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生成及其实践路径

2023-04-22袁汪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思潮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袁汪洋

(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6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表达,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根基。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社会价值观的总体有序,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得到有效地培育和践行,对于实现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及其意义

早在18 世纪末,法国哲学家德·特蕾西首次提出“意识形态”的概念,表明一种新的“思想科学”,探讨有意识的思想观念的来源。马克思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中考察意识形态,科学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来源及其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就是反映不同阶级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意识形态包括多种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式内蕴和主张着特定的价值。从现代社会科学的角度看,意识形态是一套以某种方式指导或激励行动的相互联系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是保证思想观念相互联系和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核心,意识形态通过价值观凝聚共识。国家存在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这两大阶级都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在通常情况下,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主流、居于中心,而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支流、处于边缘。统治阶级运用其掌握的国家工具,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使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并外化于行为实践。从结构的视角来看,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在国家意识形态体系中,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呈现“中心- 边缘”的稳定结构,主流意识形态没有处于危险的状态、具有维系其中心地位的能力。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意识形态安全是属于文化安全的范畴、处于十分独特的地位。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处于危险的状态,社会没有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共识,那么缺少思想文化根基的国家安全就无法实现。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互鉴、交锋对立,特别是长期面对西方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占优势的形势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所处的形势是复杂多变的,面对的挑战是内外双重的。从外部的制度竞争视野来审视,我国是长期居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态势和前景长期看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基于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国际比较,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使国际力量对比呈现“东升西降”“南起北落”的发展趋势。美国著名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其名著《大国兴衰》中考察近代五百年的历史后提出,大国兴起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它相对于其它国家而言的经济实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功意味着与西方式现代化根本不同的异质制度的崛起,这引起西方国家的战略恐慌。西方敌对势力不遗余力地从战略上围堵和遏制打压我国,特别是从思想文化层面进行影响和渗透,企图以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方式颠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方向。从内部的现代化发展来审视,朝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容易产生社会动乱和失序,特别是思想的混乱和价值观的冲突。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考察和总结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历程,提出了“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的著名现代化悖论。现代化悖论对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明历史的东方传统大国转型和迈向现代化强国,消解现代化对思想文化的巨大冲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有着特别的警醒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意识形态安全功能的基本依据

国家的安全状态不仅体现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等形而下层面,而且还体现在以意识形态安全为表征的文化安全等形而上层面。形而上的安全与形而下的安全相互依赖、贯通一体才是真正稳定、可持续的国家安全结构。如果形而上的安全与形而下的安全结构失衡、畸形发展,那么这个国家就谈不上真正的安全与稳定,蕴含着重大的危机与风险。价值共识的形成和巩固是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要素,因此,倡导和巩固核心价值观是任何国家维护其意识形态安全的题中必有之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我国的文化安全,从凝结和铸造最深厚、最根本的文化共识层面夯实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价值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宏观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整体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体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系统的价值共识。这三个方面的倡导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地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全方位文化渗透的思想利器。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是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差异引起的冲突和对抗必然反映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和平发展和快速崛起怀有深刻的战略敌意,企图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期盼我国走上“改旗易帜”的西方式发展道路。在这种战略敌意的驱使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我国与外部世界紧密的交流合作,有形或无形地进行全方位文化渗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深度重塑了当今国际发展格局。西方敌对势力当然把我国作为头号战略对手,企图以文化渗透等方式让我国步苏联东欧之后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各种思想文化大范围、深层次相互激荡、彼此碰撞的背景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实现。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是开放的中国,在开放的环境下不可能隔绝文化影响、不可能避免文化渗透。价值观是思想文化的内核,文化渗透本质上是改变、同化对方的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所主张的价值观念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其他国家就会认同这种价值观念,从而在内政外交中与这个国家保持方向一致。一个国家主张和表达的价值观对其他国家有重大的影响和塑造,无形的软实力配合有形的硬实力共同成就这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国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与碰撞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以价值观的坚定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在中西既竞争又合作的现实格局中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价值指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有效地统御多元化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语境中,社会思潮是指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反映一定历史阶段、一定阶层的某种利益要求,具有“潮水”般的流动性和涨落有序的阶段性。社会思潮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一般而言,社会思潮不属于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不是国家制度层面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想观念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呈现诸多社会思潮复杂共存的局面,例如,在政治思潮领域影响力较大的有新左派、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保守主义和新儒家等,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的多元发展趋势。我国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既有基于国家传统思想的演变,又有立足于当今现实的融合,更有从国外交流中的引入。在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长期并存的开放环境下,需要积极正视多元化社会思潮长期存在的现实,期望完全隔离多元化社会思潮根本不可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指针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尊重包容、批判借鉴,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统御社会思潮。社会思潮越多元,其隐含的价值主张就越复杂,就越是需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析和批判。否则,任由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和威胁马克思主义,社会很难形成主流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社会民众就会离心离德,无法保证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在多元化社会思潮长期存在的现实格局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中的价值指引功能,才能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心地位和指导思想。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统合社会意识形态,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人们理解、观察和解释世界都是通过意识形态提供的理论框架和预设假定来实现的。意识形态在最深的层次上赋予世界某种意义,通过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考察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历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社会成员思想的稳定和共识的形成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没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有效地凝聚社会共识、保持思想稳定,国家现代化就不能行稳致远,已经取得的现代化成果有可能会被颠覆。苏东剧变的历史原因之一是意识形态混乱而导致的思想无序,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在全球化的开放时代,任何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多元的,既有符合和维护国家现存制度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有疏离和消解甚至颠覆国家现存制度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的结构特征就是稳定的“中心- 边缘”结构,居于中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处于边缘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不仅能化解其冲击,而且能引领其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性价值表达,能够引领和主导多元化价值发展,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深层价值的层面统合社会意识形态,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以包容的姿态和灵活的方式应对各种挑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意识形态安全功能的实践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生成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功能的坚实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功能,需要从外在的影响、内在的机理等方面探索现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安全功能。

