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坝州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2023-04-24李功豪

绿色天府 2023年11期
关键词:阿坝州生态

○文/ 李功豪

寄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碳汇能力,为我们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森林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它对人类的贡献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提供各种木材和经济植物,同时也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护沙、调节气候等作用,系“国之大者”。阿坝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新部署新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实践与探索

阿坝州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坝州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经历了“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特别是2018 年以来,阿坝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正确处理生态与发展、生态与民生、生态与稳定的关系,坚持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方面齐下功夫,大力做好“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三篇文章,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态产业更加兴旺、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一)紧扣“全域生态”,科学谋划生态蓝图。坚定贯彻“四川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突出战略统筹、规划引导,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功能导向、系统布局,深入推进“多规合一”,策划包装一批重大生态修复保护支撑性工程,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体系渐趋完善。积极优化生态发展空间,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96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47.367%。着眼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管控单元,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二)坚持“一增一减”,着力绘好生态底色。坚定贯彻“承担起保护‘中华水塔’的重任”指示要求,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始终坚持“一增一减”原则,聚焦“增加林草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水源涵养量,减少水土流失面积、草场过载率、水体泥沙含量”,全力抓好生态建设与保护,不断巩固发展的绿色本底。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严格落实林长制、河 (湖)长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实施“绿化全州”行动,扎实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实施“若尔盖山水工程”、生态防护带建设等重点工作,全州现有林地面积5855.34万亩(森林面积3299.95万亩),森林蓄积4.6 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6.5%,天然草原4728万亩,林草综合覆盖率达85.6%,湿地881万亩。累计治理干旱早河谷5.1万余亩、治理沙化土地130万余亩。阿坝州投入资金8665.87万元,在沿黄四县(完成生态防护带建设741公里,栽植云杉33万株、高山柳858万株,虉草167万株,撒播草种22万公斤。到2025年,预计长江流城、黄河流域可分别累计减少泥沙输送最91.2万吨、7.2万吨。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共计758项,完成整改733项,正在整改25项,整改率96.7%。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专项督察问题255项,完成整改255项,整改率100%。

(三)围绕“五业同优”,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坚定贯彻“要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指示要求,立足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色农牧、清洁能源、民俗宗教文化、飞地经济”五大产业。优先发展全域旅游,整体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积极打造“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长征”“大雪山”“大冰川”“大彩林”“大地震遗址”“大禹故里”旅游品牌体系,创新推进文旅、绿旅、城旅、农旅、牧旅、体旅、交旅融合发展。2022年全州生态旅游达 3951088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61亿元。截至7月26日,九寨沟景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1.6万人次,同比增长211.34%。2023年7月21日,阿坝州四姑娘山景区迎来今年第10 0 万名游客,年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大关,成为继九寨沟、黄龙景区之后,阿坝州第3个游客接待量破100万人次的旅游景区。208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标志,2022年新增“净土阿坝”品牌产品50个、认证生产企业9个,部分品牌入选全省50大优质农产品。深入实施“文化+ ”战略,积极开发人文教育、文旅产品、民族工艺等文创产业,成功举办红原雅克音乐季、壤塘壤巴拉节等节庆活动,初步形成文化旅游、音乐演艺、非遗传承等多类并存的文化产业体系。

问题与挑战

虽然通过大量的工作,阿坝州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是下一步工作的障碍、瓶颈和掣肘。

