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秘密打捞二十年
2023-04-24尹浩然
尹浩然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事勘探公司在南海寻找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发现了比预期沉船更神秘的“遗迹”——一艘完整的、来自遥远12世纪的南宋商船。
商船的木制船体和货物被近2米厚的淤泥覆盖,船内来自宋代的瓷器、金器、铜钱等数不胜数。
受限于当时的资金和技术,在淤泥水域中调查商船残骸,很难不伤害到珍贵的货物。
考虑到船体的完整程度、其承载货物的数量之多、历史价值之高,沉船被暂且搁置在了原处。
自那以后,它在海底,沉寂了近二十年。
在这期间,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人俞伟超将其命名为“南海一号”。
考古工作者进行过多次沉船定位、小型打捞。如何完整打捞南海一号的整体残骸,最大限度保存好这艘八百年前的“时间胶囊”,成了考古界热切关注的事。
2002年,打捞南海一号的计划正式开始制定。计划定于5年后实施:
重达3000噸、底部未封闭的定制打捞箱将被降到残骸现场,传感器已于海底放置,以便可以将打捞箱精准引导到位,而不损坏到近千年历史的珍贵文物。
打捞箱到位后,沉重的混凝土块会被放置在顶部,重力将其向下推入淤泥和沉船位置的下方。
这之后,潜水员会将坚固的横梁穿过打捞箱侧面的孔洞,让打捞箱底部封闭。
混凝土砌块拆除后,巨大的钢制打捞箱,会带着南海一号和周围的泥沙一起慢慢浮出水面。
2007年12月,打捞工作成功结束,南海一号及其中的珍贵货物被转移到广东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博物馆专门为安置沉船而建,南海一号被保存在定制的玻璃缸——“水晶宫”中。
水晶宫的温度等环境条件设置为与发现沉船的水域相同,沉船及货物依然保持被淤泥和水覆盖的状态。
在这些精确的保存条件下,考古学家们继续研究沉船。
十几年后的今天,从南海一号发掘出的物品已达到18万件。它成为迄今文物储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瓷器、钱币、丝绸、金银铜锡、竹木漆器、动植物遗存……南海一号完整保存下一段完整的历史切片,成为中国水下考古中绝无仅有的奇迹。
穿越东亚,和欧洲相连的丝绸之路,作为陆路运输大动脉,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宋代经济的重要基础。
当宋朝退守南方一隅,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势,依然能使商船进入贯穿南海的广阔海道。南宋转向造船,通过水路谋求财富。于是近千年前,这艘宋朝商船满载着货物启航。
但出港后不久,它便沉没海底。
在它重见天日的时刻,21世纪的东方也经历了丝绸之路的轮回。藉由“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一带一路”计划将连接世界的愿景铺到更远的地方,丝绸之路的辉煌被重铸。
南海一号连接起过去与未来,驶向千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