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开发

2023-04-23甘小茜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磨难家国梅花

甘小茜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资源进行适度删减、调整与加工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使之“校本化”乃至“班本化”的过程。经过“二次开发”的教材能更好地适应具体教学情境和学生学习实际,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教材的“二次开发”也被称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种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教学资源优化方式,体现了“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教材的“二次开发”一般从三个向度展开:一是对教材灵活地、创造性地和个性化地运用;二是对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取舍和优化;三是由教师根据学情自主开发与教材资源相关的教学资源。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梅花魂》教学为例,谈谈教材文本资源的“二次开发”。

《梅花魂》通过回忆“我”和外祖父在国外生活直至离别的经历,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教学难点是理解《梅花魂》中的“魂”,即“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

一、提炼文本核心资源,让中心更明确

文本是教学的载体,但文本内容纷繁复杂,要让学生快速把握文本内容和主旨,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文本,优化文本资源,从文本中提炼最能体现文本主旨的字、词、句,再以这些字、词、句为抓手指导学生学习。这样处理文本资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前,笔者从文本中挖掘出“魂”“秉性”“生气”三个关键词,并以此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把握文本主旨。教学时,笔者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魂”字,再从文本中找出与“魂”相对应的词语。学生通过查字典,查出“魂”的四个义项,结合题目意思,学生明确了“魂”即精神;经过阅读文本与同桌互学,学生找出文本中与“魂”相对应的词语“秉性”。笔者就此提问:从这两个关键词上,你能看出本文的写作意图吗?学生齐答“赞扬梅花的精神”。笔者追问:“梅花精神在文本中是如何表述的?”稍做思考,一部分学生答道:“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还有部分学生答道:“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不肯低头折节。”笔者顺势激趣:“一部分学生答的是梅花的‘魂’或‘秉性’,另一部分学生答的是人的品格或精神。难道这部分同学找错了?”很快,学生醒悟过来:“文章的确是写梅花精神的,但作者将梅花精神与人的品格合而为一了,表面赞扬梅花精神,实则赞扬人的品格。”

弄清了这些,笔者引导学生分析梅花精神与外祖父生气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从文本中找出外祖父生气的原因——“我在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分析“生气”的原因,经过师生互动探究,学生明确:“生气”说明墨梅图在外祖父心中很有地位,容不得亵渎。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建立起外祖父的经历与梅花精神的内在联系:老一代华侨一生经历无数磨难,遭受无数欺凌,但他们从不向磨难低头弯腰,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梅花“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不肯低头折节”,二者的品格完全一致。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了老一代华侨精神就是梅花精神。

为了让学生加深對文本的印象,笔者增加了反映中国历经磨难的教学资源:“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不时遭到外敌入侵,备受外敌欺凌和蹂躏,但中华民族顶天立地,没有向磨难低头,最终赢得了胜利。从中华民族屡经欺凌、饱经苦难而没有消亡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笔者还未说完,学生就抢答出“梅花精神”。

二、整合诗歌资源,助力学生理解

中国文学史上关于家国情怀和乡愁的诗文不胜枚举,《梅花魂》引用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诗句,但这些诗句只是表现思乡之愁的,从文本内容来看,本文还含有家国之思,所以,教学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反映家国情思的诗词资源,以强化学生对梅花精神的理解。

授课前,笔者从浩如烟海的诗词中精选了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落梅》,以及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学生很容易将诗词中的梅花品格与文本中的梅花精神联系起来,进一步感受梅花高洁脱俗、凌寒绽放、傲霜斗雪的品格,以及历经磨难而不低头折节的精神品质。学生特别将陆游《落梅》中的“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与《梅花魂》中“愈是寒冷……愈秀气”和“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不肯低头折节”对应起来,最终得出文本中“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结论。而现代诗《乡愁》则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意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寄寓了诗人及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全诗体现了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作者将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给身在异国他乡的人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借助这些诗歌资源,学生明确:作者借梅花品质写中华民族精神,借《墨梅图》表现游子思念故国、眷恋祖国的家国之思。特别是在学习《乡愁》后,学生写诗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很多学生模仿《乡愁》写下了有关游子思乡的小诗。

三、开发音乐资源和人物资源,引发情感共鸣

对小学生而言,身处异国、漂泊天涯的生活离他们很远,但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的父辈的生活离他们很近。要让他们完全理解这些家国情怀、故园之思,教师就要善于开发其他资源,让学生直观、亲切地感受家国情怀、故园之思。

教学时,笔者以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乡愁或故园之思,学生很容易共情。但对于家国之思,学生的理解就显得非常肤浅。为了让学生直观、亲切地感受家国之思、故国之恋,笔者结合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实际,为学生精选了《我的中国心》《爸爸的草鞋》《游子吟》《故乡的云》等MV音乐资源,在或忧伤、或低沉、或悲苦的歌声中,学生的家国之情被激发出来:听到铿锵的“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时,学生心中强烈的爱国之情被激发出来;听到低沉的“满载半世纪漂泊的沧桑,倦航的船儿快来靠港”时,他们心中油然生起对游子的同情;听到悲伤的“遍体的伤痕、满腔的仇冤,啊,游子的脚印啊,血泪斑斑”时,他们的眼睛湿润了;听到深情的“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时,他们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

为了将游子思归与梅花精神有机结合,在学生听完歌曲后,笔者给学生补充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视死如归的文天祥、不改志节的苏武和忠烈千古的史可法等人坚守节操的故事,学生深受感动,并将文本中“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与这四个历史人物对应起来。当笔者讲到史可法殉国后被葬梅花岭的细节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我知道外祖父为什么说‘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了”,有的学生说“我懂得梅花精神为什么是‘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了”,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作者为什么用梅花精神来写中华民族精神了”,还有的学生说“我理解文中‘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含义了”。

(作者单位:武汉市枫叶学校)

猜你喜欢

磨难家国梅花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路上
人生路上磨难多
略谈“家国情怀”
梅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