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单元教学的问题与突破
2023-04-25刘亚丽
刘亚丽
【关键词】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强调学习过程的连贯性、语言活动的实践性、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开展单元教学是落实义教新课标理念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尚存在教学目标窄化、教学过程僵化、教学评价粗略的问题。那么,新课标背景下如何突破困境、有效开展单元教学?笔者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反思和探讨。
一、确定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价值的实现。单元教学目标要注重单元内容的整合性、知识建构的系统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体现课程育人价值。那么,如何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目标呢?
1. 将学情调查纳入前置性学习,使学情分析科学理性
学生的学情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只有对学情作具体分析,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教师要改变那种概括性地抽象分析学情或“想当然、大概是这样”的做法,真实调研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他们需要什么、不懂什么、缺少什么,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提供有理有据的帮助。运用前置性学习策略综合考量课程标准、教材编排、学生能力,基于学情设计开展单元教学的系列活动,能让学生审视自己的认知积累,进而查漏补缺,唤起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兴趣。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情调查。
首先,分析写人作品对初中生在阅读、写作、文言文学习等方面的能力要求。笔者将七年级上、下两册教材相关单元在阅读方法、策略、能力方面的要求作了具体分析(见表1)。
其次,确定调查角度,制作《调查任务表》。笔者依据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设计了三个切实可行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填写《调查任务表》。
任务一:默读1~3 课,记录阅读每篇课文所用时间,读完之后不再回读,填写主要事件。
任务二:选择一篇课文精读,并进行批注(写在书上留白处)。
任务三:再读课文,思考文章的抒情方式及人物的精神品质,提出疑问,填写表格。
最后,分析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总结出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如学生在阅读速度、概括能力、批注质量、质疑能力等方面的已有水平和待发展区是怎样的,进而思考解决策略。
2. 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教材分析,注重系统性、整合性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课文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编排。单元内容主题集中,语文要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能力训练点。
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教材分析,不是若干篇课文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注重教材的系统性、整合性。在进行教材分析时,要关注所学单元在整个学段中的位置,注意学段衔接,并且注意每篇课文内容的个体特点及差异互补性、小学初中高中相关篇章阅读能力的梯度性、单元作文要求。对于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分析,笔者从单元位置、篇章构成、文体特点、篇章简介、篇章对比等角度进行。单元位置指该单元在七年级上、下两册或者更长学段所处的阅读或写作能力训练位置,分析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上承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下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抓住细节”,人文主题“致敬人类历史杰出人物”又与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阅读任务“品读小人物的光辉”相关联。篇章对比,既要关注单元群文的异同点,又要分析每篇课文的独特处。当然,单元教学不能摒弃单篇课文,对单篇课文的分析要在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视域下进行。
总之,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教材分析,要指向逻辑自洽的深度思考,从而实现单元某种知识、某种能力等的整合、梳理与生成,为确定单元目标奠定基础。
3. 确定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单元学习目标
确定学习目标要综合考虑学情、教材、课标、编者意图。在完成学情调查、教材分析后,教师可依据义教新课标要求,阅读分析单元提示语后确定单元学习目标。笔者将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第一,语言目标:(1)分析作者对特定情境中的人物的描写,以及特定场景中的反差、冲突与画龙点睛的抒情和议论,概括课文所写人物精神。(2)从生活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典型事件或场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书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的精神。
第二,思维目标:(1)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处境,多角度、多侧面理解人物在不同社会角色与身份下表现出的精神品格,培养思辨能力。(2)在比较分析中概括不同材料、不同细节对表现人物精神的作用,提升比较与分析能力。
第三,价值目标:(1)体会课文中优秀人物对自己、他人、国家的态度,发现身边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2)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获得精神滋养。
其中,语言目标指向语言运用,思维目标指向审美鉴赏和思维发展,价值目标指向文化自信。各个目标既有侧重又互相融合,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用学习任务组织课堂教学
义教新课标规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2]据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可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开展。“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3]那么,如何用具体的学习任务组织课堂教学呢?
