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时代研究生公共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2023-04-22唐小芹杨靖宜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6期
关键词:公共课政治课研究生

唐小芹,杨靖宜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2019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我国四家企业颁发5G商用牌照,标识着我国正式迈入“5G商用时代”[1]。5G的应用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万物互联”和“智慧互联”,以更强性能、更快速率、更佳场景造就出通信行业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的新生态。关涉到高校高层次研究生人才培养,5G技术使得教师教学走向智能化、学生学习趋向自主化,教师主动利用5G先进技术和手段为教育事业发展增添强大助力[2]。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3]。由此可见,主动适应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新要求,高效能利用5G时代的新技术新条件,探究研究生公共学位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线上线下融合渗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1 借助技术优势,打造“5G+VR、AR”的智慧教育环境

打造智慧教育环境是探索和创新研究生公共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教育环境就意味着改变未来,创造智慧教育环境就是为大学生开辟更优质的教学空间和教学场域,也成为改变大学生未来的教育因素之一。利用、善用新技术优势,着力打造“5G +VR、AR”的智慧教育环境,能够为创设沉浸式思想政治课堂、构建师生线上互动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1.1 巧用“5G +VR、AR”,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教学课堂

用好5G技术赋能研究生智慧型思想政治课教学,发挥情景式教育的优点和长处,打造技术范十足的沉浸式课程和沉浸式课堂,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研究生于情景再现中获得丰富细腻的沉浸式体验,使公共政治课铸魂育人的德育功能在共情共鸣中得以更好地实现。

一是打造“技术范”的沉浸式课堂。人类的感性认知来源于视、听、触等感官认识,多种感官认识的叠加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各类知识。4G时代的课堂,鲜活生动的视频呈现优于以往单一文字材料的展示。而“高宽带、低时延”的5G时代,5G加VR(虚拟现实技术)再加AR(增强现实技术)使超高链接强度和超虚拟现实的课堂得以在无缝衔接中完美实现。将VR、AR技术引入研究生政治课堂,打造5G时代全新的教育场景[2],让研究生们跨越时空、跨越个人知识储备和认知局限,在沉浸式教学中“身临其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现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素材高真实性地还原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五史”的重大历史事件,组建精干队伍将其创作、改编为三维虚拟现实场景,让学生在亲眼“目睹”和仿真模拟体验中真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解释力、说服力。

二是在沉浸式课程中更好实现德育功能。更深的学习沉浸往往带来更高的主体感悟。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吸引力,探究5G与VR、AR相融合的沉浸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现实与虚拟交叠的课堂中既能缅怀历史、“见证”特殊的历史性时刻,更能在课堂中“上天入地”和“自由穿越”,“涉身”虚拟的数字化教学空间,“亲历”中国迈入新时代以来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步伐的坚定不移,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进而在内心深处真正烙刻下“四个意识”的理性认知,同时深刻认识和体悟中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行,在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结论。

1.2 发挥技术优势,构建师生线上互动模式

双向交流是一种互相尊重的态度更是效能提升的重要途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从教学主导到教学主体,从线上教育到线下教育,这一师生线上互动模式体现出全面革新、同时共享、交融渗透、开放民主、平等商谈的鲜明特点。

一是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革新。时迁物移,革故鼎新。通信技术的革命必然会引领教育内容和传播形式的革新,并以更高的要求倒逼其改革。通信技术的革新突破仅限于人与人之间单纯的通信功能,从1G迈向5G,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教育资源逐一被应用至现实教育场景之中,成为教育资源的主要表达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前沿的教学手段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在教学实践中,每一种新形式的采用,每一项新技术的运用,每一个新平台的适用,既丰富了研究生政治课堂的活力和吸引力,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满满的收获。

