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少年培养记
2023-04-25岳海
□岳海
作为80后家长,我们这代人从小就是看着科学家的故事和事迹成长起来的。爱迪生、达尔文、牛顿对世界作出的伟大贡献让我们赞叹不已;李四光、钱学森、袁隆平的丰功伟绩让我们倍感钦佩。虽然那个年代生活水平很一般,人们也没有丰富的娱乐活动,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科普纪录片是我们课间休息时的谈资,科普画书也在同学之间传阅。还有很多同学在老师问及“理想是什么”的时候,会骄傲地大声说:“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虽然我们最后不过是茫茫人海中的凡夫俗子,但科学精神和情怀,在我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以至于当我们成为家长后,也希望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孩子。其实,即便不奢求孩子成为改变世界的科学家,我也希望孩子能够通过从小了解、认识、亲近科学,逐渐具有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和家长,我深知只有具有科学精神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有主见、会思辨、更严谨。因此,从孩子小的时候我就注意保护和引导他的科学素养和情怀,让他在与科学的亲密接触中快乐、自由地成长。
两代人的科学启蒙“传家宝”
我小时候有一套视若珍宝、从不外借的书,那就是《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共有24本,装在一个大纸盒子里,红黑相间的封面、黑白的插图,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天文、气象、医学等不同类别,这套书是我的科学启蒙读物。每当我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好奇,却得不到家长的及时解答,问小朋友也得不到答案时,就会翻翻这套书,总能从中找到答案。这套书陪我经历了历次升学和数次搬家,直到我成家立业,依然在我书柜里珍藏,我时不时地翻看,作为对往昔岁月的眷恋与怀念。
后来随着孩子的出生、长大,他也像我小时候一样,对天地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常常喜欢歪着小脑袋、瞪着小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小嘴还会不停地问东问西:“月亮的形状为什么不像太阳一样一直是圆的,而有时候像豆角一样弯弯的呢?”“咱家养的金鱼死了以后,为什么肚皮会朝上呢?”“宇航员在太空行走,要是像我一样不小心摔倒了该怎么办?”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我不可能全都对答如流,但我也不会嫌他烦人,更不会出言讥讽他,而是从《十万个为什么》中找出相关答案,念给他听。
后来,我给孩子买了小学生彩绘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每天当睡前故事念给他听。当他遇到困惑不解的问题时,我就鼓励他从新旧两套书中找寻答案。每次看到他一边看一边点头,恍然大悟的表情,我都感到忍俊不禁。有几次邻居、亲戚家的孩子来串门,他还现学现卖地当起了小老师,将从书中看到的科学知识绘声绘色地讲给对方听。
如今孩子已经上初中了,他以前的小书架也早就换成了独立的书柜,但他依然保存着我给他买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我曾经开玩笑地问,他早就不是小学生了,怎么小学时看的书都卖掉或者送人了,唯独还留着这套书?他严肃并认真地说:“知识哪里还分小学还是初中呢?这套书我要一直留着,就像您留着那套书那样,将来传给我的孩子看!”我很感慨,也很欣慰,没想到我们两代人不约而同地将《十万个为什么》当作总也看不够、时看时新、代代相传的“传家宝”,也让我们对科学的求知和探索在书页中流传……
写“科学手账”乐此不疲
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时,为了提高他的写作水平,我给他买了卡通形象封面的本子记录所思所想,但发现他写东西时不是敷衍了事,就是一副冥思苦想的模样,要不就是苦大仇深的神情,好像遭受了谁的迫害一样。跟他平常看《十万个为什么》津津有味、全神贯注的样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觉得孩子性格开朗活泼、喜欢看书,写东西不应该是个难事,但他就是对此提不起兴趣。为了调动他的写作热情,我为他报过线上、线下的创意作文课和作文兴趣班,但都收效甚微。正在我无计可施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孩子写的一篇读书笔记。他读了某本科幻漫画,不仅主动写了一页读后感,而且由漫画中的情节想象了未来的生活,其中还有他对科学的奇思妙想。我计上心来,提出让他写“科学手账”:可以是对未来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还可以是他做的科学小实验的记录。总之,只要是与科学相关的,都可以记在本子上,并且可以图文并茂。
孩子听我这么一说,顿时来了精神。从此以后,我经常看到他在手账本上写写画画,偶尔几次我借给他送牛奶的功夫瞥上一眼,他写的还挺像模像样的,一看就是发自内心愿意写、愿意做,连字都写得工整了不少。一个月后,孩子找到我,说我给买的本子太小了,也太薄了,他还没怎么写就快用完了。见状,我赶紧让他自己去网上挑本子。他除了选了一个又大又厚实的本子,还选了一些贴纸、模块笔、彩色水笔,看样子他是打算将“科学手账”写到底了。这正中我的下怀,我都有点佩服自己的“英明决策”了,这样一来,孩子不但更喜欢科学知识,而且无形中还爱上了写作文,甚至连写字的水平都能得到提高,可谓一举三得。
看科普节目“走上正途”
孩子初一那年的寒假迷上了某个舞蹈选秀综艺节目。他不仅总说一些我闻所未闻的口头语,挑选衣服和鞋子的眼光也有了变化,他甚至在电话里和同学说,想用压岁钱去染个像某街舞选手那样的头发,等开学了再染回来。我心说:这可大事不妙,孩子当不当科学家无所谓,别回头再跟我说不想学习,这不是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吗?
我跟孩子聊过我的担心,但他觉得那些街舞选手很有个性、潇洒、时尚。我听着他话里话外充满了向往和憧憬,看着他日渐成熟、怪异的打扮,不禁有些忧心。孩子毕竟生活在现代社会,现代人的流行趋势、审美追求等和我们成长的环境大相径庭。虽然不能说孰优孰劣,但我从心里还是希望孩子能看一些适合他年龄和心智的电视节目,并能从其中汲取知识和营养,而不只是看个新鲜和热闹。
说来真是巧,那天我去给孩子的奶奶送饭,我们一边吃一边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互动求证节目《是真的吗》。这档节目由脱口秀、真相视频调查、现场真假实验、嘉宾猜真假游戏环节构成,用生动幽默而又接地气的语言讲述严肃的事件,让我和孩子的奶奶看得竟忘了吃饭,就连回家路上我都在想着实验情节。到家后,我突然想,孩子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我何不用这档节目做“诱饵”,看看孩子能否“上钩”?
于是,我从网上找出该节目的视频,让孩子陪我一起看。开始孩子还有些勉为其难,嚷嚷着只看一会儿。没想到看着看着,孩子渐渐收起了不屑的神情,换成了一副非常好奇、急切渴求真相的样子。那个下午,他不仅看完了那期节目,而且和我一起看了前面的好几期。之后一段时间,他开始追这个互动求证节目,不再沉迷街舞了。我暗自松了一口气,这才是一个初中生该有的样子。
希望我家的科学少年能够一如既往,带着阳光和激情,行走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永远做一个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