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2023-04-22张喜桃
张喜桃
(湖南科技大学 党办校办,湖南 湘潭 41120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的发酵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工作,多次就加强网络舆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2]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牢牢把握网络舆论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建设风清气正的校园舆论生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摆在高校面前一个十分紧迫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1 全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特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3],用“四全媒体”新概念阐释了全媒体的内涵。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传播渠道、内容、形式等方面多维度立体化融合,网络舆论必然呈现鲜明的特征。
1.1 网络话语权平等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总体数量达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占网民整体的94.8%[4]。信息时代,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网络的发展打破了话语权的垄断,每个人都有通过网络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网络社交平台日益成为广大网民发表意见、发泄情绪和缓解压力的重要窗口。
1.2 网络批评常态化
随着门户网站评论专栏、新闻跟帖、博客、微信等平台和载体的不断拓展,一个又一个新的公共空间逐渐被打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留言、跟帖、评论等方式参与公共事务,就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出现象发声,网络舆论的发展异常迅猛。一些社会治理行动难免被网民议论,有时舆论出现情绪极端化现象,网络充斥着批评的声浪,言语犀利,涉及面广。
1.3 网络观点多元化
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加之传播主体大众化,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网民可以就某一热点事件或任意感兴趣的话题发表不同意见,信息来源点多面广,内容丰富多样,评论也是千奇百怪。各种观念相互激荡,各种思想交流交锋,各种情绪自由表达,各种力量竞相发声,观点呈现复杂多元化特征,有时甚至传言满天飞,真假难辨,造成新闻失实和网络谣言的传播。
1.4 舆论传播即时化
相较于报刊、电视、广播这类传统媒体来说,全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更为快速迅捷。网络社交平台涌现的海量信息,使大众的阅读模式呈现碎片化、快餐化,网民手指一划,随时随地可以第一时间将自己所表达的观点、所掌握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快速发布出去,短时间内超越时空限制,扩散辐射开来,形成即时信息。
1.5 舆论载体多样化
一直以来,网站新闻跟帖、QQ、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互动平台一直是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但是,近年来,以知乎、今日头条为代表的问答平台,以抖音、快手、小红书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以哔哩哔哩、虎牙、斗鱼为代表的直播平台在舆论场强势崛起,成为重要的信息发布载体,深受广大网民的青睐与喜爱,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网络舆论的载体形式与传播渠道呈现多维立体化发展格局,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2 全媒体时代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网络舆论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媒体时代,唱响校园主旋律,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营造和谐的校园舆论氛围,对于高校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1 有利于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5]。抢占高校网络舆论阵地,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师生的引领力和凝聚力,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思想基础、提供智力支持。
2.2 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舆论生态
高校师生思想活跃、乐于并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是微信、抖音、B站等各种新型网络传播媒体庞大的使用者和受众群。网络成为高校师生传递信息、获取知识、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深刻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认知、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监管,积极引导师生依法用网、绿色上网,和谐相处、理性判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有利于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提高网络法治意识,净化网络传播内容,调节各种网络失范现象,抵制和打击一切威胁国家安全和违背人民利益的网络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舆论生态[6]。
2.3 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高校发展的一笔可观的无形资产,是高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备受社会关注,影响力也越来越强,一旦负面舆情处置不妥,极易扰乱校园正常秩序,甚至造成群体性事件,给学校的安全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严重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关乎学校在社会大众中的信用、口碑和声誉,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招生就业、师资引进、文化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方面工作的顺利推进,有利于增进广大师生、校友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持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3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随着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一方面,高校网络舆论平台在思想引领、价值塑造、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日益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在网络舆论生成环境、监管机制、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3.1 网络舆论生成环境日趋复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高校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诸多矛盾交织。新时代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个性鲜明且表达欲望强,是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却又普遍社会阅历不足,思想尚未成熟,心理素质和鉴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朋辈群体的影响或他人蛊惑,盲目跟风;加之,少数媒体、网络“营销号”在利益驱使下,往往喜欢借助舆论热点断章取义、造谣生事,因此,高校“舆论场”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最佳之地[7]、学生情绪宣泄的重要窗口,给舆论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然而,部分高校却对校园网络舆论生成环境的复杂性缺乏深度认知,对高校网络舆论场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预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舆论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3.2 网络舆论监管机制亟需健全
高校师生极具问题意识与探究精神,是网络媒体的深度参与者。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论集中反映了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但是,全媒体时代,网络在给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创造便利的同时,也因其虚拟性、匿名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征给网民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虚假信息泛滥,舆论事件突发难控,甚至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升温、发酵,形成网络舆情。近年来,随着网络舆论监管范围不断扩大、监管难度不断增加,高校逐渐认识到网络舆论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了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监测、研判和处置等工作,但从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网络舆论监管机制,既缺乏专业专职监管人才,又难以保障资金技术到位,同时,部门之间边界模糊、责任细化不够明确、相互沟通衔接也不顺畅,这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给高校网络舆论监管带来了极大挑战。
