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赋能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转型升级的对策探究

2023-04-25赵艳玲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3年10期
关键词:苏州市苏州制造业

赵艳玲

(苏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1 数字技术赋能苏州制造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颠覆性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乃至新产业不断出现,新兴颠覆性技术逐步迈向成熟,要求全球范围内实现产业转型。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创新度最高、影响范围最广、影响力度最深远的技术群体是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一代数字技术对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赋能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10 月18 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九届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型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一体化,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放大、叠加和倍增经济发展的作用,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产业数字化。要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2021 年12 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提出,要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到2025 年,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由此可见,我国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是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领域的深度应用,无论是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还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这一现象可以简称为“数实融合”,紧密地融合了实体经济部门的创新链、工程链、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客户价值链和产品与服务,并在各个方面改变了实体部门的业务流程,改变了产品结构,改变了生产模式,改变了生产效率。可以看出,推动制造业的数实融合,是相关部委近年来针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服务型制造和上云数赋智等出台政策的核心[2-3]。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与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和《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战略部署,持之以恒地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与数字化转型。苏州市这个制造业大市,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正在谋划一场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变革,以技术赋能、企业乘“数”谋升级,地方政府厚植沃土,培育平台型企业。

2021 年,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打响“苏州制造”品牌,积极打造“投资高地”“消费福地”,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

2 数字技术赋能苏州制造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使苏州市在三大发展机遇中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这也是苏州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苏州市经历了20 世纪80—90 年代的三次发展大潮,随着乡镇工业经济的崛起、外向型经济体系的萌芽以及招商引资经济模式的普及,苏州经济以崭新的面貌开始走向新的发展之路。

1988 年,明确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1990 年,中央又提出发展浦东战略,带动长江流域发展。苏州市把握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契机,从内到外,促进经济发展。苏州市通过设立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龙头地位的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外投资和外贸出口迅猛发展。过去40 年,中国锻造了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学界总结为“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两头在外”是指市场和原材料在外。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竞争,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正是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下取得的。沿海的工业制造业城市和一大批工业重镇也拔地而起,其中就有2021 年以超4 万亿规上工业总产值领跑全国的地级市——苏州市。

然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已成为相关行业的共识,中国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在急剧变化。

很多阻断商业和流通的因素在疫情结束后消失了,但很多耳熟能详的行业规律也许并未回归。供应链正在以新的规则和方式被重新组织起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将其概括为: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跨国企业供应链布局由传统成本和效率导向,转向更加重视韧性和安全,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和多元化等新特征、新趋势,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深刻调整。

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正在到来,对于广大制造企业、品牌商以及志在全球竞争大舞台的长三角地方政府来说,地方政府确实在当前新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形势下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对于地方政府应对产业链格局出现的新情况,学者黄奇帆指出了应对之道。他认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杀手锏就是拥有产业链集群。越是在当前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下,越要完善产业链,抓住关键问题,补齐短板,突出劳动力成本优势、供应链成本优势、营商环境优势,完善产业链配套设施,吸引更多全球优秀企业加入到产业集群中来。作为经济发展排头兵的苏州市,也从集群层面破题。苏州市将发展主题聚焦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上,明确了从要素“相加”转变到要素“相融”的建设模式,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致力于数字技术和先进制造产业融合。

对于当地打造深度融合产业创新集群的长板和短板,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曾在新春第一次会议上坦率指出,虽然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前列,但是,苏州市在数字技术应用产业、数字要素驱动产业方面还存在短板,既缺乏像百度、阿里和腾讯这样的领军企业,也缺乏平台型的企业,如网络新经济。曹路宝表示,苏州市今后要加快补齐短板,加快核心产业附加值提升,在数字经济“软”的领域全面发力。

传统制造业企业在新的挑战下,不可能坐以待毙。外部环境难有改观,部分企业选择了对内调整。向数字要红利,成了中国传统制造企业应对市场新需求的办法。政府的积极思路和发展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苏州市这样的城市经济改革在剧烈的市场波动下,所具有的韧性。

3 数字技术赋能苏州制造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研究

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转型的关键是数字化,数字化必然会改变着传统工业企业的运营和生产模式。更应在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上下功夫的苏州市与制造业大市的地位仍不匹配,与深圳市、上海市等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培育本土龙头企业,更好地赋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未来十年人工智能产业构建竞争新高地的重要战略机遇。需要积极寻求对策,才能解决苏州制造业效率提升受限于技术瓶颈、自身资本效益转化比例不高等问题。

3.1 完善政策体系,确保苏州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升级的政策体系稳定发力

制造业发展价值的提升,唯有走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不可,在此过程中,需要妥善解决资金压力、市场拓展和人才培养等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和节能减排等环节,强化政策引导推动智能化转型,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促进智能化应用。苏州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度还不够高,技术支持力度还不是很强大。智能制造与数据深度融合不够,还面临着关键工业软件、关键零部件“卡脖子”等困境,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高,数字化转型代价大等难题。当务之急是利用数字化手段整合供应链资源,提升要素分配效率。打造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通过大数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再生[4-5]。以苏州制造为优势,与百度、腾讯和阿里数字三家数字经济平台的头部企业合作,以自身的数字技术能力为支撑,共同将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做强做大。

3.2 建设共享平台,建立龙头企业与中小型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机制

建设数字化共享平台、关键技术服务平台等,为数字化使用和处理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采集数据要精准,获取数据要网络化,数字化改造要规范化,处理数据要技术化。苏州市的共享制造平台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平台发展受限,制约了中小微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因此,要统一规划共享制造平台,通过平台带动区域经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帮助传统企业利用本地产业优势,并给予政策扶持。同时,引入产业基金,根据产业和行业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与原有银行体系相匹配,提供资金支持,共享制造平台。产业链上下游的共享制造平台联动功能将得到强化,并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苏州市较早引进的外资企业中,不少属于劳动密集型,迫切需要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然而,外资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着想改又不敢改、不会改的困境,原因是设备改造投入大、周期长,信息平台不多。为破解这一困境,政府应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科技和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培育领军型中小企业的力度,完善分层孵化和培育制度。同时,政府要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第三方服务商做大做强的方式,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继续开展支持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三方服务。此外,还应深化外商联动共享功能,由政府搭建平台,组织具有智能化、数字化程度高的企业和具备智能化转型技术的企业,多渠道帮助有转型需求的企业找到精准方案。

3.3 人才保障有力,构建确保苏州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升级的数量充足、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常态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打造制造业发展智囊团,列出关键技术清单,为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转型提供保障。关键技术涉及到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实践应用、政策推广和生态构建等多个环节,虽然难度很大,过程也很漫长,但要促进基础研究良性循环、技术研发良性循环、工程应用良性循环和产业化整体创新,则必须构建并保护好这一过程。

苏州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对外需要积极挖掘校友经济,对内需要围绕制造业全链条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进行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转型,相关部门和企业要以制造业为核心,与在苏高校合作,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在此方面的先进经验,形成订单式、配套式和混合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政企、校企多方合作。

猜你喜欢

苏州市苏州制造业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苏州一光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苏州十二忆
苏州诚和的成功并非偶然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