首先,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方向的坚定认清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之中,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就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正如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全方位攻击,根本目的在于企图通过改变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使我国抛弃社会主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阻断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清和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通过坚定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对文化渗透的强大免疫力。坚定的价值观是高举旗帜的基石,旗帜彰显力量、指明方向。如果在核心价值观上态度模糊和摇摆不定,一定会带来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无法发挥旗帜的功能,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就会落空。

其次,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蕴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社会思潮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姓“马”、属“马”,原因在于其基本内容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复杂局面。“一元主导”是马克思主义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居于中心的地位;多元并存”是社会存在多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多元化社会思潮反映了开放条件下人们思想主体性力量的增强,不同的社会阶层积极主动地表达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社会思潮整体上属于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非马克思主义并不等于反马克思主义,我们需要全面把握和精准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关系。从价值评价的角度看,如果某种社会思潮蕴含的价值主张契合或者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这种社会思潮就可以与马克思主义和谐共存;如果某种社会思潮的价值主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根本的冲突,那么可以判定这种社会思潮就是反马克思主义,需要开展思想批判和价值批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存在根本冲突的社会思潮,可以在交融互动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力。面对复杂的社会思潮,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评判标准,把握社会思潮反映的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再次,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先进道德指引和规范社会大众,建设文明道德风尚。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一个社会的道德状况直接关切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依托于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我国新时代道德建设的重点就是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特质和标志。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和共同集体意识,是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凝结和精华,构成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精神支柱。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融汇到社会道德建设中,以主流价值引导先进道德、以价值认同规范道德实践,建设文明道德风尚,促进全体人民在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上的紧密团结,构筑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实道德根基。

最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取向,内化于大众的心、外化于大众的行。大众化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性认同、感情接受和行为指引。英国思想家以赛亚·柏林提出著名的论断:“观念的力量是由意义和情感构成的矢量。”[6]柏林的论断揭示了观念转化和升华为现实力量的两个根本条件,即观念的科学性和大众性。观念只具备科学性,缺乏与大众情感的连接,就无法转化为现实的力量。观念转化为现实的力量,主要不是依靠科学性,而是依靠大众性即观念符合群众的情感需求和内心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观念有效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力量,主要依靠大众性即人民群众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取向,就是深化观念的情感维度,核心要义在于要武装群众并转化为现实力量,使人民群众真知真懂真信真行。相较于逻辑严密、精深宏大的思想理论,核心价值观更易于被人民群众理解并且融入生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遵循、外化为行为规范,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安全功能的根本所在。

猜你喜欢

思潮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