1. 创设情境明任务
教师应在单元教学实施之初,根据教学目标及单元内容要求、学段要求、学情要求等,创设真实情境,明确学习任务。比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正值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际,笔者便创设如下情境任务:
以“2022 年冬奥会人物风采”为主题,制作班刊。以2~3 人为一组,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人物相关信息,选择其与冬奥会有关的典型事件或精彩瞬间,为其写一篇文章,标题自拟,要求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
这样的情境任务来源于社会生活,具有时代性,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2. 活动探究作任务
义教新课标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六个任务群。
单元教学实施可以围绕“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设计学习任务。比如按照课程目标,“活动探究”可设置通读梳理、精读品析、表达交流、创意写作、整理探究等任务。按照整体观照原则,在每项任务下,可以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再设置更加具体的小任务。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设置了如下任务:
总任务:走进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任务一:通读四篇课文,分别梳理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吕蒙的工作或生活状况,初步感受杰出人物的光辉形象。
任务二:请结合课文或文献资料具体阐述:作为杰出人物,他们杰出在哪些方面?如何评价他们?他们对社会、对人类历史作出了怎樣的贡献?
任务三:细读课文,探寻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思考:他们为什么能成为杰出人物?当今社会,你知道的杰出人物有哪些?如何看待他们的杰出?
任务四:选择你敬佩的一位杰出人物,写出人物精神,完成600 字以上的作文。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树立远大理想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四个学习任务指向单元总体目标,形成一个有机体,在内容上不断整合优化。以学生自主学习整个单元课文为起点,以探究性问题为引领,打通课文之间的关联,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完成系统知识建构,并且通过梳理、归纳、分析、比较,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提升。
从“教学内容”到“学习任务”,语文学习由“知识—文本”核心向语言实践活动转化。在具体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还要在一个大任务里设置多个具体可行的小任务。比如上述的四个分任务就包括通读梳理、具体阐述、品析归纳、写作表达四个方面。但是,具体到课堂教学实施,教师还应对大任务进行分解,要针对每一个任务结合具体文本再设置多个环节。完成一个典型任务可以用一个课时,完成整课的教学可以用多个课时。以任务四“写作表达”为例,可用两个课时完成,具体分解如下:
(1)课前布置: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个人欣赏的冬奥会人物素材。(课前作业)
(2)总结本单元四篇课文的选材及语言对于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启示。在A4 纸上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15 分钟)
(3)交流导图内容,修订和完善,班内分享,同学板书。(15 分钟)
(4)提供人物素材提纲任务单,教师指导,课上讨论完成,下节课备用。(15 分钟)
(5)课上写作。(45 分钟)
3. 提供支架助任务
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主体是学生。但是,在学习任务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表现,给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指导。比如,提供学习资源、讲授阅读策略、提炼写作技巧等,助力实现学习任务效能最大化。
无论是单篇还是单元教学,高效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有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单元”既可以是教材里的自然单元,或是课内重组的单元,又可以是“课内+课外”的适度拓展。教师在确定素养目标和核心任务、具体任务之后,不能袖手旁观,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让学生能够有具体参照和方向,助力学习任务顺利完成。比如,在上述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任务二“选材分析”时,对于《邓稼先》的阅读指导,教师可以给出历史衬托、人物衬托、功绩衬托、环境衬托等角度,引导学生学会选材。在任务三“品析归纳”时,对于《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文中闻一多先生精神品质的探究的指导,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为什么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些表象的根源何在?为什么会有不同?进而引导学生从杰出人物身上看到中华民族深入人心的伟大精神。
最行之有效的助力方法是“引导思维”。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教师可以设计多元比较问题,使问题具有开放性、冲突性、迁移性,形成立体网络结构,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思维碰撞,引导学生多角度辩证地思考问题;同时,问题触发联想和想象,使话题内容向纵深发展,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具体形式有问题导思单、思维导图、表格等。如上述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任务四“写出人物的精神”,笔者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见图1)。
三、用学习评价指导和检测教学实施
单元教学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具有诊断学情、确定任务内容、制定活动规则、推动任务开展、提供学习支架等作用。评价形式要采用展示、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对于每一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评价内容要恰当适宜、科学合理。学习阶段不同、学习目标不同,评价内容也就不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常用的评价工具是学习评价量表。如笔者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设计了四个阶段的评价量表,其中第四阶段评价量表如下(见表2):
课堂教学引入评价量表,类似于评分标准,在思维障碍处、学习困难处搭建问题解决或活动规则的评价支架,引导学生高质量地进行学习,体现了“评价即指导”的教学理念。
单元课程教学实施消除了课堂教学碎片化、内容知识割裂化、学生学习浅层化等弊端,以单元来统领教学过程,从零碎走向整合、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得以在丰富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