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变”与“不变”

2023-04-22陈姝伊

机械职业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数字

陈姝伊

(湖北大学 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2022年,“数字技术”的春风吹向中国各个领域,以智能化、数字化的科技感席卷了经济和市场,同时,一场数字化的变革也在职业教育领域展开。在教育信息化1.0和2.0的建设中,我国教育与数字技术的“合作”已经由“应用”转向“融合”和“创新”阶段,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提出已是教育在新时代的必然之举。但同时,我们也愈发认识到,处于融合创新之下的数字化职业教育必须在理论探索中回答“从何处改变”和“在何处坚持不变”的命题,才能以掷地有声的力量回应这场变革。

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之逻辑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诉说着人类社会向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而当数字技术渗透职业教育时,顺着时代变迁的历史逻辑、技术发展的现实逻辑和职业教育本质的育人逻辑脉络,能够探寻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革新方向,使其成为社会欣然向往的类型教育。

(一)历史逻辑:顺应时代变迁,以数字化强化职业教育适应性

从18世纪60年代工场手工业技术改革掀起蒸汽时代新浪潮,到如今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绿色智能化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证明了技术创新必然导致时代的快速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人类打开一扇扇通向虚拟世界的大门,技术驱动的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化转型不仅是生产生活过程的“技术自动化”,而且是有关“社会生活变化”的过程,即技术将如何改变人类社会的习惯、行为和生活[1]。数字达尔文主义曾在汤姆·古德温(Tom Goodwin)的《数字达尔文主义:商业变革时代适者生存》一书中反复出现,他认为:“当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过企业的适应能力时,他就会出现——这是由客户行为和期望的变化驱动的(而这是由外部因素驱动的,比如全球流行病),那些不能适应的就无法生存。”[2]人类在技术变革中进行第二次“进化”,在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中早已定下人类智慧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时代将数字经济发展推进快车道,为经济社会增添强劲动力。而职业教育作为职业导向的教育,面向就业、服务和市场需要,将数字化注入其中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然之举。

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社会属性的重要体现[3]。根据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2020》预计,到2025年,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分工转变可能会取代8 500万个工作岗位,而更适应人类、机器和算法之间新的分工的9 700万个新岗位可能会出现[4]。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抓紧时代变迁的每一次机遇,完成改变现有价值的颠覆性创新,打破传统观念,用数字技术推动教育思维革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新模式转变。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并非一时之事,在外部环境的不断运动变化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用“以变应变”的生存法则在“适应环境”与“改变环境”中找到“自洽”的平衡点。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受时代变迁的大环境影响,通过数字技术为自身赋能以强化职业教育适应性,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创新职业教育教学空间,打造多维互动的全新教学模式,以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为数字经济提供与其相匹配的会创新、懂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二)现实逻辑:关注技术动态,以数字化丰富职业教育创新性

从蒸汽技术、电力技术、信息技术到如今的数字技术,人类生产方式经历了由机械化生产到自动化与精益化生产的变革[5],技术的演进带来的不只是经济转型和国家富强,社会的各方面皆因其而变。职业教育自诞生之日起便为技术传承服务,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发展形式。当大量数字技术涌入职业教育场域时,职业教育也被驱动着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在数字技术渗透下改进数字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工具和方法策略。可以说,把握技术演化趋势是优化职业教育结构、重塑职业教育生态的重要之举。如今数字技术创新每秒都在进行,2022年年底,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推出了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这一智能技术的出现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这一技术也将被大量用于各个领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据埃森哲《技术展望2023》报告中2023年技术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今后会以构建数实融合的新现实为目标,将现实世界与不断延伸的数字世界无缝结合[6]。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涌现,许多人开始陷入巨大的“技术恐慌”中,劳动者害怕被新技术取代而失业,而职业教育的转型就是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数字化转型后的职业教育将紧随数字技术发展动态,帮助学生时刻以清醒的头脑了解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消除“技术恐慌”。同时,技术革命可以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更高品质和高效率的生活,始终以技术服务于人类是技术革新的核心思想。因此,职业教育将秉持技术创新的初衷和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树立持续迭代的意识,以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内部各个环节,保持教育创新性和生命力。

(三)育人逻辑:回归教育本质,以数字化提升职业教育人本性

教育是面向人进行的活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演进,教育的本质始终都是为帮助个人成长与发展服务,职业教育亦是如此。评价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这种转型是否以人为中心进行,是否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而非单纯以经济价值为衡量。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余向论教育之旨,归本人生。其义惟何?一曰治生,一曰乐生”[7]。回归教育的本质,职业教育从人的需求出发,为满足个人生计所需而生,将人的生存和需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传以技术,授以学问。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并非社会本位,归根结底还是要塑造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同样职业教育向数字化转型也并非完全出于经济社会转型需要。时代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劳动者无法以自身力量对抗世界变化,必须顺势而行,但在“数字恐慌”中惶惶度日并非长久之计。因此,对劳动者而言,改变是必然选择。数字时代的到来迫使每一个人都要有应对数字技术的能力,职业教育所能做的就是帮助劳动者重新获得拥有世界的力量和勇气。

