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助力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23-04-22张龙
张 龙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将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经验反馈至理论,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自身想法与创意的场地、设备与资源,帮助学生明确其想法与创意的可行性与缺点,不断根据实际进行调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作用不再局限于为学生创意和想法提供实践场所,更多地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行为模式与实践路径,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为其今后创新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一、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弥补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不足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高校实践类课程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场地与资源,有助于弥补高校在实践创新类课程方面的缺失。其一,就实践类课程建设而言,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弥补了高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的空缺,有助于解决高校专业实践类课程因资源、设备以及场地缺乏而导致的形式化问题。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实践操作要点的认识,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所学知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推动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其二,就竞赛类活动而言,校外实践基地作为专业学科竞赛类活动的最佳场地,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相关竞赛类活动的承办首选。学生通过参加或观看竞赛的形式了解竞赛的赛制与内容,与参赛选手交流沟通了解其创新点。同时,学生对竞赛的关注有助于加深自身对参赛项目实践方式的了解,培养与提升学生策划与落实相关创意的能力。
(二)推动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校外实践平台既为高校专业实践课程提供了场地,有助于学生创意的孵化与落实[1],也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打通关键环节。其一,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相较于高校传统教育教学工作,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理论知识的平台,改变了学生传统的知识学习路径,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探究自身疑惑。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通过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提升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其二,校外实践基地在人员、设备以及资源方面的优势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实提供专业平台,学生可以在校外实践平台推进创新创业项目计划。同时,校外实践基地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指导,解决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阻碍,提高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勇于突破陈规、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为学生今后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三)深化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的合作深度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主体主要由高校、合作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三方构成,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可有效促进校企双方沟通交流与信息资源共享。其一,校外实践基地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相较于传统的顶岗实习与企业实践,高校教师可以随时前往校外实践基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实际情况,有效避免企业因校企合作而出现的挤占资源设备、生产效率下降等问题[2]。高校教师可以在统一场合为学生提供指导,且双方的交流沟通也更为便捷,及时解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进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其二,传统校企合作主要着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鲜少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为校企双方提供了合作渠道,可以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将校方的新科研项目与企业的新技术有效结合,学生可在教师带领下参与新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阻碍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结合需依托多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在教学资源、设备、师资力量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展工作[3],但部分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在某些方面相对滞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一定阻碍。
(一)实践基地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师生需求
教学资源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在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可为学生各项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帮助与支持。但部分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源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的需要,不利于高校各项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推进。其一,校外实践基地教学资源数量与种类有限。一方面,由于部分创新实践活动对资源的使用具有不可逆性,需要及时补充相应数量的教学资源[4],以满足后续学生的创新实践需求,但部分校外实践基地并未构建定期更新完善教学资源的管理机制,导致学生在学习创新实践过程中出现资源不足的情况,使创新实践活动难以推进。其二,分类整理方式有待优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作为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课堂的延伸,需要与高校不同专业课程类型的教学资源种类相匹配。但部分校外实践基地对教学资源的分类与整理较为随意,导致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无法及时找到需要的资源与材料,创新实践活动推进缓慢,阻碍了校外实践平台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
(二)实践创新课程匮乏,与实践基地不匹配
实践创新课程与校外实践基地的结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但部分高校实践创新课程建设质量并不理想,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未得到有效提升。其一,沿用传统专业实践类课程,对创新因素的运用有限。部分高校实践类课程建设仅组织学生以实践的形式呈现课堂理论知识,在课程推进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有限。同时,部分高校存在实践创新类课程与实践基地资源不匹配的情况,创新实践类课程缺乏开展的平台基础与实践资源,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二,科研与实践相分离。科研项目作为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部分高校科研项目的开展在人员构成、项目设置、科研环节安排方面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关联性不足,既不利于科研项目推进,又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实践师资不足,影响学生创新能力