(一)生态治理任重道远。生态治理一方面取决于原生环境特点,另一方面取决于生态治理能力。目前,阿坝州在这两方面均面临较大短板和不足:原生环境方面,亟待攻克“三带共治”难题。阿坝州是全国地理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间的重要过渡地带,地形多样、特征明显,大致可分为高原湿地与高寒草原带、高山峡谷灌从与高山森林带、干早与半干早河谷带。近年来,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下,全州生态治理效果趋好,生环境明显改善,但受全球气候变化, 局部生态功能恶化,系统治理成本高、难度大、需求多。高原湿地与高寒草原带,主要包括阿坝、红原、若尔盖、壤塘等地,是若尔盖湿地组成部分,当前主要面临“两化三害”等问题。治理力度与退化形势严重失衡,若不加紧治理,中国第二大草原混地生态功能将逐步弱化,势必会导致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急剧减弱。高山峡谷灌丛与高山森林带,主要包括马尔康、金川、小金、松潘、九寨沟、黑水等地,是全州自然遗产聚集区,当前主要面临地质灾害隐患突出等问题。受“5·12”汶川特大地震、“8·8”九寨沟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影响,区域内山体松动、岩石破碎、地表裸露,生态功能急剧退化,特别是大量破碎滑坡体拥塞河道,一且出现降雨等极端气候,极易出现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若不加大建设与保护力度,岷江、大渡河等流域生态系统将持续恶化,势必会影响长江黄河下游特别是成都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群众饮水安全。干早半干早河谷带,主要包括汶川、理县、茂县等地,主要分布岷江上游和大渡河流域,当前主要面临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问题。受小气侯影响,植被恢复见效慢、成本高,存在“植树不见树、造林不见林”情况,部分土地正向半荒漠化过渡,加之属于“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地区,生态破碎化问题突出,生态治理难度极大。

(二)监测体系建设落后。全州尚未建立适应生态保护新形势的多元化生态监测和系统治理体系,存在“三个不适应”的问题。一是监测设施不适应客观环境,相关部门基本依靠测量仪、土壤水份测定仪、GPS等基础设施开展监测工作,缺乏地理信息监测系统(GIS)、逼感监测技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无线监测传感器等先进专业设备,无法支撑生态监测和修复保护需要。二是监测队伍不适应发展趋势,内地生态监测工作通过政府采购、定向招聘等形式正向专业化迈进,但阿坝州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专业对口、拥有丰富田野实践 经验的专业化力量,大多仅从事基础数据收集汇总等工作,专业化能力水平亟待提升。三是监测成果不适应治理需要,监测成果无法应用于治理实践,大部分监测治理主要采取自然修复,工程措施仅在“点”上铺开,高原柳挡风、草方格固沙,灌草结合、光伏治沙等综合治理措施应用不够,尚未建立一套因地制宜的生态监测理论与应用体系。

(三)生态意识有待加强。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部分干部群众,存在“三个转变困难”。一是思想价值观念转变困难,受宗教氛围、民俗习惯等影响,大多数群众包括少数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大多停留在敬畏、信靠、顺从,简单地将开发、发展、治理与生态保护对立起来,还没有正确认识到生态与发展、生态与民生、生态与稳定相互关联、依托、作用、影响的关系。据了解,有80%以上的群众认为生态建设就是种草植树,40%的企业认为生态保护是政府的事,有20%的基层干部认识到绿色生态是资源,但没认识到是绿色发展的机遇和财富。二是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因难。受宗教影响,高原地区一定程度存在“戒杀惜售”思想,草畜平衡难以得到根治,加之全州牧民群众普遍将耗牛视为身家财富,对牲畜品种改良的热情不高、投入不大,全州草原超载率居高不下。据统计,阿坝州牧区五县理论载畜量为747.69万羊单位,2022年的实际载畜量899.98万羊单位,超载率20.37%。三是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 转变困难,受产业链不健全、产品外送通道不畅、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影响,群众对生态产品可加工为高附加值商品,最终转化为经济利益的体会不深,保护动机尚未完全激发。部分干部群众因循守旧,更愿遵循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发展生态产业的思考不深、路径不明、目标不清,“守着金窝讨饭吃”的现象十分突出。据了解,许多群众认为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投入大、耗时长、见效慢,不如挖虫草等副业挣钱快,发展生态产业的积极性不高。

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鲜明提出“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最发展”的理念,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揽,准确把挥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全力解决“保护什么、治理什么、高质量发展什么”三大命题,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路子,加快建设“一州两区三家园”。

