术的创新也是制造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的必要途径。在生产链各个环节,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创新企业管理方式。大力研发高效、清洁、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提高可持续能源与清洁能源在总能耗中的占比,在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有效控制污染排放。

2.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高端跃迁

核心技术的落后始终是限制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基础研究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企业生产中高端创新要素占比,实现制造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的跃迁。到目前为止,我国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高新产业已跻身世界前列,制造行业正在稳步有序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除了加强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是提高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将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相结合,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推动企业现代化、智能化转型。

此外,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专业技术的经济管理队伍,也是制造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创新专业人才,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方案,调动员工与管理者的创新热情,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另一方面,针对现有员工,也需进行管理理论与数字化技术的相关培训,挖掘员工潜力,有意识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且通过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学习低碳知识和技术,自上而下地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改革,促进企业向高端绿色的高质量生产管理发展。

猜你喜欢

制造业转型数字化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转型
数字化制胜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