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路径研究

2023-04-22刘宜胜

机械职业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校企

胡 君 刘宜胜 叶 玲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2019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产教融合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与重大改革举措的定位[1]。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在职业学校关键能力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改革突破,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2]。各省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支持开展产教融合。这为产教融合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供给,也为产教融合生态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一、产教融合的发展与载体

职业院校从诞生之初就与产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前身就是各个行业领域主管部门所属中专学校或国有企业技工学校,通过升格或改制逐步开展高职层次人才培养。因此,职业院校与行业和企业及相关的产业有天然的联系,并一直通过培养专门技能人才支持企业开展生产和服务产业发展壮大。

在职教领域产教融合概念出现之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点。不少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等方式,开展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善了实习实训条件。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迅速革新,我国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原有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要制定产教融合推进政策。产教融合是指政府支持、行业指导,企业与职业院校密切合作,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开办专业,将产业与教学深度融合、相互支持、互相促进,形成集产品生产、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为一体的命运共同体。通过产教融合,职业院校不但要实现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而且要具备服务产业的生产实践、技术研发能力。

产教融合的载体有多种,包含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建立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围绕重点行业或领域打造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及职业院校为探索产教融合新道路建立的现代产业学院等。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一般由政府牵头,需要汇集一个城市产业园区的产业资源和市域内中职、高职及本科学校的办学资源[3]。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一般是由行业龙头企业或高水平学校牵头,整合与行业相关的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的各类资源组建的跨区域联合体[4]。这两种类型的产教融合载体需要协调的资源比较多,建设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因此,不少学校选择建设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平台。

产业学院的产业+学院属性与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属性有天然的契合性,具有明显的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教学放在生产线上”的产教融合特征。因此,产业学院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国家产教融合的政策要求,又是推动政校行企共育技能人才,实现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

二、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定位

近年来,产业学院逐渐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关于其功能定位,不少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胡伟[5]认为产业学院是人才培养、产业研究和创业基地。李晓文[6]提出产业学院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管理,共同开展办学、科研和人员培训的二级学院。殷西祥等[7]认为产业学院是多方通过协同参与“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岗课赛证”融通教材研发,科研创新平台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胡会欣等[8]认为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产物,是适应产业集群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实体。

2020年7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为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基本的遵循。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应该是面向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服务地方经济,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建立的融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办学实体,能够实现校企间的设备设施、数据信息、技术人才的共享,是产教融合的新模式。

三、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困境

职业院校开展产业学院建设的时间不长,尽管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8],但是很多产业学院承担的功能比较单一,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各方主体产教融合的层次仍停留在相对较低的层面上,无法很好地发挥产业学院应有的“产教融合体”功能。

(一)建设内涵不够清晰

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要求赋予产业学院建设新的内涵。然而由于对产教融合的理解不够深入,部分职业院校认为产业学院与原有的校企合作只是名称上不同,建设内容并无本质区别。还有部分职业院校尽管知道产业学院建设有别于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但是具体要怎么建、建什么不明确,产业学院建设更多成为一种跟风的行为和产教融合概念上的跟进。

(二)产教融合深度有待提升

产业学院建设的好坏、产教融合的深度是重要的观测指标。产教深度融合要求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行业、企业、学校应有共同诉求、共同利益,互相促进、互为依存,成为同频共振的有机体。

有的产业学院建设各方仅限于共同签署协议,共同举行挂牌,之后再无实质性合作。还有的产业学院,学校和企业虽然有合作,但是主要为联合参与相关项目申报,举行座谈、调研等浅层次的合作。更有甚者,部分产业学院和企业的关系是互为服务购买方和服务提供方的商贸关系。即学校向企业购买实训设备,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支持和教师培训服务;企业派遣工程师参与学校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学校支付给企业相应的课时津贴和指导费用。这类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深度有限,离真正意义的产教融合相去甚远。

(三)合作主体利益契合度不高

在产业学院的建设中,往往出现学校热情高涨,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多是参与合作的各方利益契合度不高。这类产业学院,一般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企业很难参与产业学院的规划、管理、决策及收益分配。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其参与各类活动都是以获取收益为目的。如果没有合理的投资回报空间,即使企业出于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院校进行一些合作,但这种合作注定不会长久。

四、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

产业学院建设要紧扣产教融合,政校行企多方参与,突出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实强强联合、协同育人、合作创新、共同发展。

(一)瞄准前沿优势产业,锚定龙头优质企业

行业和企业是产业学院发展壮大的土壤,产业学院能否建好、建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对接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合作企业的综合实力。