人类历史的诞生是因为人的出现,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他曾提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8]。我国教育也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技术赋能、以人为本的数字化教育生态中,课堂教学将人本性贯穿始终,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人机协同教学,教育者通过课堂教学将新的能量流和信息流传输给学习者,引导学习者身心发展[9]。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曾在《Al 2041:预见10个未来新世界》(Al 2041:Ten Visions for Our Future)一书中提出:“我们知道今天教育的缺陷,人工智能可以在修复这些缺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人工智能将使学习更有效、更吸引人、更有趣……这种共生的、灵活的新教育模式,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发掘自己的潜力。”[10]数字化的职业教育将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本性。

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之“变”

以技术变革为驱动,职业教育的转型将体现在教育领域的多方面。“变”,是一种有规律、有计划、有创新的“变”,扬弃不适应数字时代的旧事物,在教学模式、教育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注入数字技术,探索数字化职业教育新生态。

(一)为教学模式革新赋能:虚实共生、人技结合、多维智慧

数字化转型就是要把数字技术纳入一切活动领域,从根本改变人类进行这些活动的模式及其对我们乃至全社会的价值[11]。数字技术支持职业教育的模式再造,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智慧发展”。教育最直接的呈现形式就是课堂教学,为满足数字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摆脱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下劳动者无法适应数字时代新技术、新工艺这一困局,职业教育必须尽快实现教学数字化转型。而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信息技术与教育始终处于“原始应用”的初级阶段。信息技术的使用仅限于辅助原始教学,以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师脱离部分基础性教学工作,如运用人工智能辅助传统考试,但在其他方面较少渗透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在职业教育内部的使用依然是等待开发的领域,实体化的教学工具本质上还是披着“数字化”外壳的讲授主义。因此,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必然要改变的就是教学模式,大力发挥数字技术为职业教育的赋能效果,打造虚实共生、人技结合、多维智慧的教学模式将成为今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之一。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曾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出“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活”[12]。当数字技术进入职业教育教学活动,首要改变的就是教学辅助技术在教学空间中的呈现形式。利用智能技术打破学习场景中的物理壁垒,方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快速获取想要的任何资源,且呈现形式不局限于二维空间,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轻松实现虚实共生的教学场景,使师生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知识的魅力。同时,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多模态数据感知,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将赋能学习空间和智能导师实现对学习者的资源需求、学习状态和技能学习过程的深度感知,并以此为依据实现个性化学习服务[13]。在多维智慧、虚实共生的教学中,始终关注人的发展需求,利用面部表情识别技术、脑电技术感知学生的学习状态,方便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服务。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学生从懵懂无知的技术初学者向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转变,达到人技结合的状态。智慧教学模式的构建为破除教育围墙,将平面的教学方式立体化,使学生和教师充分实现教学相长的双向耦合。

(二)为教育内容创新赋能:数字文化、工匠精神、数智融合

以技术技能人才为连接点,促成了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天然的亲近关系[14]。数字化世界的转型意味着人才技术技能必须向数字化方向转变,在未来,尤其是对数字素养、社会和情感沟通技能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要求会大大提升[15]。当人才供需存在矛盾时,不适应时代诉求的教育必然会影响产业发展。据《2021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可知,尽管我国职业院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内容有所更新,但整体上专业点相对较少,复合型人才数量和质量依然无法满足新岗位对人才运用数字化新媒体技术提出的更高能力的要求,难以满足当下数字社会发展的要求[16]。技能需求的改进驱使劳动者与职业教育必须作出改变,回归教育原点,培养符合不同时代优质生活与优质工作的“人”是教育恒定的诉求[17]。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将逐渐成为行业标配,简单机械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创新具有数字文化、工匠精神和数智融合的教育内容,帮助劳动者与时俱进,提升个人数字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未来的职业冲击。

为改变我国人才培养“四大软肋”,即数字化新职业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数字化导致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与过剩并存、数字优势群体和缺乏数字化生存技能的弱势群体之间的鸿沟拉大以及面向数字化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18],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充分依据社会需求,转向高精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其教育内容也无处不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核。无论数字技术如何融入智育,对品德的要求从未改变,“数字智能+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数字时代产业发展的“良药”。通过联合教师、学生、企业、行业等,总结凝练适宜的数字化智慧教学内容,并形成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也将坚定科教融汇的发展方向,在教育内容上着力推动数智融合,培养既有良好道德品质,又有精深技艺和数字素养的“数字工匠”。

(三)为评价方式优化赋能:动态追踪、精准科学、多方协同

评价对教师教学具有重要影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式主义的评价方式掩盖了评价的根本作用。教学评价形式主义则具体指依据某些形式化情境下的外在指标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判断,而非关注教师日常教学中的知识传授效果[19]。无论是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还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似乎都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丧失了评价环节的真实意义,相反成了一种额外的负担。数字时代的评价应是基于教学本身的最纯粹的增值评价。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20]。数字时代的教育评价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力求通过评价科学调整教育教学行动导向。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动态把控教学效果和教师业绩考核,在大数据分析系统和智能教学空间的多重信息采集下进行精准科学的考量,致力于形成动态追踪、精准科学、多方协同的数字化评价方式。

