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好奇心,培养科学心

2023-04-25尹正平

家长 2023年7期
关键词:天马行空皮球浮力

□尹正平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相信不少家长问过孩子这样一个问题:“你长大希望从事什么职业?”很多孩子都会兴高采烈地回答:“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面对孩子的回答,家长会欣慰地夸赞孩子“志存高远”,却很少去思考:孩子为什么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作为家长的我们又能够帮助孩子做些什么?其实,“想成为科学家”的起点是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想要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看到生活更新奇的一面,这标志着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与进取心。因此,只有尊重并利用好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帮助孩子培养出一颗“科学心”。

“科学心”是科学探索精神的象征,虽然不是每一个梦想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能如愿以偿,但是无论孩子未来走上怎样的发展之路,科学探索精神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标志着探究的精神、质疑的态度、刨根问底的执着、尊重事实的理性以及大胆猜测的胆识,这些特质既能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又能帮助孩子应对人生的挑战。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并呵护孩子每一次好奇心的萌发。

尊重孩子的天马行空

对于不少家长而言,孩子的奇思妙想格外令人头疼,孩子的小脑瓜里总有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让家长不知如何回答。面对这种情况,不少家长往往会搪塞过去,甚至还会对孩子出言训斥:“小孩子别问这些有的没的,长大了你就懂了。”然而,家长不知道的是,这些天马行空的好奇提问,正是培养科学精神的起点。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儿童时期看到了一个指南针,他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指南针总能够稳稳地指向北方,这一现象深深地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开始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人们没有发现的力量,这一想法一直被他埋藏在心里,为日后提出相对论奠定了基础。

孩子好奇的问题看似很小且无关紧要,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当孩子问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时,如果家长给予的情感与语言反馈不积极,孩子便会对自己产生质疑,久而久之,心中好奇的“火花”便会因此被“浇灭”。因此,睿智的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天马行空,肯定孩子的奇思妙想,甚至要陪同孩子一起好奇。

孩子的好奇心常常是在生活情境中突然迸发的。有一次,我和孩子走在路上,看到排队爬行的蚂蚁时,孩子突然蹲在地上问:“妈妈,蚂蚁为什么要排队搬运东西?”这时,我便细心地向孩子解释:“蚂蚁走路时身体会释放出一种只有同类才能闻得到的气味,走在后面的蚂蚁就是凭着这种气味,才能跟上前面的蚂蚁,在人们看来就好像蚂蚁自动排成了队。”听了我的回答,孩子并不太满意,又问:“那如果我在蚂蚁的队伍里放一根小木棒挡住它们的去路,它们是会停住不动,还是会绕开木棒继续前进呢?”不少家长都能够耐心地回答第一个问题。但是对第二个问题,一些家长可能就失去了耐心,不耐烦地说“不知道”或者“快走吧,不要管蚂蚁了”。然而,我对孩子说:“你可以尝试一下,看看会有怎样的结果。”在我的鼓励下,孩子动手尝试,并且亲眼看到了结果。

作为父母的我们,既要对孩子的天马行空给予足够的重视,又要对孩子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耐心、有兴趣,要有与孩子一起观看“蚂蚁行走”的热情,也要有陪伴孩子思考与探究的耐心,这样孩子才能在家长积极的反馈中感受到好奇心的价值,珍视自己的求知欲,在不知不觉中让科学精神根植于心。

让孩子的好奇心付诸实践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具备强烈的好奇心与科学探索精神,也愿意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然而,孩子虽有兴趣有热情,但很难将自己的好奇心坚持到底。不少孩子对自己未知的现象不敢大胆猜测,还有些孩子面对未知的事物缺乏探索精神,他们的好奇只局限于提问,并满足于回答,并不会将已了解的科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为此,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让孩子的好奇心付诸实践、坚持到底,并且让孩子感受到坚持所收获到的效果。

例如:当孩子看到皮球漂浮在水盆中时,会跟家长提问:“为什么球能够漂在水上?”这时,不少家长会直接了当地回答:“是浮力的作用。”这样的回答,导致一些孩子并不会继续追问下去,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其他事物上。这种情况并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无法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正确的做法是继续引导孩子进行深入思考。家长可以询问孩子:“你想知道什么是浮力吗?”无论孩子回答是还是否,家长都可以准备一盆水、一块铁块和一个皮球,首先让孩子把皮球放在水上,引导孩子试着将皮球向下摁压,孩子这时感受到了另一股和自己“抗争”的力量,对浮力有了相对具体的认知。接着,家长再让孩子将铁块放在水中,铁块沉下去了,这时孩子能够意识到——不同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将孩子的好奇心付诸于生活实践中,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趣味,收获难忘的体验与结果,让孩子敢提问、勤探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将科学精神真正地播撒在孩子的心中。

让孩子当你的小老师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一直充当着老师的角色,给孩子“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在孩子科学精神的培养中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然而,有的时候家长也可以适当进行“角色调换”,让孩子当你的“小老师”,从而鼓励并驱动孩子更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

当孩子提出了一个较为简单的科学问题时,家长不要急于回答,而是跟孩子说:“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你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希望你能够在找到答案之后讲给我们听!”有了父母的期望,孩子的科学探究便有了驱动力。另外,家长还可以适当给孩子提供一些影音或视频资料,以及引导孩子进行科学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只能提供帮助,而不能将结论直接“摆”在孩子的眼前。通过查阅资料以及进行科学实验,孩子便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答案,为了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还会将原理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孩子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这时父母不要急于纠正,而应当进行引导,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最终的答案。

科学探究精神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生的财富,作为家长的我们不仅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和积极的态度,而且要运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让科学精神根植在孩子的心中,帮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成长中探究,在探究中进步。

猜你喜欢

天马行空皮球浮力
A4纸的神奇变身
“浮力”知识巩固
我们一起来“制服”浮力
浮力大小由谁定
小朋友天马行空的借口
拍皮球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给女儿拍这样天马行空的照片
拍皮球
捞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