二是实现教学主导和教学主体共享的“零时差”。因通信技术及网络传输速率的限制,内存较大、超清无损的教育资源很难实现实时传播和共享,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发挥和学生的课堂体验。5G以其超快的通信速率和超强的连接能力解决了4G通信的“疑难杂症”和速率屏障,保障了海量教育资源的即时共享。如在面授之外,还可以利用国家精品MOOC等重要课程资源,主动开拓研究生的理论视界和知识视野,形成线上线下紧密衔接的教育合力、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努力创就线上线下交融、突出线上的育人新平台新模式。除传统讲授方式外,将5G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构建新型研究生公共课教学网站和移动教学平台,为师生间的线上互动开辟了更为畅通便捷的交互路径。力争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的项目立项建设,借助项目建设优化软件素质和硬件条件。新型网站和平台能够让教师与学生相聚云端,在网络端开展友好的双向互动。面向多重主体,让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通过移动设备便可实现资源分享、即时讨论、点赞、转载等多种情绪性、参与性体验活动,师生们的线上互动真情流露、自然流畅、包容便捷,使该课程合真理性与合价值性的理论魅力借网络生动呈现。

2 优化教师配置,构建“学术+技术”的导师团队

优化导师团队是探索和创新研究生公共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开创该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除了具有理论功底和学术底蕴的、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体的优质师资之外,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入组建“学术+技术”的导师团队需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加快建设步伐。

2.1 组建全新全程全效的组合式导师教学团队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绝非研究生公共课教师凭一己之力便可轻松完成的,需要以全新全程全效为核心教学理念,打造一支配齐配强教授、助教、技术型教辅人员的组合式导师教学团队。换言之,上好5G时代研究生政治课,既需要高精专的知识储备、春风化雨的教学能力,也需要纯熟高效的新技术运用能力。为此,需从强化意识和刷新观念两方面来着力。

一是要树牢学习赋能的意识。搭建组合式导师教学团队,组成研究生政治课“教学共同体”,推动实现5G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智慧教育,既能为现行的传统型教师轻负减压,更能为5G时代公共政治课增色添彩。以现有高校师资力量来说,具备以上三方面核心要素的教师屈指可数。大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很难熟练掌握5G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的技术要领,技术熟练的青年教师和技术人员则可能难担研究生公共课课堂的教学任务。上好5G时代的研究生政治课,多方要素缺一不可。加强组合式导师教学团队,有效整合教授的深厚学识、青年教师的创新思维、教辅人员的技术技能,才能进一步深化5G时代研究生公共课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是树牢全新全程全效的理念。组合式、优质化的教师团队建设,务必突出其全新全程全效的基本理念。全新是指要及时运用最新的5G科技成果,以此做好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内容的传输和产出;全程是指既要强调线上线下相结合,更要强调课内课外相联动,开创全程化、不断线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全效是指导师团队成员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构建强大的教育教学合力,借此提质增效。全新全程全效把观念和行为、过程和结果、生产和传输、举措和效能有机结合起来。当然,还需要强化规范意识,明确团队成员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并通过制定合理可行的制度规则来规范整个团队线上线下的教育教学行为。

2.2 教学团队全面开展贯通线上线下的专题化教学

做好、优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题化教学,一方面应强调内容为王、夯实和更新专题讲授内容,另一方面要讲清讲透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实现增智强能及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

一是契合研究生人才培养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本科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研究生阶段的深化延伸[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作为独立的思政课程也成为重要教学内容。这显然既符合研究生人才培养和育人方针的基本要求,又符合不同教育层次人才培养梯次递进的基本原则。与本科生相比,面向研究生的这门课程在课程名称和教学要求上更突出强调“研究”二字。为此,必须尽可能开展研讨式教学,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研究生政治课堂既应注重党的基本理论的传授,更应注重问题导向之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主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分析鉴别社会疑点问题、辨识不同社会思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材分为十个专题版块,前三章从宏观角度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代特征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后七章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特定角度深度剖析,构成了研究生公共课的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在备课时应尽可能做到、做好“四备”,即备课程本身教学内容、备研究生人才培养要求、备研究生思想实际、备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和最新精神。

