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趣味化教学
2023-04-25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关学区汪羊城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关学区 汪羊城
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存在一定的学习障碍。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应用趣味性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分别从兴趣导入、引入生活实际、创设游戏情境、巧用动画效果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教师开展趣味化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趣味教学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法律意识、行为规范,提高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果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通过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现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知识学生无法完全吸收,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弱。开展趣味化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欲望;通过趣味化的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内容的讲解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充满生气。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讲解法以及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但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在课堂上,教师会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上课导入,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抽象知识并不是十分了解,他们主要以理解为主。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任何思考和反应能力。其次,将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授课时存在一定困难。
(一)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观念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陈旧的教学观念。例如,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时,通常会采用填鸭式教学。由于学科知识比较枯燥乏味,所以部分教师会选择使用案例来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但这种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采用一些传统模式进行授课,如提问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反而还会使部分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师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不利于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教师不重视学生的课堂感受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课堂的活跃度以及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感受的关注。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游戏或者是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但这并不能够代表所有教师都能很好地将课堂活动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因为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对于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展开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教师在上课前要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教师都会忽视这一点,最终导致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因为如果在课堂上一味地讲知识而忽略了学生体验的话,那么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或者是恐惧心理,最后会导致教师讲课毫无吸引力,使得整个课堂变得十分沉闷。比如,在讲授《小学生行为规范》这一章节内容时,由于教材中涉及的案例较多,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而会通过图片或者视频播放的方式来让学生加深印象,但是当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和视频时很难从心理上接受这一事实,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固定思维模式——“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很害怕”,所以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直在讲“如果……怎么办”时就会使得课堂氛围变得非常沉闷。
(三)教师缺乏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动
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互动,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教师无法了解每一个学生。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运用游戏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有些学习能力较强、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提出疑问,但有些学习能力较差、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可能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者直接拒绝回答。如果此时教师还用单一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就无法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如果教师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授课,可能会使个别学习成绩好、接受力强的同学产生依赖心理,而使大部分同学失去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内容是影响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十分有趣,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时,并没有注重教材中知识的趣味性,只注重知识点本身的趣味性,这样会使学生觉得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十分枯燥乏味,对于课堂教学效果也没有很多帮助。例如,在进行《家庭美德》这一节教学时,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会加入一些具体案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如“尊老爱幼”“保护环境”“诚信守法”等。这些案例大多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另外,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时通常会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虽然这些题目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但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许多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认为题目非常简单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就能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知识并不是一看就会的,即“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趣味化教学策略研究
(一)趣味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等。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教师强制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小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自身素养的提升,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我是中国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对爱国人物和事迹等内容的看法;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相关名人故事或者相关影视片段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爱国人物事迹等内容的讨论或辩论。这种趣味化导入方式不仅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尤其是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且思维活跃,因此这种导入方式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引入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积极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并应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进行《垃圾分类》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生活习惯设计以下场景:小学生每天上学出门后都会把垃圾随手丢进垃圾桶内,而回家后又会将垃圾随手丢进垃圾箱内。因此,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在家里和学校是否会将垃圾随手乱丢呢?”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分类实践活动,如“一日一清”“家中分类”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分类知识,还在生活实践过程中积极思考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一学生为了省事将家里用完的玻璃制品随意放进垃圾桶内而被罚款;又如一学生因为不小心将电池放入了垃圾桶内而被罚款50 元等。通过设计这样的场景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兴趣,并促使其积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该环节既达到了教学目的也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创设游戏情境,增加学习兴趣
目前,小学生在生活中对法律知识并不是十分了解,尤其是对于法律常识以及相关事件容易出现错误认知。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在提高学习效率以及保证教学质量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游戏情境,通过游戏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比如,根据“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开展以“小水滴”为主题的课堂游戏活动。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个空饮料瓶和一个塑料杯子(或者可降解材料制成的水瓶)。课上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怎样才能保护环境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随机选出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水滴”和“人类”两个角色,当“人类”要往“小水滴”身体里倒水时,这时让学生帮助它把水排出去;当“小水滴”要往“人类”身体里倒水时,此时让学生帮它把水排出去。在这种情景下,小学生很容易对保护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开展实践活动,强化教学效果
小学生年龄尚小,还不具备较强的自制力,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并将其作为教学载体和途径之一,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革命圣地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在开展此项活动时,教师可提前向学生讲解革命的历史以及英雄人物的故事。小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能够切身感受到先辈们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不惧生死的精神品质。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讨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对其他国家、地区的发展变化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将自己见到的或听说过的一些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分享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对国家有更深入的了解;鼓励他们对自己未来人生进行规划和设计。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小学生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丰富其个人阅历以及强化其正确的价值观念。
(五)巧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结合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合理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在讲述“自我保护”内容时,可利用动画技术展现儿童不慎落水的情景,并播放相应的动画片段,如“落水男孩”“热心女孩”等。小学生对动画十分感兴趣,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问题情境:如在课堂中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用图片的形式介绍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危险和保护自身安全的方法;教师也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当有危险发生时教师应该怎样做?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进行学习讨论。另外,教师还可将学生带入具体生活情境中展开讨论。例如,在讲授“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应用多媒体技术对相应视频资料进行播放、展现。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真实案例、场景或动画效果等丰富的教学内容,既能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趣味性,同时还能增强教学效果。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引入、动画导入以及生活实际等方法导入新课教学内容,通过趣味性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讨论,并将其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此外,教师还应结合新课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上述措施全面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通过趣味化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以及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能够培养其道德品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应合理应用趣味化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