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公民环境道德教育探析
2023-04-22周焱
■周焱
(黎明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20 世纪后期公民环境道德教育已经引起党中央的重视,“美丽中国”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部分,这一思想在党的十九大后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全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在涉及生态文明的章节里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主线,并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虽然经过了十年来的有效引导和教育,但是,公民的环境道德觉悟仍未达到与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所相匹配的高度。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加强公民环境道德教育,提高环境治理效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题中之义。只有公民的环境意识得以提高、生态理念得以匡正,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加顺利地进行。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其根本原因是现在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一定的社会意识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存在,公民的整体生态意识不强是导致环境恶化的内因。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基本保障,牢牢抓住公民环境道德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探析环境道德建设是中华民族子子孙孙永续生存的必然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非朝夕可成,它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展公民环境道德教育更是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拟定科学的方针。
一、环境认知教育
针对全体公民的环境认知教育是公民环境道德教育的基奠。马克思主义哲学启示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世界,才能正确改造世界。没有脱离实际环境状况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没有脱离环境认知教育的环境道德教育。用基础理论教育指导公众生态思想,进而转化为环保行动。首先,基础性教育阶段的环境认知教育。加深公民对当前我国乃至世界环境状况的总体把握和深度认知,认识到人类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通过这种基础性教育让公民意识到“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一)对当前环境状况的认知教育
开展针对我国公民环境状况的认知教育,就是及时地、全面地、系统地向社会进行环境状况公开披露,做到环境现状公开透明、环境信息更新及时。我国的环境现状为局部改变,总体恶化。以海洋环境为例,海域环境(近岸海域)由于受到人为污染和不科学地开发利用等原因已经遭到严重破坏。《2022 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近海海域的环境进一步恶化,458 个日排污水量大于或等于100 吨的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总量约为727788 万吨,个别点位总磷、氨氮、悬浮物、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超标,杭州湾、锦州湾持续处于不健康状态。此外,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多发易发,2021 年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58 次,累计面积23277 平方千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却大不如从前。对于环境深度恶化的处境许多公民仍未警惕,这些生态现状都需要通过环境道德教育来大范围、多维度地传达。
(二)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知教育
开展针对我国公民的生态环境重要性认知教育,就是用科学的理论,从公民切身的利益视角出发,基于上述对环境状况的及时披露,运用自然科学的指导,从而使公民认知到良好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人与动物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类”,我们无法离开“类”的界定来谈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是要展望人类子孙后代的未来。现在人类对生态的破坏,终有一天自然会千百倍地报复人类的后代。公民对待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必须转变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也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是一个注重文明的负责任的大国,生态文明要求我们用文明的意识指导实践,用文明的实践对待自然。
(三)对生态环境理念的认知性教育
环境认知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全体公民开展环保实践,建成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环境,阶段性目标则是引导全民族树立起正确的生态环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接见福建代表团时强调:“文明指数离不开生态,离不开天更蓝,水更绿,绿水青山。”他强调祖国当前的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富裕了,可我们却生活在雾霾天里;我们发达了,可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却堪忧。所以,我们的环境道德教育必须达成一个阶段性的教育目标,那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理念。我们必须摒弃对GDP 的盲目追捧,抵抗住金钱的绝对诱惑,只有人们认识到了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状况,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的不可缺少性和不可替代性,并真正树立“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我们的企业才能绿色生产,我们的公民才能绿色消费,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更有价值的“绿色银行”。
