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达7787 亿元等7 则
2023-04-22
2022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达7787亿元
11月9日,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发布了《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7787亿元,同比增长3.5%。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近5年复合增长率为8.5%,近10年复合增长率为14.6%。
根据报告统计的最新数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截至2022年末,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数量超过19.3万家,同比增长17.9%,市场主体总量稳步壮大。截至2022年末,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98.1万人,主营业务包括地理信息及相关业务的上市企业有73家。其中,71家地理信息上市企业(不含港交所上市企业)的2022年末总市值约5730.9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运行稳中有进。在2023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62%。在2023地理信息产业最具活力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2%。在2023地理信息产业最具成长性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0%。在205家地信上市挂牌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9.3%。报告统计,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发布的“2023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地理信息业务营收总额557.7亿元,同比增长6.5%;地理信息业务人均营收73.7万元,同比增长8.9%。100家“2023地理信息产业最具活力中小企业”地理信息业务营收总额54.1亿元,同比增长13.2%。截至2022年末,工信部公布的4批共计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共有地理信息企业208家,占比为2.3%。其中,2022年共有116家地理信息企业新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71家地理信息上市企业(不含港交所上市企业)2022年研发投入总额165.7亿元,同比增长11.4%,平均每家为2.3亿元;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总额的11.1%,较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118家有研发投入数据的地理信息新三板挂牌企业2022年研发投入总额12.2亿元,平均每家为1031.4万元,同比增长6.3%;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总额11.3%,较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2023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2022年研发投入总额88.5亿元,平均每家为8851万元,同比增长17.5%;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总额的8.7%,较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末,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已发布的地理信息相关现行团体标准共290项。其中,2022年有55个团体发布了共122项地理信息相关团体标准,是2021年的2倍、2017年的12倍。从近3年中国专利奖获奖情况来看,地理信息相关项目获奖比例逐步提升,地理信息高价值专利拥有量不断增加,企业成为优秀专利贡献主体。
——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人才建设不断加强。报告指出,目前北斗系统在轨卫星共46颗,卫星健康状态良好,运行稳定,均在轨入网提供服务。与此同时,我国遥感卫星已形成由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组成的强大对地观测体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民用遥感卫星发展迅猛,商业遥感卫星在数量上已经成为主体。截至2022年末,我国民用遥感卫星在轨工作卫星数量为294颗。2022年新增在轨工作卫星109颗,占总数的37.1%。商业遥感卫星在轨工作卫星数量189颗,在民用遥感卫星中占64.3%,是公益卫星的1.8倍。2022年新增遥感卫星中,商业遥感卫星占82.6%,是公益卫星的4.7倍;2022年新增商业遥感卫星数量是2021年的3.3倍、2020年的6.4倍。
截至2022年底,天地图已累计注册用户超过84.56万个,授权应用超过76.34万个,日均地图服务接口访问量超过8.22亿次,相比10年前增长10倍;全国开设测绘地理信息类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280多所,具有测绘地理信息类硕士点的院校60多所,具有测绘地理信息类博士点的院校19所。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吕苑鹃
甘肃: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建设全面贯通
近日,甘肃省第一批6个县级自然资源卫星中心影像服务节点全部开通,标志着甘肃“部-省-市-县”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建设全面贯通,解决了卫星遥感服务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甘肃省省级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自2019年12月挂牌成立以来,持续推进卫星应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卫星遥感应用服务能力,为全省自然资源系统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心建立了甘肃卫星遥感应用特色标准体系,制定了《甘肃省祁连山区域自然资源分类指标》等4项标准规范,获得了《甘肃省自然资源遥感大数据三维一体化云服务平台V1.0 》等7 项专利、软件著作权,《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界碑界桩标识系统设置》等特色应用服务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市厅级科技奖励10项。
2023年,甘肃省首次实现了主要生产生活区域0.5米分辨率影像和兰白两区及周边重点区域0.2米DOM(数字正射影像图)和2米格网DEM(数字高程模型)、DSM(数字表面模型)的“统一获取、统一处理”,实现了卫星遥感影像应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保障能力,自然资源卫星遥感影像特色应用成效显著,可为耕地保护、地质找矿、自然资源资产监测、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服务“粮袋子”工程。利用卫星影像开展了特色农业夏粮种植范围监测、耕地种植属性技术试验,对天水、定西市1200个图斑逐一开展外业核查,举证耕地种植属性,制作样本及时提交部国土卫星中心,为提升卫星影像服务耕地“非农化”监测水平提供支撑,为部自然资源样本库建设贡献“甘肃元素”。
服务新一轮战略找矿突破行动。通过遥感解译和异常信息判释,为“三稀”金属找矿、干热岩资源靶区优选、金锑矿整装勘查区找矿等圈定找矿靶区,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供遥感信息和依据。
