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课堂“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

2023-04-25厦门市滨城中学陈玉芳

家长 2023年7期
关键词:思达读思达思维

□厦门市滨城中学 陈玉芳

2022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更强调教学思路与方法,同时,提出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元化探究活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课堂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成为批判性的阅读者、熟练的写作者和明智的思想者,它改变了教师直接把理论教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发展个性、提高各方面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大有裨益。下面就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读思达”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听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教师观念陈旧、方法单一,让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象,教师常常在讲台上挥汗如雨,声嘶力竭,台下学生晕晕欲睡,毫无生气,课堂教学效率低。做题时学生出现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分析评价问题能力不足等思维力差的现象,时间久了,学生对学科的厌烦之绪油然而生。“读思达”教学法是余文森教授深入研究核心素养后提出的,即阅读、思考、表达三个基本环节的教学。这三个环节和步骤分别是: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学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思考中培养学生概括知识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在表达中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经过这三个环节的完整学习,学生可实现深度学习,将知识转化为素养,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过程以问题链为导向,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弊病,不但可解放教师,还可成就学生,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减负”。

二、“读思达”课堂教学模式

(一)“读”

教师充分利用初、高中阶段的求知、好奇、经验、怀疑、表现自我等心理,对学生进行诱导学习,并根据学习要求,设置有效内容,使学生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能够敏锐地感知信息,捕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

1.看课标:学习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来拟定的,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对一节课的整体理解。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在主动进行学习规划和安排之前,对所要实现的学习意义和社会价值有一定的了解。

2.看教材:学生不懂的,但看了一些课本上知识就自己能理解的内容,就让他们把课本看一遍,归纳一下。如《碳金刚石石墨》这种社科性知识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学习三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总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并判断出性质和用途的逻辑关系,提高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

3.读补充内容:如果教材的内容深广度不够,我们应适时补充教具。比如,引用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诗、词、典故;又如,教学过程中可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机进入学习状态。对于这种教学,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最合适的。《碳金刚石石墨》补充“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从石墨到石墨烯”“从石墨到C60”视频,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理解了认识和创造物质的意义。

4.交谈“耳读”:是启迪学习智慧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不了解的、看过教材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理解的知识,可通过讨论充实原有的观点。随着参与者不断吸收他人的观点,有些问题得到了深入的探讨,且培养了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学习。

5.教师点拨:学生有一个思维提升的过程,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基础上,设置问题链,适时对知识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学生横向、纵向的知识延伸,以理解知识的真正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倾听。例如:在“溶解度”一节的教学中,我们把A、B 点设在硝酸钾曲线上,C 点设在B点之下。设问1:比较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是A点和B点坐标吗?怎么影响?影响大还是小?适合什么结晶方式?设问2:比较A 点、B 点和C点坐标,说明线上点表示含义,线下方点表示什么?线上方点表示什么?如何实现该物质由不饱和变为饱和?曲线的抽象性很难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和数学知识相结合,从点的坐标入手分析数值的变化,并结合化学的溶解度规律,从而读懂曲线的意义,大大减少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

6.观察实验:在化学中,观察实验现象是锻炼观察能力,获取直观信息的主要阵地。课本上运用最多的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以及化学原理和规律。例如:三种金属活动性的顺序是通过观察镁、铁、铜和稀盐酸反应的气泡速度而得到的。通过手持技术看蔗糖和食盐溶于水后电导率的变化图,理解物质溶于水后以分子和离子形式存在的微观现象。

(二)“思”

思维题可分为:思辨题、创意题、实用题。对于课堂上重难点和能力点,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链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建构,通过合作学习,直到解决问题。这一阶段应该是学生真正去思考的阶段,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梳理,可以锻炼和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过程。

1.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在信息时代,信息很容易获取,没有理性的思考方式以及深层的分析和判断是无法获取有用的信息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在溶液的定义中,注意是否可以用“一种”来代替“几种”,或者“定义中哪一个词的陈述是大家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这样的表述?“为什么前面加入化合物,是否有更正确的?”把定义看作拆小汽车零件一般,使学生深刻理解定义的每一个字眼的含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突发奇想或持怀疑批判的精神,鼓励学生多提问,才能激发思考。

2.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类,分析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知识和技能的自我构建,使思维有方向、有条理,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新课标要求“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探究的思路和方法、了解物质性质的思想和方法、了解物质成分和结构的研究方法等,这些都是学生应该了解的”。比如,“运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教师把课本例题展示出来,指导学生写出解题步骤。学生讨论例题步骤,并依据教师引导梳理解题步骤:解设和数学学科不同,列比例式的物质是已知和未知,理论依据是方程式的意义,代入方程式的数据只能是质量比。相信学生从模仿解题入手到分析推测解题原理,再进一步通过练习验证。学生有了这样的思维体验后,化学方程式运算的技巧很快就可以掌握了。

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思维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内,围绕着问题多方寻求答案,培养发散思维。例如:习题课,针对化学式认知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将原题变形,从不同角度认识酒精。A.从类别上看:酒为混合物,乙醇为纯净物、化合物、有机化合物,而非氧化物,碱。B.从变化上看:乙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从宏观上看:乙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D.从微观上看……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重新认识原来的知识,思维的变通性也会得到增强。

教师可以用“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培养“逆向思维”。学生只有在原有知识与新的信息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才能重新组合、调整原有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比如,洗试管要求次数少一点,次数多一点好不好?