二、环境感恩教育
李克强曾多次强调,人民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感恩教育是环境道德教育的中间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环境赐予我们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所以,我们要在环境道德教育中强调感恩教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虽然我们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环境感恩活动,比如,“少开一天车”系列公益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多次举行,但是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感恩教育。环境感恩教育,应当是通过正确的思想理论引导,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形成对环境的感激和致敬,并将对环境的感恩升华为自觉的报恩实践。
感恩环境是文明所需,是天地本理。无论处在哪一种社会形态之中,我们都不可能脱离生态环境谈生存和发展。早在几千年前的《论语》中就有论述,“子钓而不纲。戈而不射”,在如此悠远的文明中,孔子就看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应当适可而止。并且,在那种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知识极度欠缺的时候,先辈们仍不忘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所以,生活在21 世纪拥有完备的教育与受教育的条件下的中国公民,更不能减少对环境的感恩与回报。倘若人类不能对环境抱有一颗感恩的赤子之心,倘若在我们的环境道德教育里缺少了感恩教育的环节,那我们所有的生态文明建设只能被定义为形式主义。
(一)环境给予理念教育
环境道德教育必须使公民看到环境对人类的奉献,培养公民的环境给予意识。我国1997 年1 月份发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即将20 周年,中国公民的环境感恩意识虽未见本质提升,但环境对人类的给予却是无时无刻、贯穿始终的。能源资源短缺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根据中电新闻网公布的数据,在2010 年,我国的石油年产量2 亿吨,而石油消费量已经达到3.8 亿吨。随着21 世纪经济建设的飞快发展,煤炭产量也在不断扩大,到2011 年,我国煤炭产量为35.2 亿吨,2012 年煤炭产量高达36.6 亿吨。相关数据显示,2009 年我国铁矿总产量达到88456 万吨,2014 年我国磷矿石产量(折含五氧化二磷30%)达12043.88 万吨,到2020 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耗量达到3531 千克标准煤,这些数据足以证实大自然对人类无私的给予,矿产、能源、空气、水、食物都是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长期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盛行的拜金思潮使得人们过度索取和盲目追求GDP 的提升,导致公民很难以意识到我们所有的经济发展实际上都享受着大自然无声的资源提供和条件支持。环境感恩教育的首要方面就是弥补这方面的缺失,让公民感知环境对我们的奉献进而形成对环境的亏欠意识。
(二)环境宽容理念教育
环境道德教育必须使公民看到环境对人类的大度,塑造公民的环境宽容意识。人类的活动需要开采大量的资源能源,而且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人类对生态的掠夺和伤害太多,直到现在环境还在忍受人类的伤害,原谅人类的过错。
中国占有地球淡水资源总量的6%,由于各种因素导致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但是造成我国水资源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水体污染,由于无顾忌的生产生活排放,许多的河流和湖泊遭受了不同程度上的污染;过度开垦、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以及湿地面积大幅度萎缩;对森林系统、草原系统的过度开发,导致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本该山清水秀的地球表面随处堆放着生活垃圾,本该清澈见底的河流收受着各种工业废水,本该带着花香的微风也变成雾霾的信徒。这些都是人类的过错,倘若没有环境的宽宏大量人类早该被“驱逐出境”。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环境道德教育需要人类正视自己的错误,感受环境对我们的包容,通过形成公民对环境的内疚意识来推动环境感恩教育的持续进行。
(三)实现从感恩环境到报恩环境的飞跃
环境感恩教育是一种思想观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实践活动。所有的感恩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开展报恩实践,实现思想感恩到行动报恩的质的飞跃。一方面,要想实现从感恩环境到报恩环境的飞跃,环境感恩教育就必须重视公民环境道德培养的实效性。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落脚点在“建设”,也就是说要真正体现环境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就是看它是否促进公民进行了实际的生态建设行动,实际上公民环境报恩活动就是公民对生态建设开始真正的切身实践;另一方面,要想实现从感恩环境到报恩环境的飞跃,环境感恩教育就不能脱离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我们所有的生态文明建设不得违背“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总方针。在环境感恩教育中也一样不能离开生态文明建设方针中的核心概念空谈环境报恩。
三、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保护教育是针对全民族的守护自然的理念教育和行动教育的统一,是公民环境道德教育的最终环节。环境保护教育,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老生常谈的内容,但也是公民环境道德教育能否化理论为实践从而取得成效的关键内容。CEEC 代表全人类发出号召“环境保护,人人有责”。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公民的环境道德意识,使公民抱有高度的环境生态信心,提高企业的生态生产技能,让社会全体人员都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