二是确定重能力培育的目标指向。强化线上互动力度,坚持问题导向,引导研究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明辨是非,增强其独立思辨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最终实现研究生公共课的教育目的。专题式教育应强化线上线下联动的思维方法,在保障课堂讲授的基础之上,利用移动教学平台的海量资源和高效互动机制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考核等教学工作,让研究生做到“温故而知新”。在此过程中,学生思想理论素养、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将逐步得到提高。

三是提升专题化讲授的层次水平。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尽管授课老师能够较全面地掌握整个知识体系,但讲好讲透所有专题是一项颇为艰巨的任务。与其每位授课教师粗略掌握整体性内容,不如教学团队统筹安排、分开攻坚,各团队成员专攻部分专题。组合式导师教学团队中的各主讲教师可根据个人兴趣和研究专长主讲课程体系中的部分专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细心筛选专题教育资源,用心体悟专题教学内容,专心探究、长期坚持、久久为功、以求精进。由此,教学团队可以实现优化组合、分工协同,从整体上拉高和抬升专题化讲授的层次水平。

3 聚集优秀资源,校准“生产+解析”的教学向度

校准教学向度是探索和创新研究生公共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点。依托新媒体生产充足的教育内容,同时利用算法推荐实现“资源找人”的线上互动,通过个性化定制为研究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极大增强线上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效能。

3.1 利用新媒体生产充足的教育内容

随着5G通信技术的广为普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时不我待、势在必行,且必须主动适应、抓住契机、借力发展、纵深推进。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利用新媒体生产教育教学内容。在根据情势需要集聚优质政治课教育资源的前提下,研究生政治课主讲教师应利用新媒体积极生产量足质优、佐证力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同时尽力为专题讲授内容补充丰富、可信的教育资源。如充分把握当下短视频的流行风,积极设计“领袖论述”“理论解读”“焦点透视”“案例分析”等微视频作品来激活和增强教育资源的教育功能,同时还应广开渠道积累“经典著作”“论文阅读”“调查研习”等拓展性电子资料,以此夯实教育教学资源库,增强教育教学资源的供给侧。

二是跟踪时事、聚焦“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研究生政治课教师应坚持注重教研、集体攻坚的好传统,紧紧围绕研究生政治课教育的基本要求积极开展研究生公共课教育教学改革,将公共政治课堂与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探讨社会热点和国际形势,坚持用最新的政治理论资源讲好思政课,让政治课从缅怀往昔的历史课变成辨识时势、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政治理论课,让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更好满足研究生的理论需求。此外,主讲教师要注意总结教学经验、优化教学环节,将体系完备、效果较好的课程内容转化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MOOC等精品内容上传到网络进行分享,扩大普及面和受益面。

3.2 利用算法推荐实现“资源找人”的线上互动

构建5G时代研究生公共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必须搭建好、利用好公共政治课教学网站和移动教学平台。目前,最受追捧的信息分发技术为算法推荐,其以独特的技术逻辑,建立了用户与信息资源的有效匹配机制[5],实现了网络空间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根本性转变和实质性转换。教育资源符合研究生的需求,为广大研究生喜闻乐见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引入算法推荐构建良性的线上互动格局。其应用步骤主要包括教育资源的分析处理和学生信息的分析处理两大板块。在利用5G+大数据分析基础上,注意分步实施:先遵循真实性原则,在网站和平台收集学生的年级、专业、阅读兴趣等基本信息;继而遵循准确性原则,分析和处理学生的基本信息,将学生基本数据转化为真实客观的学生画像,实现初步分类;再遵循针对性原则,从海量优质教育资源中为其定制专属性、个性化的内容。最后,通过5G网络实现推送,借此实现平台资源分众、分层、分类推送的基本目的。

二是充分发挥算法推荐的耦合优势。算法推荐还可利用交互数据进一步增强各类信息与学生的耦合度。交互信息是用户和算法推荐的互动记录,用户对其所获取的每一则信息的基本态度,比如点赞、转发、评论、屏蔽等操作都是交互数据记录的重点。根据学生的基本信息对学生进行画像,虽然具有一定的依据性,但存在一定的偏差也在所难免,利用交互数据可以纠正形象的偏差,形成更趋精准的学生画像。经由基本信息和交互数据的双重保障,可以使算法推荐的个人定制的属性更为精准,为研究生提供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极大增强线上互动模式的实效性。