服务祁连山国家公园。在三维场景中进行5120 个标识系统点位预设,为后续作业提供了精准、可靠的数据,减少近50%的外业工作量,获得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度认可。此外,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及矿业权退出、祁连山国家公园人类活动监测、144宗探采矿多期遥感监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服务河西绿洲自然资源资产监测。实现冰川、湿地、绿洲的持续动态监测,开展了八步沙林场生态效益定量评估、青土湖湖泊面积监测等特色服务、腾格里沙漠飞播造林评估、石羊河河湖遥感监测和违法开垦耕地核查、腾格里沙漠生态污染治理保护,为内陆河自然资源科学管理与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持续开展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遥感监测,精准排查陇南、甘南等地质灾害高发区隐患点,为相关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伏黎明 李刚
贵州:五项举措力推乡村振兴开新局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日前透露,近年来,该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黔考察时“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重要指示,大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等5项举措,助推贵州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今年,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安排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补助经费1700万元、风险斜坡巡查员业务补助3500万元、自动化监测点建设及运行维护经费1400万元,继续推进地灾防治,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组织厅直属事业单位食堂优先采购脱贫地区农产品,推进消费帮扶工作。
二是持续强化自然资源政策供给。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出台《省自然资源厅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若干措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强化用地保障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通知》等文件,优化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政策不留空白。
三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提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推进村庄规划管控全覆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助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目前,全省累计编制村庄规划2981个。同时,建立健全驻村规划师机制,已累计为2708个行政村配备了驻村规划师。
四是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全力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用地,今年以来,全省共获批建设用地15.61万亩,供应建设用地17.98万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5.16万亩,处置闲置土地7.89万亩。同时,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相关实施意见,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
五是发挥优势助力群众增收。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积极贯彻落实政府投资工程以工代赈有关政策要求,发挥自然资源部门优势,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土地整治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尽量吸纳当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增加群众务工收入,截至目前,已累计带动近9万名群众务工,发放用工报酬3.67亿元。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张涛
宁夏:四个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批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复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四市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至此,宁夏需自治区政府批准的四个市级总体规划全部获批。此外,银川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已呈报国务院。
根据批复,石嘴山市将积极融入宁夏沿黄城市群全面一体化发展,构建“一带两屏、主副双城”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着力建设产业转型示范市、宁夏沿黄城市群北部重要城市、辐射内蒙古西部的枢纽城市和物流中心、宁夏新材料及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健康和旅游度假城市。吴忠市将构建“一带两区统领、一河两山保护、一主三副汇聚”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着力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市、能源综合示范市、特色食品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宜居宜业宜游的黄河金岸靓丽生态休闲城市。固原市将构建“一带两区三川”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着力建设宁夏副中心城市、生态文旅特色市、区域公共服务供给中心、宁夏南部地区高品质宜居中心城市。中卫市将构建“一带一廊两屏障,一极两心多节点”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着力建设大数据产业中心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
据悉,为保障规划成果的规范性、科学性,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在推进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着重加强技术指导,制定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以及成果审查技术细则等文件,细化了审查技术要点。同时,加强规划实施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蓝图”落地见效。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任金玲
天津:依托绿色生态优势打好“文旅牌
今年以来,为全面推动绿色生态屏障价值转化,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专题调研,制定维护运营工作方案,依托生态资源优势,重点推进生态价值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游”立竿见影。重点推进绿色生态屏障运营试点,经营性收入突破1100万元。其中,宁河永定新河打造形成集湿地研学、观光夜游于一体的湿地生态研学中心,今年累计接待游客5300余人次;滨海官港森林公园打造形成森林有氧运动、青少年科普教育等集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森林小镇,国庆假期期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西青区利用绿色生态廊道和万亩稻田成功举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国庆假期期间接待游客85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乡村游”潜力巨大。依托绿色生态优势,坚持“一区一主题、一村一风格”,推动村庄向“生态、宜居、美丽”转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津南区孙庄子村打造7套特色民宿样板,做到“一宅一特色”,实现经营性收入300万元;小站迎新村举办2023年“民俗嘉年华”系列活动,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经营性收入约2000万元。