(一)全民族自觉地广泛参与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当家作主,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故从政府到学校,从组织到个人,每一个独立体在获取自身权利的同时也要相应地履行公民义务。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所有公民自身利益的方针政策,公民有义务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并自觉接受环境保护教育。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环境保护教育的主体。首先,在环保教育体系中,政府更多的是要做好一名优秀的环保“老师”,先成为环保者,而后成为环保教育者。环保者要自身环保,政府在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要果断地舍弃后者,各省市政府部门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只看到高楼大厦,却对环境绿化要求逐步放宽,不能对高税收的高污染企业、工厂有任何的宽松政策,必须严格把关不得让步。其次,在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环保事业的工作上,政府部门也要提高重视,分部门、分区域、分责任的地毯式宣传与教育,避免地区性教育缺漏。组织学校、社区、企业等各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对每个集团的环保教育情况进行审查与考核,并制定和执行相应的奖罚措施,提取教育反馈信息,总结经验制定出新的环保教育计划,主持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进展。
公民是环境保护教育的客体。作为环境保护教育的受教育者,即全体公民,在配合政府开展环保教育活动的同时要主动消化吸收环保教育理念,将环境保护教育课程作为自身的基础修养课程。通过接受环保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生态环境理念,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坚持绿色的消费理念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并以正确的生态观为引导,处理好自身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拥有高尚的环境道德观念。
(二)构建科学的环保知识体系
拥有科学的环保知识体系是开展科学的环保教育的基础。如何构建科学的环保知识体系,一方面,要保证知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具体性。保障环保知识的全面性与环境状况认知教育是相对应的,公民在接受环境状况认知教育的时候已经明白当前我们环境遭受迫害的各项状况,所以,开展环保教育,是回答如何改善与预防这种生态环境破坏的。科学且全面的环保知识体系不仅可以使公民清楚了解人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物质交换的实质,也可以提起公民对这种物质交换的来龙去脉的好奇心。全面的环保知识体系,不仅要包含空气质量保护教育的内容,而且,还要有土壤、草林、湿地等各项保护教育的内容。
环保知识的具体性,是对环保教育知识体系的细化。针对生活在不同地区、从事不同职业、处在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的教育对象要设定个性化定制的环保教育内容。生活在水系附近的公民需要更具体对水土保护知识的了解,从事教育事业的公民就需要更具传播性的环保知识,理解能力较差的幼童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公民就要提供简明易懂的环保知识解说等,也可以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创建不同的环保教育知识体系。
(三)施行多样的环保教育实现模式
中国幅员辽阔,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实施环保普及教育,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实现模式,也就是说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环保教育途径,使得公民更易接受与领会,增强环保教育的实效性。大量学者和环保教育者对环保教育实现模式提出了较多且有效的建议,然而也有很多必要的教育实现途径被社会忽视。
第一,纸媒体传播教育。抗战时期的思想传播教育经验并不过时,之所以在科技已经取得如此进展的现在还提出采用纸媒体作为环保教育的教育途径是由我国公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决定的。我国公民对电子设备的总体掌握和灵活使用能力不高,其中老年人及幼儿阅读以书报为主。这就意味着在当代中国很大一部分公民需要通过纸媒体来进行阅读。环境保护教育的推进离不开环保报刊、环保书籍、环保宣传纸页等纸媒体的宣传教育。
第二,成立农乡环保教育委员会。《中国林业》曾对近些年我国农村生态文明作出细致的总结,文章表明,我国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已经不足35%,农村能源利用率更是低到了25%,但更加可怕的是农村公民每天产生的垃圾是近百万吨,而且大部分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村环境污染比重已经占据全国环境污染的三成以上。一二线城市已经设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对生态进行监管,尽管对农村生态建设的投入虽然有所提高,但是还远远不够,美丽中国决不能离开美丽乡村。成立农乡环保教育委员会是环保教育的重要手段,环保教育委员会可以设立乡镇级环保管理教育委员会,主管环保教育战略策划与管理;设立村级环保教育检查委员会,主要负责环保教育科学性、实效性监督与审核;以组队作为教育单位的教育实施委员会,其中的每一个教育委员都是环保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他们分工合作,权责分明。
第三,建设老年人环保教育学堂。中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2014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就已经显示,我国65 周岁及以上的人口13755 万人,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以上,其比重首先决定了老年人必须重视的环保教育。一方面,与年轻公民相反,老年人在年满六十周岁后工作压力大大减轻或已经退休,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环保教育的知识。另一方面,老年人对晚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在许多的家庭里,父母已经不是教育幼儿的主要人员,由于工作压力等因素,对幼儿的日常照顾与教育由祖辈接手,所以对老年人的直接环保教育,实际上是对16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间接环保教育,其中的利害关系在实施环保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抓住公民的环境道德教育,必须有条理、分步骤地进行。既要重视环境状况认知教育在环境道德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又要看到环境感恩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道德教育的中间环节和精神纽带的重要作用,用前两部分教育作为铺垫,最终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将公民带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伟大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