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科学素养要从娃娃抓起

2023-04-25宋鸿沄

家长 2023年7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昆虫科学

□宋鸿沄

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技发展对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冲击与淘汰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重视孩子科学方面的教育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吹拉弹唱固然美好,琴棋书画虽然怡人,但孩子的未来一定要有文理并重、平衡发展、优势突出的科技格局。随着家长观念的不断转变,作为科学技术培养最原始发端的科学素养,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家长们开始关注的焦点之一。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不仅把“科学”课列入小学一年级课表,而且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以8%—10%的总课时占比首次超过了英语(英语课时占比为6%—8%)。“科学”被列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这一重大教学改革意味着“科技素养”的培养被正式列为国家长期教育的重要战略之一。培养能够打造先进科技、先进制造业、高端装备的技术人才无疑要从娃娃抓起。

《方案》中明确提出,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列为核心素养与培养重点。科学观念是一种总体性认识,既包括学科领域内的具体观念,又包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人、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科学思维能力主要体现为通过科学思维方法来认识客观事物;科学探究实践能力要求孩子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态度在于好奇心与求知热情、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在于价值判断能力,这种价值判断力建立在一定科学史观的基础上。于是,“提高学生科学实验能力、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就成为了科学素养的主要培养目标。这些目标的达成不仅在于学校教育的培养,而且在于家长所营造的科学兴趣和氛围。

怎么做

在日常生活中,提到对孩子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大部分家长都会想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走走,买科普类的书籍给孩子看,和孩子一起种植物、养小动物。有人说孩子天生就是科学家,他们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每一次对未知事物、周围环境的探索,都是一次全新的科学体验。问题在于家长是否重视孩子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比如,孩子蹲在地上看蚂蚁在洞口进进出出,饶有兴致,家长是会说“看那个干嘛,还不去写作业”,还是会顺势而为,问孩子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孩子在观察与思考中融入对科学的好奇?再比如,当孩子抬起智慧的小脑袋问家长“黄河的水从哪里来”的时候,家长是顺口搭腔地回答“黄河之水天上来”,还是回一个干脆而不耐烦的“不知道”,或是愿意和孩子一起去找寻答案?

在科学素养培养的前前后后,家长首先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们自己对科学感兴趣吗?我们重视孩子的探索了吗?我们对孩子进行科学素养教育超出他的年龄所能接受的范畴了吗?这里就有一个家长的认知水平和孩子的认知层次匹配与共鸣的问题。

如果家长本身欠缺科学素养,那怎么培育孩子的科学素养呢?就像家长扔给9 岁的孩子一摞书,博弈论、相对论、优选理论、文化大百科、人类学著作《金枝》,什么都有,一心希望孩子快速成长为科学家,孩子会不懵圈嘛?这种错误倾向对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

孩子于每个成长阶段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点、认知水平和与之匹配的接受能力。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呵护好他们心中的兴趣之火,通过切实可行的生活实践慢慢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知识不等于智慧。科学素养的培育不仅在于科技知识的大量摄取,而且在于这些知识背后的科学思维、创新创造能力融合贯通之后的智慧达成。如果我们把眼睛只盯在知识灌输上,恐怕就违背了科学素养培养的初衷。孩子们日后生存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智慧。

比如,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自然课的老师常常鼓励我们去养蚕。一个小盘子,一团棉絮,一点清水,几粒小米大小的蚕卵,就构成了我们对这个奇妙世界最初的印象——生机勃勃。到处寻找鲜嫩桑叶喂小蚕的过程有的不只是乐趣,还有伙伴们冒险家般的合作共赢和实践思考。时光荏苒,我并非让所有家长鼓励孩子去养蚕,家长需要的是用耐心、宽容的眼光看待孩子类似的行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给孩子一点小小的助力,让孩子“学在其中,悟在其中”。

晨晨年纪不大,却已经是他们小学二年级组里知名的小昆虫学家了。原来,自三岁起,他就开始看一些启蒙类科普绘本,随之对各种虫子产生了浓厚兴趣。晨晨妈妈本来很害怕昆虫,但是为了保护儿子的兴趣,就时常带他到自然博物馆和昆虫馆看标本,甚至还去野外和儿子一起捉昆虫回来养。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从卵或幼虫开始,晨晨和妈妈一共喂养了螳螂、独角仙、锹甲虫、竹节虫以及六七种蝴蝶。喂养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认识”它们。晨晨近距离地观察到这些昆虫是怎样成长、蜕皮、成蛹、破蛹的。

科学首先要有观察,然后才有思考。观察的结果最好能有记录,思考也如是。于是,妈妈鼓励晨晨饲养的每种昆虫都可以有详细的文字和图像记录,还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想一并记录下来。别小看孩子,三年下来还真是记录了一大本笔记,拍了好多照片和视频。妈妈的作用是引领和协助。

晨晨妈妈遇到不知不懂的就上网查资料,汇总出来讲给孩子听,这便是对孩子莫大的支持了。至于收获,当然不仅局限于昆虫的那点微末知识。晨晨在学习上慢慢养成了仔细认真、探索求解的习惯;同时,在同龄人中,他的踏实和耐心也是非常难得的。当然,还有他那份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热爱生活的那种最真挚和朴素的情感,说不定这孩子以后就是个科技人才呢!如此一来,妈妈更收获了一个“好宝贝”。

方法在于实践

家长要对自然科学有兴趣,才能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不要低估他们潜在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

家长的陪伴很重要。家长未必人人都是科学家,我们和孩子在很多自然科学知识上处于同一条起跑线,需要共同学习和成长。如果家长选择和孩子一起成长,那么家庭的科学素养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其魅力,收获满满。

不要打压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的好奇心和问题我们不一定都能解答,那就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寻找答案,把孩子提问和你搪塞的过程变成探索的过程才是乐趣。

孩子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好地展翅高飞,那么,家长们何不赶快成为那个“巨人”。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昆虫科学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借昆虫上课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我最喜欢的昆虫——知了
昆虫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