“工业游”未来可期。各区争创国家级与市级工业旅游景区,全市已申报形成12家国家级工业旅游景区,其中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5家。今年以来,东丽区利用新天钢国家级3A景区打造工业旅游与研学项目,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津南区观照轩秉承“器之为美,器之为用”理念,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和文艺美术展览,经营性收入约300万元。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段春祥 娄书荣
河北:六项措施支持受灾地区恢复重建
日前,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出台六项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强调做好资源要素保障,推动全省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一是允许灾后重建项目先行使用土地。对于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确定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居民住房、产业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024年8月底前急需使用土地的,经受灾县(市)政府认定,设区市政府审核,将恢复重建项目清单函告省自然资源厅,可以先行使用土地,不按未批先建、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认定,严禁其他类型项目以及近期非紧急项目搭车用地。
二是统筹安排灾后重建用地空间。河北厅指导各地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原则,统筹考虑原地重建、易地重建等空间需求,合理安排各类空间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落实“三区三线”国土空间管控要求,采取列入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和专栏、在规划图上示意性标注等方式,将灾后重建基础设施、村庄建设等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一张图”,作为项目用地组卷报批依据。
三是足额保障灾后重建项目用地计划指标。河北厅组织各地全面梳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确定的项目情况,符合条件的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或省政府重大项目清单,申请使用国家保障计划指标;不符合条件未能纳入重大项目清单的,由各地优先安排计划指标,地方计划指标不足的,及时上报项目清单,省级统筹预支安排,年底统一申请使用国家计划予以核销。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需计划指标实行单列,单独组卷报批,实报实销。
四是简化灾后重建项目规划审批程序。对于受灾损毁的交通、电力、通信、水利、供水等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设计方案和用地范围未发生变化或者设计方案适当调整但用地范围、建筑规模和建设标准未发生变化的,不再重新办理规划审批手续;确需调整设计方案,用地范围、建筑规模和建设标准发生变化的,应当在2024年年底前补办相关规划审批手续。
五是支持开展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易地重建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具备复垦条件的,鼓励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保障用地。优先支持受灾的脱贫县和重点革命老区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所获收益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六是降低受灾企业用地成本。鼓励原址重建的受灾工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容积率的,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经评估受地质灾害影响较重,确需易地重建的工业项目,市县政府依法收回原土地使用权后,可以采取协议出让方式提供新的项目用地。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姜慧婕 王爽 何少华
山东:进一步推动海洋领域标准化建设
近日,山东省发布了《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奖励办法(修订)》和开展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技术标准类)推荐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海洋科技创新奖,推进海洋领域标准化建设。
为鼓励山东省海洋领域的科技创新,调动海洋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山东省海洋发展研究会、山东省海洋工程咨询协会联合设立了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
本次修订,山东省海洋创新奖奖励委员会在现有《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奖励办法》上增设了技术标准类奖项,旨在奖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依托创新引领规范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标准。参评标准为现行有效且实施1年及以上的海洋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包括省级、市级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由山东省内单位牵头制定或在山东省内实施。
目前,2023年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技术标准类)推荐工作已经开展。根据通知,参评标准须满足具有显著创新性、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等推荐条件。具体包括:标准中所含的技术、管理、服务创新性显著,有先进研究成果或者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在推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等方面形成示范;标准的推广应用,带动行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竞争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据悉,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主要授予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保护与开发、海洋管理、海洋标准化建设与海洋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每年评审一次。该奖项设置基础研究类、技术开发类、管理与公共服务类、技术标准类、青年科技奖等5个类别,以及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3个等级。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