技术只是辅助评价的手段,而帮助师生实现个人能力成长才是教育评价的目标。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数字时代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教育评价改革引导科学育人目标,并在数字技术赋能中遵循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将增值评价贯穿评价始终。数字化转型需要在教育系统中实施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领域的数字化进程,并确保业务链互通、数据及信息链共享和各要素协同发展[21]。职业院校通过引入智慧教学空间,对教学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分析,生成动态评价报告,精准进行教学全过程评价,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同时,从国家层面进行职业教育智慧评价,对重点观测点和数据源进行数据监控,并与地方、学校、教师形成数据网络,打造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全流程评价,从教师到学校再到职业教育体系的数据流通助力智慧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形成。

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之“不变”

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并非全盘创新,而数字化转型也是遵循逻辑规律的扬弃,保留的是职业教育最本质的内核。利用新技术服务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应用性”,在守正创新中实现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一)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即“职业性”不变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地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2年5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也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的定位。从“层次教育”到“类型教育”的转变从未停滞,为打破职业教育一直以来“低层次”“差生教育”的社会刻板印象,为职业教育正名,身处数字洪流中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是必然之举。职业教育形式上是教育,核心是职业[22]。职业教育自始便身负“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重任,“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不可替代的类型教育特征,即职业教育特有的以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属性[23]。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为标准,教育内容、形式、手段、培养目标等无不对接职业标准。因此,无论数字时代下的职业教育形式和内容如何转变,保持其“职业性”始终是不可忽视的重点。

技术服务于人,而并非奴役人。在使用数字技术过程中,职业教育应一如既往将重点聚焦职业教育本身,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初衷也是为了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达成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双向互惠。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利用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帮助劳动者提升数字素养和安身立命的职业技能,防止产生因技术更新导致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被排除在数字化社会之外的现象,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活力。归根结底,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为突出类型教育的定位而服务的。随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型产业发展的数字化变革,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突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优势特点,向社会证明职业教育并非低人一等,职业教育学生也能够在数字时代中寻求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不以“职业”为耻,以“不变”应“万变”,探寻属于职业教育独有的魅力才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初衷。

(二)职业教育教学特征即“实践性”不变

“实践性”伴随“职业性”而出现,源于技能与职业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教育内容、教学形式中渗透“实践性”是毫无疑问的。职业技能的形成依靠大量的操作练习,学生在实训空间中反复实践并将技术操作内化为知识体系,职业能力快速提升。而当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结合,推动教育教学方式数字化、现代化时,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也被推上新高度。技术革新引领职业教育人才素养能力结构朝着“高阶多元”方向进阶,塑造“现代职业人”的全面发展[24]。数字技术渗透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人机协同教学、虚拟现实场景互联等逐渐将教师主导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导教学,激发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渴望,提升学生深度学习体验,完成实践与教学的互惠互利。当数字技术逐步改变人类生活时,人类部分简单劳动被代替,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将放弃技术学习,反而需要更为关注技术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提出,利用人工智能升级优化教学模式和新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应用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加,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智能教学空间建设。同时,以VR/AR等技术开展的虚拟仿真实训为学生提供“真实”情景体验,使技术学习更为简单化。职业教育的一切都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但无论教学工具如何改进,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始终不变。“职业性”以“实践性”为前提,虽说“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教学中的区别就体现在“实践性”中。若“实践性”缺失,则“职业性”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所培养出的技术技能人才空有技术知识,缺乏技术本领。那么,职业教育便成为空壳,再无“职业性”可言,无法成为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因此,不论职业教育如何转变,“实践性”始终是无法舍弃的特征,也是维持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关键所在。

(三)职业教育课程特征即“应用性”不变

“应用性”是“职业性”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体现,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与普通教育不同,为培养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将杜威“做中学”教育理念作为课程的构建理论基础,学生通过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情境中的具体应用形成个人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根据2019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三年制中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且“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当不少于总学时的1/4”,同时职业教育一切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鼓励学生取得企业认可度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掌握相关技术技能。专业课程的构建始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塑造而展开,对接的是经济社会和产业实际需求,一切课程内容都建立在职业教育的实际应用上。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紧跟产业发展,以“应用性”为要求,结合数字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操作,实现课程数字化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5]为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职业教育必须与普通教育一起发力,着力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转化为优质人力资本,为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一线的现代化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从课程内容设置以及培养方案入手,强调技术应用所占比例,结合最新技术成果,将数字技术融入课程内容中,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现代化产业生产的一线从业者,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应用性”是“职业性”细化于课程内容的主要特征,课程中所学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中,也正是通过人才培养内容的呈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真正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内容的“学术性”,体现类型教育的与众不同。职业教育紧随技术变革更新课程内容,但无论内容如何改变,不变的始终是与类型定位相一致的“应用性”。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强劲动力,职业教育也将如虎添翼地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准的新阶段迈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既要“守正”又要“创新”,以“变”服务“不变”的内在底蕴,以数字技术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技术支撑,利用外在转型恪守其亘古不变的职业教育灵魂。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数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转型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