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科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
2023-04-22郝永荣
■郝永荣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这一变革不仅影响了国家的发展方向,更影响了每一位公民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为了更好地培育具有时代感、国家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学科思政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显得尤为关键。过去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构建一个与时俱进、融合多学科知识、注重实践的思政课程体系。如何在这一背景下,确立新的原则,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是本文探讨的核心议题。
一、学科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一)时代性原则
随着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思政课程也需要与时代同步,以确保它所传达的价值观、理念和思想能够有效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需求。时代性原则是学科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首要原则,它要求教育内容不仅要反映时代的特征,而且要预见时代的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是近年来广受讨论的话题,它不仅是经济和技术的现代化,更是文化、政治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思政课程需要深入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让学生了解中国是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形成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独特发展之路。此外,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公民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更是指导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行为准则。思政课程需要深入探讨它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整合性原则
学科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不能孤立地进行,它需要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体系。整合性原则要求思政课程不仅要有自己的独特内容,还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整合性原则还要求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历史学可以为思政课程提供丰富的案例和背景知识,而哲学可以为思政课程提供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方法。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可以使思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入和系统[1]。此外,整合性原则还要求思政课程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思政理念。例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实地考察都可以成为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思政知识。
(三)实践性原则
学科思政课程不仅仅是理论教育,它更应该是实践教育。实践性原则要求思政课程不仅要有理论内容,还要有实践环节,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实践性原则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思政知识,还要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不仅是一种技能训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培养。实践性原则还要求教师不仅要授课,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思政理念。这样,思政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新时代背景下学科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问题
(一)内容与时代脱节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科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其内容与时代的脱节问题仍然严重。首先,部分教材中的内容停留在过去的历史事件和观念上,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步调不一致。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的是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而非现在和未来的挑战与机遇。这种时间滞后性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应用于当下的社会生活中,降低了教育的实用性和效果。其次,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青年一代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学科思政课程在内容上并未充分考虑这些变化,仍然使用传统的方法和观点进行教育,这导致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度降低,甚至出现反感和排斥的情况。最后,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学科思政课程在内容上并未充分反映这些变化,导致学生在国际交往和合作中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素养。
(二)教育手段单一化问题
在现代教育中,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被广泛认为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但在学科思政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育手段的单一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首先,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仍然是学科思政课程的主要教育手段。而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接受,而非积极参与和探索。这种单向的教育方式不仅降低了教育的效果,还容易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抵触感。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教育和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学科思政课程在这方面的利用程度仍然较低,导致课程内容和形式难以与学生的生活和习惯相适应,降低了教育的吸引力。最后,互动和讨论在现代教育中被认为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但在学科思政课程中,这种互动和讨论的机会十分有限,导致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和探讨的机会。
(三)学科整合不足问题
在当前的学科思政课程体系中,学科整合的不足问题逐渐浮现,导致课程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第一,学科思政课程在设计和实施时,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合。例如,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与思政教育有紧密关系的学科,在课程内容上是孤立存在,没有形成互补和整合。第二,由于缺乏跨学科的整合,导致课程内容重复或遗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得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不仅降低了学习效率,也影响了学生的深入理解和思考[2]。第三,学科整合不足导致课程缺乏创新和活力。多学科交叉融合可以为课程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考,促进知识的创新和更新,而当前的学科思政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框架和内容上,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四)实践环节缺失问题
学科思政课程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政觉悟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的缺失问题尤为明显。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科思政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活动的引入。尽管理论知识是基础,但离开实践的理论教学显得空洞和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真实感和体验感。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而没有实践环节的课程难以达到这一目标。第三,实践环节不仅是知识的应用,更是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缺乏实践环节意味着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三、新时代背景下学科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策略
(一)更新教材,引入时代发展内容
新时代背景下,学科思政课程体系的更新变得尤为重要。教材,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必须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动态。首先,组建专家团队,包括思政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实践者等,定期对教材内容进行评估和修订。这样不仅确保教材内容的权威性,而且能够及时捕捉社会变革的新动向[3]。其次,引入新时代的发展内容,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任务、核心价值观的深化解读、国家发展战略的前瞻性分析等,使教材内容更加前沿和贴近现实。再次,为增加教材的互动性和实用性,可以融合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互动软件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生动、直观的体验。最后,为了使教材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建议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特色和需求,开发定制化的教材,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
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是提高学科思政课程吸引力和效果的关键。首先,引入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学习,如模拟国际会议、模拟法庭审判等,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其次,推广案例教学法。精选与思政教育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演绎,旨在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再次,鼓励学生参与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课堂时间主要用于讨论、提问、互动,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度。另外,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发线上教学平台,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互动式学习工具等,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最后,鼓励教师进行教育创新。组织定期的教育培训和研讨,分享最新的教育方法和经验,鼓励教师尝试多种教育方法,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三)加强跨学科的整合与合作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科之间的边界变得逐渐模糊,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新学科领域。这为学科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和空间。跨学科的整合与合作不仅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学科内容,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第一,需要明确跨学科整合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是在课程内容上实现学科之间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第二,为实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鼓励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通过组织跨学科研讨会、项目合作等形式,促进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探讨学科思政课程的建设方向和方法[5]。第三,应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引入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为学科思政课程提供更为深入和广泛的视角。例如,可以引入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社会变迁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态度的形成机制。第四,为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还应该开设一些跨学科课程,如“社会变迁与个体发展”“政治心理学”等。这些课程不仅可以提供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四)增设实践活动和项目
在学科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纸上谈兵无法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需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机会,使其更好地理解、吸收和运用。实践活动和项目正是提供这一机会的关键途径,它们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学科思政的理解。首先,学科思政课程应以社会的真实问题为背景,设计出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实践项目。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社区的某一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还可以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高校可以与社会企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在这些基地中,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真实的工作中,例如,参与社区建设、组织公共活动、协助进行政策研究等。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将学科思政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平台,还有助于培养其团队合作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再次,为了确保实践活动和项目的质量,高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例如,可以设立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评价;同时,也可以通过定期的反馈会议和总结报告,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最后,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和项目时,往往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为此,高校还应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服务,如提供实践基地、资金支持、技术培训等,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科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不仅是一种教育革新,更是为了能够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先进人才。我们需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策略进行应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前瞻性。期望未来的学科思政教育能更加注重实践与创新,更加贴近时代脉搏,真正成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同时,呼吁教师、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为学科思政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