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3-04-24蔡雅娟
蔡雅娟
摘 要: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课程教学这个前提。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数学教学以及小学生的长远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以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和动手实践为前提,是不断实现数学教学发展的根本。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5-0173-03
小学数学课程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习科目。鉴于学生认知思维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认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以及数学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下,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学生初步建立思维的认知理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可以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更多的平台和展示机会。这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值得倡导并运用。本文就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教学问题进行分析论述,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研究逐步促进数学教育工作的开展。
1.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意义
(1)构建数学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为了获得知识、认知世界、掌握某种事物的规律,而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潜在动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孕育希望的摇篮,是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数学学科更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会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导致学习的兴趣不浓。同时数学广泛应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构建课堂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的亲身操作和动手实践,凝聚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论证数学的真理,在享受数学学习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数学的思想和奥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
(2)通过创建实践活动,帮助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的学习重在参与和感悟,尤其小学生缺乏抽象思维和想象力,独立思考的意识薄弱,如何避免学生进入死记硬背的误区,让学生快速、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定义、概念、公式、原理等,仅靠数学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往往很难达到预订目标和实际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分析判断时,在读完题后仍处于混沌状态,感觉似曾相识,但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归其原因就是缺乏实践活动,如题:“把一根7米的绳子,按照每段[17]米进行裁剪,每段是全长的[17]。”面对这道题,不懂得分数有两种表示含义,也不懂得将平均数和分数结合起来,用总长度÷每段长度=段数,缺乏实践操作和生活常识的了解,知识概念和定义比较模糊不清导致。而有些学生公式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做题时却无从下手,不知道用哪一个的公式,如:客车在一条路行驶,第一小时走了全程[15],第二小时走了余下路程的[14],第三小时走了余下路程的[13],这时候离终点还有72千米,问这条路多长?很多学生看到这类题型时非常困惑,感到一点解题思路都没有,所学的知识压根都用不到。其主要成因就是缺乏实践锻炼,对生活应用问题缺乏常识性了解,不懂得从后往前一步一步推导,对分数除法的公式和原理以及应用背景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导致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独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欠缺,数学思维能力始终得不到培养和提升。俗语常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要想改变学生的这些困惑和现状,就需要教师多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操作、思考探究、总结归纳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在应用中不断稳定提高知识技能,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持续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构建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提升
数学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际。生活是教学的前沿阵地,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取之不尽的宝库和源泉,更是拓宽學生眼界、认知世界的主要途径。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智力迅速发展的最佳时期,在实践中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大脑的发育,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多,思维发展就越迅速,动手操作能力越强,思路就越清晰,思维就越敏锐。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文字隐晦、生涩、难懂,很多学生面对抽象性概念、性质、定理,理解起来困难重重,即使勉强理解了,大多时候也不懂得如何合理地应用,因而导致很多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不利于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条件。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多练,多利用实物模型、教学工具开展直观性教学,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来发现数学的知识和奥秘。其次,针对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用动态演示的方式,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直观,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图形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活泛。最后,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识中的生活元素,尽量将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积极创设各类生活化场景和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去深入探究,通过分组讨论、情境展示、活动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帮助学生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在实践操作中悟出数学的真谛,将理论知识上升为理性认知,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4)在实践中摸索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是判断学生认知、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度量或水平尺,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唯一判断标准。教学与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实践,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学习数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和正确的方式。在现实中发现,很多学生对知识和概念背得是滚瓜烂熟,但是在遇到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时就一头雾水,没有思路、缺乏经验和方法,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有些学生对做过的题型都会做,但是遇到稍微换一下题目内容,对已知条件稍微变化,就顿时感束手无策,归其原因就是平时实践活动少,做题时不深入思考,也不注重方法的提炼。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论,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要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方法和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方法,实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熟练运用。在遇到问题时学会以不变应万变,面对题目内容变化,要始终保持清晰的头脑,运用所学知识和归纳的方法进行解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1)紧密联系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兴趣
数学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学习科目。 鉴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生活认知,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引领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认真实践的学习意识能够不断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以生活实践为广阔的学习平台,在紧密联系学习生活的教育前提下,通过动手实践的教育机会可以不断实现小学生的能动发展。常言道,实践出真知。要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数学能力,就需要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要领,形成数学解题思路的必要前提。生活教育是一个宽泛且广阔的学习天地,鉴于小学生的生活认知能力还有待逐步培养,因而教师可以从生活实践领域不断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在数学学习和生活认知不断相互融合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三角形面积”教学中,笔者在讲课前先让学生回顾一下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每个人用卡纸分别做一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把长方形沿着对角线折叠,由此学生发现长方形被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长方形的长和三角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高,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当长方形被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时,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积=底×高÷2。随后,笔者让学生再将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折叠,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从而发现和长方形类似的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因此当平行四边形被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时,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形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积=底×高÷2。通过实践活动的方法开展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创设生活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是和日常生活结合十分紧密的一门学科,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基础前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肥沃土壤。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自控能力差、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再加上教师以往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大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动手意识和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思想发生很大的变革,普遍性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学习的本质应该是一种主动认知过程和自主探索行为。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其核心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需要将外在的知識观念转化为内部的知识财富,利用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而创造便利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情境中激发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动手、动脑、手脑并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数学方法和经验,从而更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原理,学会利用数学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鸡兔同笼”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给学生传授解题的公式,而要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如题:笼子里兔子和鸡共10只,一共有28条腿,问鸡和兔子各有几只?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践活动。如第一种方法用列表的方式进行统计:兔有4条腿、鸡有2条腿,1只兔子、9只鸡一共22条腿;2只兔子、8只鸡共24条腿……从而找到答案。第二种方法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探究:将学生分成小鸡队和小兔队,让学生用站立和趴着的方式模仿小鸡和小兔,引领学生想一想、分一分、拼一拼、算一算等方法,明白如果都是兔子,腿会多出来10×4-28=12(条),为什么会多出来12条腿呢?因为把鸡全部当成了兔子,一只鸡多出来4-2=2(条)腿,那么几只鸡会多出来12条腿呢?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很快就找到了规律,知道了鸡有12÷2=6(只)。通过动手实践活动,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探究意识和欲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3.结语
总之,在当前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和努力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活动,积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符合目前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摒弃掉以往“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将数学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完美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亲身操作、切身感悟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挖掘数学的原理、方法和奥秘。借助生活实践磨炼学生,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全面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探索新知识领域,利用动手和实践去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参考文献
[1]赵旭.加强培养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之我见[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6).
[2]林忠锋.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数学动手实践操作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