3.3 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有待增强
我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普遍起步比较晚。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职责多集中于学校宣传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组建的舆论引导队伍主要有两支:一支是由新闻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宣传部工作人员组成的教师队伍;另一支是由各学院推荐优秀学生骨干组成的学生队伍。两支网络舆论引导队伍人数都偏少,力量比较薄弱。此外,大多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人员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次数不多,又受自身专业背景、工作性质、思想认知、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等因素制约,专业能力和媒介素养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尚不能灵活掌握舆论引导技巧。加之高校舆论引导人员多为兼职,流动性大,又分散于各单位,日常协调指挥也不够顺畅,往往造成在舆论场回应不够及时,举措不够得力,难以集中火力、彼此呼应,也就无法有效引导和把控网络舆论走向,化解危机。
4 全媒体时代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的应对策略
全媒体时代,高校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网络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规律,着力在转理念、建机制、强队伍、优宣传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
4.1 转变工作理念,把握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规律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8]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生成环境复杂,高校领导干部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熟悉掌握新媒体,严格遵循网络传播规律,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面对一些突发舆情事件,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舆论引导理念,坚持“疏”“导”并重,而不是简单采用“堵”和“删”的方式解决问题。要注重把握好舆论引导工作的时、度、效,深入分研、判析舆论的特点和发展走势,主动应对、及时发声,安抚学生情绪,厘清事实真相,稳定人心。高校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协同攻关,共同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引导场,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4.2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高校网络舆论监管体制机制
高校网络舆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全局谋划、整体推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细化工作流程,使网络舆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精细化。一是要建立信息发布审核机制。学校各项信息发布须严格执行“三审制”,层层把关,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后方可对外发布;对于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重大信息还须由信息发布部门负责人会同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联合审核,严把政治关、法律关、文字关、保密关、舆情关。二是要建立网络舆论监测研判预警机制。学校要购买专业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安排专门人员定期对校园网络舆论进行搜集、监测、研判,尤其要对学生高度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加强跟踪与管控,发现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及时预警、上报和妥善处理,发现在早、处置在小,避免舆论发酵升级。三是要建立高校网络舆论回应机制。要通过开通校长信箱、“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开展“师生面对面”等活动,搭建“诉求—回应”平台,畅通生校沟通渠道,了解师生合理诉求,回应各方关切。要不断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各级网络平台信息的回复和处理,对于关注较为集中或影响较大、牵涉面广的问题可由学校官媒作出解释说明,重大紧急事件则由学校新闻发言人公开回应,有效引导学生的网络言论和意见表达。四是要完善网络舆论考核机制。要将网络舆论工作纳入校属各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鼓励各单位对舆情易发领域加强隐患排查,做实做细工作。对于在网络中蓄意发布不当言论,对学校或他人造成损害、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危及国家安全等行为,严格依法依规进行问责处理。
4.3 夯实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
做好网络舆论工作关键在人。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尤其是结合专业和人才优势,组建一支由党委领导,宣传部门牵头,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力军,包含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权威专家学者、网络技术人员、优秀家长代表、学生干部代表在内的专兼职高素质网络舆论引导队伍,有方法、有步骤地开展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要加强队伍的媒介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让每一个成员能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熟悉网络舆论传播规律,懂得各种网言网语,善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引导舆论[9]。要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国内外热点问题的引导解答、释疑解惑。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各科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强化思想引领和理论辨析。要加强对学校方针政策尤其是涉及师生利益的相关文件制度的宣传阐释,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舆情危机。要培养校园网络“意见领袖”,加强分类管理,引导他们在网上舆论场主动出击、敢于亮剑,传递主流声音,壮大主流舆论。
4.4 搭建媒体矩阵,增强校园宣传的传播力渗透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10]。高校应深入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积极搭建与新闻传播规律相适应的高校全媒体工作平台,构建起以学校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抖音等为主导,二级学院、班级、社团自媒体集中互动宣传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媒体矩阵,抢占舆论制高点,还可以与社会媒体、官方媒体加强合作,形成传播合力,全方位覆盖高校网络舆论场,延伸舆论宣传阵地。要强化宣传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创作图文并茂、声情交融的短视频、VR等高质量网络作品,实现传播内容从静态到动态,从可读到可视,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舆论的传播力和引导力。要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身边故事,传播高校声音,广泛宣传师生中的优秀典型,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增强师生认同、凝聚网络共识,有效引导校园舆论正向发展。
5 结语
在信息传播快速发展的今天,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是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应有之义。面对网络舆论引导诸多挑战,高校应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积极适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变化,坚持守正创新,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全面提升校园网络治理水平,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