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儿童,育人育心
2023-04-23陈蕾
陈蕾
摘要:《读本》作为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为学生成长提供价值引领。教学《读本》,要立足儿童,育人育心。目标上,要立足儿童视角,凸显价值引领;内容上,要把握儿童生活,遵循生活逻辑;教学的重点,要注重能力提升,助力素养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读本》;儿童视角
2021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进入大中小学课堂。在小学阶段,《读本》作为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以党和国家发展的艰苦历程、辉煌成就、未来方向为内容,为学生成长提供价值引领。教学《读本》,要立足儿童,育人育心。
一、目标:立足儿童视角,凸显价值引领
《读本》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學资源,承载着育人价值指向。综观小学阶段的《读本》,“党的领导”“中国梦”“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等与立德树人相关的核心概念贯穿其中。《读本》教学中,面对这些“宏大概念”,教师要警惕理论灌输,避免空洞的政治说教,做到立足儿童视角。
比如,在三年级第4讲《我们的中国梦》一课中,教师先揭示“我有一个梦想”的课题,让学生畅聊自己的梦想。随后播放一段音频——虚拟卡通人物小明说:“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可同学们都嘲笑我,说我成绩那么差,肯定做不了科学家。我到底能不能有这样的梦想呢?”教师让学生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交流中,有的学生认为小明可以有这样的梦想,因为他还小,还有进步的可能;有的学生认为小明应该换一个梦想,因为他成绩很差,当不了科学家。教师再播放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冠军杨金龙的故事视频,引发学生思考:要敢于有梦。只要有了梦想,脚下就会有力量,未来就会有方向。向着自己的梦想付出自己的努力,就会收获精彩。
三年级的学生还不明白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更难以洞悉“我的梦”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教师并没有一上来就出示宏大的标题,讲述“中国梦”的概念,而是先让学生展示绚烂多彩的梦想,然后用虚拟卡通形象抛出一个困惑:我学习成绩差,能不能有梦想?这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也是从学生视角生发的真实问题。从学生视角出发,激励每个学生敢于有梦,让心中的梦想带来脚下的力量,指引未来的方向。
教师再以袁隆平爷爷的梦想故事,引导学生回望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联系起来。接着,展示另外三个追梦故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如何战胜追梦路上的拦路虎”这一问题。结合真实生活的感悟,让学生懂得:有了梦想不能束之高阁,而是要为之奋斗,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即使暂时没能实现梦想,奋斗的过程依旧是可贵的。
《读本》教学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人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变化,更多体现在前后相继的过程中。《读本》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思想品德发展的真实情况,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做好价值引领。
二、内容:把握儿童生活,遵循生活逻辑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在教学《读本》时,也应当遵循这一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思维能力,通过对“我”以及“我”身边的人、事、物的认知、理解和感悟,抓住实际生活中情感体验的共鸣点,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三年级第6讲《做新时代的好少年》一课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新时代的好少年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榜样。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的升旗手们都是我们身边的好少年。上一周,我们三年级有两位同学当上了光荣的升旗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吧。
(播放两位升旗手的采访视频。)
师看了他们的介绍,我们知道,他们从自己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努力,这才成了光荣的升旗手,也是我们身边新时代的好少年。老师相信,大家都想做一名新时代的好少年,那么,我们应该对自己有怎样的要求呢?
(指名2—3名学生回答。)
师小组合作交流:(1)把对自己的要求写在卡片上;(2)组内交流后,贴在小组汇报单上;(3)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
(小组汇报。)
师老师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你们一定可以取得进步!
这节课上,教师关注到了学校德育常态化工作——每周的升旗仪式。教师通过展示身边的升旗手采访视频,让学生了解升旗手事迹,从中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真实的榜样,真实的事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领悟到:身边就有优秀的人,向他们学习,自己也可以成为优秀的人。再通过“写下对自己的要求”这一活动,指引学生把成为“新时代好少年”的期望落实在平时的行动上。
在《读本》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新时代,体验新生活,感知新变化。
比如,在三年级第3讲《走进新时代》一课中,可设计“找一找新变化”“看一看新发展”“查一查新成就”等任务,让学生以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来具体阐释生活在新时代的幸福。值得注意的是,《走进新时代》一课中,《读本》出示了一系列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场景:风力发电、太阳能电车、垃圾分类、沼气发电等。这些都是中国新发展理念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通过关注这些生活中的“新”场景,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环保事业和绿色发展理念。
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并不仅仅是在学生的生活半径里聊生活,更要扩展学生观察生活的视野,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有目的、有层次地去探究生活表象背后的道理。遵循生活逻辑,要统筹好教育主体的整体性和不同学段教学规律的关系;要充分把握学生道德发展认知趋势,既要了解当前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在哪里”,才能指引学生更主动地走进课堂,更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成长。
三、重点:注重能力提升,助力素养发展
《读本》教学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教师不能空洞讲解,而要链接社会热点问题,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引导到问题思考和解决中,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使其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助力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五年级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出示两个情境:(1)网课学习放任使用电子设备;(2)噪音污染引发邻里纠纷。让学生阅读案例,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生活中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分析、判断,认识到法律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衡量、引导、惩罚等作用,同时感受到国家运用法律治理,保障人民的生活秩序井然。最后教师总结:遇到问题,先想一想自己在问题中是否遵守了法律,然后可以寻求法律的保护,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教师出示的情境案例,一个是因居家线上学习而频频发生的问题;另一个则是在许多人的生活记忆中都出现过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本节课中所学的法律知识、法治观点带入常见的生活案例中,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进而,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思考、体验、理解,促使他们内化道德规范和法治规则,并通过践行道德与法治规范,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读本》教学要将教材内容与广泛的生活实际充分融合,在明确教材逻辑设计和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创新运用新媒体、新方法、新手段、新元素等,及时吸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果,推陈出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