一是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产业学院应优先选择区域内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毫无疑问将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和大力支持,发展优势明显,可以为产业学院的发展打开广阔的空间。

二是联合行业龙头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一般都是行业标准的主持或参与制定者,拥有核心技术和较强的研发能力,品牌优势明显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类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与院校合作建立产业生态圈的意愿及能力,对产业学院的建设及良性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聚焦育人六大要素,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人才培养是产业学院最根本的任务,要通过产业学院的建设,让产业所需与学生所学精准对接,使区域产业结构与教育结构良性互促。

一是共同规划专业及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共同调整专业设置,将专业链和产业链对接,形成服务地方产业群的专业群。以培养服务产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导向,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面向的岗位和知识能力需求。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专业能力培养特点设计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合作制定标准及建设课程资源。将企业生产一线使用的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内容的优化更新及教学视频、虚拟资源、项目案例等课程资源的建设。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和管理过程要求,以满足学生在工作现场学习的需要为导向,校企合作编写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

三是共建、共用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新建可用于实际生产及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此外,学校可以使用企业现有的生产设备或场地进行实践教学,企业也可利用学校已有的实训场地进行产品设计或生产。

四是“双员”双向流动和培养。学校专业教师定期或根据企业需要到企业顶岗工作,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双师”素质。企业新进员工到学校进行岗前培训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工程师按计划到学校开展实训课教学和指导。形成教员职员“双员”的双向流动,人才互补。

五是联合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校企共同制定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增值性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全过程、多维度共同参与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技能及职业素养的评价,以评价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是开展社会培训及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根据行业及岗位的能力需求,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展社会培训,提升广大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和就业本领。学校积极参与人社部门、行业企业牵头制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体系,并面向学生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的认定。

(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创新创业是产业学院的重要特征。要形成学校的智力优势与产业的升级需要有效贯通的模式,通过技术创新赋能区域产业及企业竞争力。

一是合作搭建科研创新平台。聚焦产业升级转型需求,通过新建或依托已有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或承接研发项目。实现产业与创新的有机衔接,推动产业现代化水平持续增强。

二是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利用产业学院组织优势,组建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学校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团队,针对困扰企业生产的难点、痛点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改进工艺设计,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校企共同申请专利,共享知识创新成果,共推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联合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大学生科技创新类比赛,营造学生科技创新的氛围和积极性,形成人人创新的良好局面。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工作室,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企业为创业学生提供专家指导,学校为创业学生提供校内场地、设备仪器及数据信息等资源支持。

(四)建设现代治理体系,激发持续发展动力

互惠共赢是驱动产业学院持续发展的原生动力。产业学院的建设涉及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合作主体,每个主体的投入都应该获得相应的产出。如果某一方只有付出,没有收益,那么合作基础就不存在了,产业学院也无法持续发挥其“产、学、研、创、服”一体化平台的作用。

一是建立完善机制及制度建设。明确产业学院参与建设各方的责、权、利。建立“资源共建、收益共享、责任共担、奖惩共存”的长效机制。制定保障产业学院高效运行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产业学院的现代治理体系。

二是争取、用好政府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产教深度融合是必由之路。为促进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国家、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这些企业和试点城市可以按规定享受产教融合领域相关投融资和财税等组合式激励政策。山东省积极推动落实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税收优惠政策,将校企合作项目收费标准浮动幅度提高到30%,同时还建立了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成本补助、抵免企业教育附加费、给予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等机制[9]。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学校和企业要认真了解国家和地方相关支持政策,掌握政策的适用范围、支持力度及运用方法,积极争取政策,用足、用好政策红利。

三是合理分配经济收益。产业学院产生的收益的类型和形式多样,包括人力资源收益、知识产权转让收益、技术服务收益、成果孵化转化收益、设施设备使用收益、补贴退税收益、社会效益收益等。收益获取的周期与收益率也存在不对称现象。尽管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但是收益水平直接决定其参与的积极性与深度。因此,在进行利益分配时,要综合考虑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符合参与各方的利益诉求,制订合理的分配模式和方案。

职业院校作为教育主体独立培养人才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多主体产教融合式培养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趋势。产教融合的质量是衡量职业教育办学成效好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载体,要着力解决好其实践矛盾、运行机制、建设路径等重要任务。唯有把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技术输出等功能,以及产业对职业教育的就业创业促进、资金设备投入、技术专家支持的反哺作用,实现优势互补,真正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只有这样,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科技支撑和人才储备。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