(一)坚持保护优先,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不仅关系“一州两区三家园“建设,更关系长江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构建良好生态体系,努力实现建设“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地”的战略目标。一是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坚持“一增一减”原则,扎实推进岷江一大渡河上游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抓好天然林保护、双重项目、湿地保护修复、“若尔盖山水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保护好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功能,确保林草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水源涵养量逐步上升,水土流失面积、河流泥沙量、草场过载量逐年下降。抓好林长制这个“牛鼻子”,健全生态公益性岗位职能体系,打好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人民战争。二是抓好生态保护立法。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地方立法权,在《阿坝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阿坝州湿地保护条例》等8个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保护、污染控制、清洁生产等地方性法规条例,探索制定生态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究制度,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系统梳理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民间习惯、村规民约,集中开展地性法规编写工作,使更多优良民族传统得到立法确认。完善生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打好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组合拳”,让生态保护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三是着力培育生态文化。大力宣传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全面加强科普宣教,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绿色价值观念。坚持把生态文明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转变生产生活观念,树牢绿色发展价值观。

(二)聚焦系统治理,加快构建生态治理体系。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必须要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全州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灾害治理。围绕建立“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四灾”体系建设,加大森林草原火灾、林草有害生物、“两化三害”地灾等综合治理力度。坚持“布防+人防+物防+技防”,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认真总结提炼群测群防成功经验,积极应用无人机、林火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监测等高科技手段,不断提高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和群众防灾避险能力,始终做到“防”在前、“管”在先、治隐患、保平安。二是加强污染治理。拉网梳理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情况,特别是保护区内的环保问题,严格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确保整改工作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坚决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扎实推进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持续开展全域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实施“绿化全州、美化乡村”行动,着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是加强能力建设。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生态治理能力。依托阿坝师范学院、阿坝职业学院等高校,合理设置特色专业,争取将生态建设与保护等专业打造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力培育应用型人才,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高效实用的生态应用技术。依托综合治理平台,加快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平台建设,提高生态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三)鲜明绿色导向,走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不是不要发展,而是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新型工业化培育现代产业新体系,着力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一是全力落实规划目标。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持续抓好《阿坝州“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规划(2021—2035年)》等落地落实,加快形成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森林草原保护,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有效管护天然草原6782.85万亩、天然林5580万亩,实施森林抚育50万亩,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40万亩,退化草原改良200万亩,天然草原改良100万亩,退化草原治理80万亩、鼠害防治701万亩、虫害防治176万亩,每年实施草原禁牧2000万亩,落实草畜平衡3765万亩,恢复退化湿地面积9.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修复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栖息地2万亩、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5万亩。二是培育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坚持把旅游业作为阿坝州战略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深度挖掘“九大”文旅品牌内涵,培育发展避暑游、冰雪游、研学游、体验游、体育游、美食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因地制宜美化公路沿线景观、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强化景区景点无缝“接驳”,加快构建“快进慢游”交通体系。强化“熊猫家园·净土阿坝”旅游整体形象的包装、宣传,实施跨媒体、多层次、全方位旅游目的地营销战略。到2027年,全州生态旅游增加值达117亿元,年均增速15%,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三是培育特色果蔬产业集群。坚持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推动果蔬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加快建设全国知名高原特色水果优产区、四川优质高山蔬菜生产基地。释放林地资源潜力,优化资源管理制度,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推进果蔬和林产品精深加工,开发适应主流消费需求的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实施“净土阿坝+企业+产地”品牌共建战略,强化“森老坎”与川林集团的合作,一体推进品种陪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到2027年,全州特色果蔬产业增加值达49亿元,年均增速10%,形成50 亿级产业集群。四是培育碳汇产业集群。开展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碳汇本底调查和储量评估,探索建立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储备量数据库。试点探索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国家公园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研究碳汇功能及其评价指标,核算碳汇价值,推动碳汇效益转化。开展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扎实推进四川省首批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合理开发森林、草原、湿地等造林碳汇和经营碳汇项目,打造阿坝碳汇品牌,推动生态产品增值溢价。到2027年,全州碳汇产业增加值达13亿元,年均增速66%,形成10亿级产业集群。

猜你喜欢

阿坝州生态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生态养生”娱晚年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阿坝州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岭国所在地探微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盛夏的夜晚
阿坝州藏族度炯节活态传承特质以及文化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