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以常熟理工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

2023-04-22饶莹心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

■饶莹心

(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当今全球正面临着重大变革,世界正接受一轮新的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像是一场人才与创新力量的较量。加大技术能力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7 年,我国先后推出“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旨在建立中国工程教育的新范式,营造开放的教育生态,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形成新工科模式下的教育模式[1]。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建立在新工科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校企协同育人之路,发挥学校、企业、社会的优势,努力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解决国家需求端与供给端不匹配问题,推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的高素质人才建设。

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新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当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与行业发展的方向,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校企联动,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实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储备。自动化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优势,表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在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有效合作较少,人才培养机制脱节,以学校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无法贴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也不利于对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深化培养。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可以促进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商定合作方式、教学需求、实践内容等具体细节,重点解决高校教学方式与行业发展脱节的弊端,推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相关行业的互动并行发展。

(二)推动校企教学资源共享

当前高校相关专业的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设备大部分以仿真仪器为主。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学校教学资源缺失,校企双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例如,企业将行业发展趋势和实践资源与高校分享,高校则向企业反馈理论资源与实践数据,双方互动互赢,共同推动双方资源的融合融通。

(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并优化科学的评价体系,可对校企协同育人的质量与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判,也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打破原有的传统校内考试评价方式,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将产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转化为可衡量合逻辑的考核标准,建立评价方法和考评体系。同时,评价结果也可指导教学,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

(四)突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企业的优势

在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实际育人过程中,企业的话语权有限,无法发挥其实际优势。我国应进一步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促使校企双方在教学规划、课程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合作,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行业优势和积极作用。

二、当前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常熟理工学院自动化专业2008 年获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 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2 年获批教育部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类(自动化类)建设点。自动化专业有着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随着现代非标自动化行业的发展需求,该专业经历了几次重大教学改革。为缩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培养周期,该专业逐步尝试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本科生毕业设计场地从学校转移到一线生产单位,为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企业的参与程度不高,高校对毕业生的职场适应能力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有所欠缺。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体系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有差异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企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该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偏向于强化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学生职业化教育涉及较少,导致对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教育有所欠缺,也导致了学生的个人能力无法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但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方面有所不足,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创新能力不强,甚至难以胜任工作岗位,无法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需求。随着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还是摆脱不了传统的主观思想,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与企业的人才的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缺乏特色的行业创新教育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在本科第四年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其中有大部分实践课仍然以理论知识教授为主,也有少量的仿真性实验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确实满足了一部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用时过短、深度过浅,缺乏具有行业特色的技能创新教育。学生虽能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未能了解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方向。而随着自动化行业在智能制造领域中的深化发展,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匹配,产生一定的壁垒。

(三)评价体系与企业发展脱节

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应带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由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较复杂,与智能制造行业发展布局不太匹配,人才培养与评价模式与行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针对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重点,一般集中于学生的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和就业率等方面,针对高质量就业率、对口就业率、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的评价则较少。再加上部分学生本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不扎实,无法在工作实践中突出专业优势。另外,现有评价体系对协同育人效果的衡量主要是从学生对实践项目的满意度以及企业对实践项目的满意度这两个方面来实现,评价体系主观性强,评价对象不够全面,缺少针对育人过程的评价[3]。

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对策

2018 年3 月,教育部首次提出新工科建设,其目的是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现代工业化强国,培养出既有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又能适应国家现代化工业需求和社会进步需要的新型复合人才。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是促进学生、学校、企业乃至社会所共同获益的教育体制。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企业的目标是期望招募到素质好、能力强、性价比高的优秀毕业生,满足企业的深层次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也能借助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解决部分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学校则需要对接市场需求及行业发展,合理制定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企业的个性化人才需要,最终让人才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可以缓解高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多方共赢,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未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需要。为使学生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效学习,掌握适应智能制造行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与技能,创新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迫在眉睫。常熟理工学院自动化专业作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先后两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在新工科背景下持续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切实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行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一)搭建育人实践基地,校企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在新工科建设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校企双方共同组成人才培养的主体,应该集中资源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共同选拔和培养教学人才,组建优质教学基地。一方面,双方应为学生和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满足双方育人的需求。例如,在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高校应积极与行业应用主导的企业开展合作,搭建校企育人基地,努力为学生设立相应的实习岗位,使学生有机会参与或融入智能制造生产与研究设计中,有效推动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实践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热情和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充分发挥教学研究资源优势与智力优势,即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项目公关等工作,也应将优质的科研成果与企业互利共享,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共建校企协同教学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需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育人的作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目前在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中,理论教学仍然占据主导。但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学生需要更多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换言之,通过实践课程的融入,让学生获得学科基础、技能增长及实践经验。建立新的教育教学体系,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学用结合,建立一套集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项目实训为一体的多层次教学体系。高校应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一方面,保留专业基础特色课程;另一方面,与企业建立联盟,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设计出有行业特色的课程群,打造出既能适应企业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又带有一定校本特色的现代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师技能实践教育培训,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中,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进行培训,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充任兼职指导教师,既开展实践教学,也负责指导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另一方面,高校可指派部分专业教师深入相关企业挂职,熟悉企业生产作业的流程,开展实践技能学习与深造,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

校企双方应努力共建优质师资队伍,尝试推动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进行结对共进,聘请优秀企业工程师担任导师,开展企业课程建设,课程教材编写、毕业设计指导及技术讲座等工作。通过组建系统化、专业化的优质创新师资队伍,强化企业优秀骨干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价值。

(四)引入企业工程项目,推动产学互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工程项目,不断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本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应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协同发挥各方优势,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企业给学生带来实践项目,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的研发与交接,和企业工程师一同工作,从而获得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期间,企业在指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在学生处于企业学习阶段,学校仍需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定期组织开展思想交流与经验分享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得失,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工程实践环境、掌握专业技能提供帮助与支持。

(五)规范评价流程和标准,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保障体系可以评判校企协同育人的实际成效,影响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成果与流程改进。企业把对学生的能力评判凝练成可衡量的专业考核标准,建立规范的评价方法和流程。同时学校应及时接收结果反馈,逐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客观评判学生学习效果。学校和企业共同成为考核主体,学校主要对学生道德素养、理论积累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价;企业则主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习惯和创新能力进行评判。双主体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校企双方通过不同视角和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使得评价更精准,有利于更好地发现学生的不足,发挥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直至其成为行业中的优秀人才。

我国正处于工业发展与技术转型的重要时期,自动化专业作为常熟理工学院工科教育转型发展的前驱,应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合作模式,发挥校企双方在各自行业内的优势,在教学基地建设、实践资源共建、行业教材建设、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创新等领域深化合作,为培养具有时代特色和技能优势的高质量人才,为培养大国工匠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校企合作五反思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