4 创新考核评估,实现师生“获得感+成就感”的双提升

提升获得感和成就感是探索和创新研究生公共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在动力。为此,需确保学生学有所获、增强获得感,教师教有所长、增强成就感。

4.1 实现政治课全过程考核,确保学生学有所获、增强获得感

长期以来,研究生政治课的最终考核主要由“平时考察 + 期末课程论文写作/期末课程考试+其他附加分”构成,而论文写作或课程考试往往占考核成绩中的大部分。鉴于此,需从以下方面聚焦发力。

一是尽力规避成绩陷阱。传统的考核方式埋下了成绩陷阱,让研究生认为只需写好论文、做完试卷就能轻易过关,忽视了在课程中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漠视了课堂学习的全过程。5G时代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力改“以文定级”“以考定等”的公共政治课传统考核方式,将考核扩展至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教育全过程。高速高清的图像信息分析与人脸识别技术的巧妙结合,能够帮助主讲教师快速地分析和掌握研究生在线下课堂中的实际表现。利用技术捕捉研究生在听课、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中的面部表情、言行举止,通过人工智能后台实时分析他们的学习专注度和活跃度,从而更好地确定广大研究生在公共政治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和实际表现[6]。

二是深度参与线上学习。5G技术手段与大数据云计算可以更好地运用于线上、课外考核之中。掌握研究生在移动学习平台中的实际表现,比如文本学习情况、音视频学习情况、MOOC完成情况,并对资源分享、即时讨论、点赞、转载等操作进行数据化分析,将其完成情况折算为相应的线上学习成绩,再按比例计入研究生政治课程的最终成绩,以此倒逼和引导研究生注重课外学习和线上学习。将考核拓展至线上线下教学全过程还有利于教师更全面地掌握研究生政治理论学习实情,根据大学生课内外状态的实际反馈,教师能够充分了解课程设计、资源分享、交流讨论等各环节的问题,极大增强研究生公共课的可控性。

4.2 进行教学过程即时评估,确保教师教有所长、增强成就感

教学评估是评价研究生公共课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善于对课程进行分析、评估和总结,能够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起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作用。5G时代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评估的创新点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开发与利用新型评估软件开展科学评估。长期以来,研究生政治课堂的教学评估只能在每堂课甚至整个课程讲授结束后主要由主讲教师一力承担、独立完成。在5G时代,发达的网络通讯能够及时上传和保存研究生政治课堂全过程。及时运用智慧课堂平台收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相关活动数据,借鉴OBE教育理念,开发和利用新型评估软件工作,按照国家“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7],即时对研究生政治课立德树人目标完成度进行综合评估。由此,应围绕研究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等方面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有效利用研究生公共课线上线下课堂的隐性和显性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形成育人“同心圆”。

二是从师生双向评估走向多元主体的综合性评估。5G时代的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评估,能够突破传统师生双向评估的固化模式,构建起多主体、多维度的全面立体评估。由于线上线下课堂过程的全真保存,学校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政治课教研室、主讲老师都能对整个课堂进行分析和评估。“集百家之言”大有裨益。坚持对研究生公共课进行多主体、全覆盖、综合性评估,杜绝研究生公共课考核的“一言堂”,才能公正客观地完成研究生公共课程客观的教学评估。

综上,5G时代研究生公共学位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线上线下融合渗透、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必须在“5G+VR、AR”的智慧教育环境的打造、“学术+技术”导师团队的组建、“生产+解析”教学向度的确定、师生“获得感+成就感”的双提升方面,基于前瞻性、系统性、开创性等重要原则,切合实际,抓住关键,消解屏障,攻坚克难,发挥优势,力求实效,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作出高校公共政治课应有的育人贡献。

猜你喜欢

公共课政治课研究生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实践应用取向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与应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如何上好政治课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高职院校公共课分类分项教学安排的实施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