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探源
2023-04-24顾军
顾军
中国文字向来含义丰富,这里,就来关注一下“狂飙”二字。
先来看“狂”。从字形看,甲骨文的“狂”是由包括“犬”的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犬”表示意思(“狂”的意义与“犬”有关),另一部分表示读音,后来“犬”被“犭”代替,另一部分被“王”代替。楷书中“狂”的写法是现在的通行写法。
从意思来看,“狂”本来的意思是指狗发疯。如“狂犬吠日”的字面意思是发疯的狗对着太阳乱叫。由于与太阳相比,狗的力量小且常常含有贬义,如“走狗”“狗腿子”“落水狗”“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等,所以“狂犬吠日”往往用来比喻坏人不自量力地叫嚣或坏人诋毁好人。再如,有一种病叫“狂犬病”,也与发疯的狗有关。
“狂”后来也可以指人精神失常。例如“狂人”指精神失常的人,也可以用来指狂放不羁的人;“疯狂”指发疯,比喻猖狂而凶狠;“癫狂”有多种意义:指精神错乱的一类疾病,由精神病引起的言语或行动的异常现象和症状,言谈举止不合常情。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通过对一个看似精神失常的人的自述式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狂”还可以引申为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如“轻狂”意为轻佻狂放,“狂妄”意为极端自高自大,“狂乱”意为胡作非为,“狂野”意为任性奔放。
“狂”还可以指气势猛烈,超出一般的程度。例如“狂风”意为猛烈的风,也可以用来比喻破坏性的力量或影响;“狂澜”为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再来看看“飙”。“飙”在小篆开始出现,当时写作“飆”。在后来的字形演变中,“風”简化为“风”。除了有的字将其中的“猋”(biāo)写作“焱”之外,其楷书、草书和行书的变化都不算大。“飙”由“猋”和“风”两部分组成,其中“风”表示意思,“猋”既表示读音又表示意思。
从字形来看,“猋”是由三个“犬”组成,意思是“迅速”。“三”在古代常常表示“多”的意思,如“三思而后行”表示要经过多次思考才可以行动,因此“猋”的整个字形是一群狗快速奔跑的样子。猎人常常利用猎犬跑得快、嗅觉灵敏的优点,打猎时让猎犬帮助捕捉猎物。屈原的《九歌·云中君》:“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意思是辉煌的云神已经降临,忽而又迅速飞向云中。
因此,“飙”的意思是“暴风”,这个意思就是由“猋”的“迅速”义和“风”合在一起而成的,“暴风”就是刮得迅猛的风。
“狂飙”就是把“狂”和“飙”组合而成,意思是气势猛烈的暴风,常用来比喻猛烈的潮流或力量,现在多用来表示像狂风一样疾速前进或上升。
(重天摘自《科普时报》2023年2月17日 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