在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讲授是校外实践基地作用发挥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但我国部分高校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教学能力欠缺,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质量并不理想。其一,教师创新意识是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但部分高校教师自身创新意识不足,虽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使用了校外实践基地,但是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仍然难以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5],校外实践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仅承担实践场地的职能,对学生创意的激发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帮助有限。其二,教师学历背景单一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之一。丰富的知识储备与复杂的知识背景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与前提,但大多高校教师都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其知识掌握与学习过程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考试与考证,知识背景相对单一,鲜有多元知识背景或学习经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惯用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实际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升有限。
(四)实践创新评价片面,阻碍学生能力培养
当前,部分高校虽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提升了对校外实践基地的利用率,但在教学评价方面仍沿用传统的评价模式,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与学生学习模式未得到及时准确的评价,使评价对教学的指导与更正作用发挥不足。其一,评价理念舍本逐末,对技能知识掌握的重视程度远高于综合素养与全面运用。创新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直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但部分高校在具体评价上对某项知识技能的考核关注度远高于创新能力培养[6],无形中会左右教师教学方案拟订与学生学习方式,阻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发挥。其二,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一方面,部分高校在评价方式上仍以学生期末成绩与学生实践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创意、想法与思路并未纳入教师评价的考虑因素,极易挫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校外实践基地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学生在项目实训、平台模拟、创新竞赛中的细节化数据并未被及时收录,缺乏明确清晰的衡量标准,评价工作难以有序推进。其三,评价主体单一。当前,高校教师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主体,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主要集中于课上,使得对学生的评价角度与范围受到限制,且评价结果的全面性有待商榷。此外,教师实践知识结构的欠缺也是影响其评价客观性的原因之一。学生在校外实践平台中的实践表现与创新尝试无法被教师准确捕捉与引导,使得对学生实践创新表现的评价客观性与准确性仍待提升。
三、校外实践基地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运用策略
为及时突破上述阻碍,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高校应从教学资源、课程类型、教师队伍以及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鼓励不同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身创新想法融入实践,推动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整合完善实践教学资源,满足师生学习需求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其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以实践的形式贯彻落实创新理念。校外实践基地作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需要以充足的教学资源来支撑高校师生的教学与实践需要。其一,构建完善的资源更新机制。校外实践平台工作人员应以定期巡查的形式,统计每日不同类型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及时汇报不同教育资源的损耗及需要补足的数量。同时,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及时更新不同类型资源的数量与储备,高校师生可采用预约的形式预定不同类型资源,避免因资源不足导致创新实践活动难以推进的情况。其二,构建明确完善的资源分类机制。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人员应与高校领导、师生加强沟通,及时告知高校师生现有资源分类形式与整理收纳方式,以充分满足高校师生需求。
(二)丰富实践课程建设类型,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既需要通过校外实践基地提供资源,又应提升对高校内部课程建设的关注度,将校内实践课程与校外实践基地有效结合,在实践课程开展过程中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其一,丰富高校实践课程类型。高校应在本校原有实践类课程的基础上,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收集高校师生意见、与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交流等途径丰富实践类型课程,尤其是与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交流的过程中,应及时了解基地的资源实际情况与今后建设方向,提升高校实践类课程与校外实践基地之间的匹配程度[7],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课程基础。其二,实践课程与科研项目相结合。高校应重视科研项目开展与实践课程建设的关系,开发以实践课程为基础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全程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策划与实践,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与认识创新思维实现的全过程,在丰富高校实践课程类型的同时,满足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需求。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作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导者与推动者,其创新意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关键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创新意识培养,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其一,优化教师培训内容,培养教师创新意识。高校应在原有教师培训机制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创新意识培养的培训内容,鼓励教师在课前导入、教学环节设计、课后作业布置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提升教师在常规教学与校外实践基地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与能力,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其二,完善教师招聘机制,吸纳创新型教师。高校应在教师招聘过程中提升对教师知识与学历背景的关注度,优先招聘具有双学位或者多元学历背景的教师,同时对具备专业实践经历以及科研创新经验的教师给予优待,提升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占比,鼓励教师在运用校外实践平台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与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优化实践创新评价机制,科学评价学生表现
要想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高校就应重视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以科学客观的评价来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向。其一,更新评价理念。高校应根据校外实践基地情况与创新能力培养导向,明确创新能力培养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更高要求,由关注学生特定知识技能考查转向知识技能综合运用与创新能力,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贯彻落实创新思维,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其二,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一方面,高校教师需要明确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加权计算的形式计算学生成绩。以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为例,在具体学生成绩评价过程中,学生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仅是学生成绩的一部分,该校将学生在烟草栽培、调制、育种、病虫害、工业加工等实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创新点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加权计算的形式综合计算学生的期末成绩[8],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栽培、工业加工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提升校外实践基地信息化水平。校外实践基地应积极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记录学生在实践基地学习过程中的细节数据,从而为教师过程性评价提供专业支持。其三,丰富评价主体。高校应在原有教师评价主体的基础上,将学生、企业实践指导教师、相关专业学者纳入评价主体,对学生课上课下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了解其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学科竞赛等过程中创意的优缺点,汇总评价学生在不同环节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