学生要深刻理解知识,就要引导他们去探求一个正确的答案,要从不同的出处、材料和方向去寻找,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化学学科在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曲线表征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如果将其实质性地联系起来学习,就会使知识的理解力得到提高,学习的深度也就达到了。如《中和反应》一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宏观现象,运用手持技术测出pH和电导率的变化并画出图象,运用模拟微观图归纳写出符号表征:化学反应方程式,多个表征的学习使学生丰富和强化了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使原有的知识体系得以拓展。在提倡多学科融合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强化综合的教学方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比如,证明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我们可以用手触摸烧杯外壁,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可以利用气压原理在试管外绑个气球,可以在不再沸腾的水中加入氢氧化钠等,多科融合教学将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有效连接,使知识结构更加综合性、体系化。

3.化学学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实验教学,而实验操作是验证自己的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比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先将导管从水面上抽走,再将酒精灯移开,教师一直讲热胀冷缩理论,不如实际操作:先将酒精灯移开,再将导管抽走,相信炸裂的导管声音会让同学们记忆深刻。

4.感悟、反思自己的思维,并注意总结,也是“思”的一种方式。在解决一道题后,要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哪些问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做?这么做有什么依据,优缺点是什么?我为什么会出错?问题的真正答案跟我的想法为什么不一样?”另外,建议学生整理一本错题集,旁边都标注解,学生一旦发现错误而自行改正之后,其所产生的反馈作用,与有效学习是同等重要的。

(三)“达”

从认知输出的角度讲,“达”是将阅读和思考所获得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作品)进行表述或呈现。这个环节,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说”的欲望,把讲台、把板书留给学生,对学生的认识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可以是赞赏,可以质疑也可以是批判,通过对话学生可以重新引起思维活动,倒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向。

“达”也可以是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新的情境(迁移)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设计评价题,与已有经验的同一性、相似性要高一些,在解题方法上引导学生找出不同题目的共通性,做到灵活运用知识。比如,CO2复习课,我们用2017年福建中考试卷15题作为评价题:在空气中使用碘化钾,氧化后会从白色固体变成黄色。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碘化钾变质可能发生两种反应,反应物分别是碘化钾和氧气、二氧化碳及碘化钾、氧气和水。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反应?通过两个对比实验发现,资料上的两种反应都无法使碘化钾变质,那么碘化钾变质的原理是什么?对于中考探究题,学生普遍存在畏惧心理,往往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教师如果启发学生把碘化钾和氧气换成干的紫色石蕊花,就和课本验证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实验是一样的了,我们顺着课本的思维,推理出反应是二氧化碳、水和氧气三者共同作用的。如果没有前面的“思”环节来进行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知识的结构化整体认识,学生遇到这类陌生情境迁移题应用能力是会下降的。

三、“读思达”教学课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课堂进行适度把控,才不会使“读思达”教学流于形式。

首先,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进行把控。充分备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读”的内容和引发“思”的问题链条,充分设计“达”的测评内容,设计出符合课标要求的内容,并制作导学案,发给学生。比如,《水的组成》教学,我们把氢气验纯、燃烧现象和结论以及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检验气体等知识设为“读”的内容,把用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方法来推元素种类和如何确定元素组成以及原子个数比作为“思”的内容。前者在于落实学科内容知识,后者在于凝练学科本原性问题,突显教学价值。

出题链条的设计注重把出发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思维的阶梯要合理,经过努力,经过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来,这样解题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从而将兴趣转化成持久的动力。问题也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有利于学生探讨、研究、拓展和补充。同时,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机应变,对课堂上随时会发生的“突发奇想”要及时做出反应,为其化学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表达的优化融合。

其次,教师应对不同课型的化学课进行灵活把控。比如,对于新授课,我们可以激趣导入,并让学生明确目标,随后进入“读”的环节,完成导学案的基础闯关。接着进入“思”的环节,完成导学案的整体感知和合作探究部分,最后是“达”的环节,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及反馈拓展阶段。而对于复习课,则是先进行“思考”环节,让学生梳理知识再“阅读”,看学生答错的地方,最后再巩固拓展知识,归纳反馈。“读思达”的三个环节只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提示了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一个思路,并不是一个可以机械地模仿的样板,也不是教师模拟出来的。

最后,教师要适度控制课堂秩序。“读思达”教学过程本来比较自主,教师应容忍优秀学生天马行空地想象,应尽量使用赞赏和鼓励性的语言,鼓励中等学生大胆说或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同时还应及时地发现困难学生的学习反馈,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帮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苦难。再者,教师也不可过多干预课堂,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读思达”。如果出现学生没有按原先计划进入环节,此时教师不可横加干预,改变模式,把“读思达”变回教师讲解,但也要注意避免出现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学生“想”与“达”,对于学生闹堂,教师对各类学生早做分组,力求心中有计划,对自己教学设计上的不足要及时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方法,做到临阵应变,不致自乱阵脚。

四、结语

“读思达”教学法的成功要素有:教材的示范效应、教师的引领效应、学生的主体效应、学生的互补效应、师生的情感效应、教学手段的补习效应。学生全程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习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大大激发。在活动中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猜你喜欢

思达读思达思维
例说“读思达”在中考文化类试题中的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