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完整 答得规范
2023-04-23徐庆庆
徐庆庆
能否听懂、读懂数学语言,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一定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基础。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习惯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除了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有针对性地表扬和有效引导,以保护学生提问的“本能”和表达的欲望,还要给予学生表达的支架和强化规范表达的训练。
提供表达支架。思考是表达的前提,要培养学生“想清楚再说、把话说完整”的习惯,教师就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组织好要说的话,他们才能说得流利、有条理。
小学生回答问题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问“题目中要求把什么平均分成3份”,学生回答“把苹果分成3份”。他们认为这样就答完整了,没有意识到需要强调“平均分”的关键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并做示范。
固定的回答句式能助力学生把问题答完整且条理清晰。教师可以制订一些回答问题的语言规则,如:回答教师提的问题,先给出结论,再用上“首先……其次……最后……”等关联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评价、补充同学的作答,先说“我补充,我同意××的观点”,再说明自己的观点;不同意同学的作答,先说“我质疑”,然后摆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辅助训练,能让学生自觉调整说话的方式和内容,把话说清楚,把问题答完整。
强化规范表达。教师不仅要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辨析不规范的表述存在的问题,更要从准确性、条理性和逻辑性上引导学生强化规范表达。
在准确性上,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及时纠正学生不准确的表述。如教学“乘法”时,部分学生受生活中口头用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容易将“4×8=32”中的“×”误读作“乘以”。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解释教材更改“×”读法的原因,强化正确读法“乘”。学习“除法”时,学生又遇到了相反的情况,他们往往会受乘法读法负迁移的影响,将算式“36÷4=9”误读作“三十六除四等于九”。教师必须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法,因为一字之差会让算式的意思截然相反。
在条理性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和表达。例如,解决“一桶油连桶重25千克,用掉一半的油后连通重13千克。桶有多重?”问题时,有的学生即使有了解題方法并列出了算式,也难以讲清解题思路。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第一步“25-13=12(千克)”表示“连桶重的整桶油的质量-连桶重的半桶油的质量=用掉的半桶油的质量”;第二步“13-12=1(千克)”表示“连桶重的半桶油的质量-半桶油的质量=桶的质量”。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条件建立问题模型,产生思路后及时用算式进行书面表达,再根据解题过程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述解题思路。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养成有理有据表达的习惯。
在逻辑性上,数学语言的逻辑性是学生思维逻辑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步骤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简单的推理问题“红红、聪聪和颖颖三人都戴了帽子,一顶是红的,一顶是黄的,一顶是蓝的。红红没有戴黄帽子,聪聪既不戴黄帽子也不戴蓝帽子。请判断红红、聪聪和颖颖分别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讲解思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形”“连线”“表格”等思维工具理清问题、助力表达。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会有很大提升。
(作者单位:潜江市田家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