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时代价值与策略

2023-04-22姜芦洋

理论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辽宁红色党员

姜芦洋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1〕2022 年8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时强调,“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2〕高校作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红色文化价值意蕴,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好大学生党员教育,以红色文化资源立德树人,在赋予大学生党员教育更多创新力的同时,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青年学生肩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

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继承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2021 年12 月15 日,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加强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和保护利用,深入阐释辽宁‘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3〕

1.抗日战争起始地

1931 年9 月18 日,日军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从1931年9 月18 日当夜开始,身处日本侵华第一线的辽宁人民即投身到抗日救亡斗争中,北大营东北军爱国官兵打响了抗战第一枪,9 月19 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了第一篇抗战宣言《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奋斗历程,揭示了这场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并且还对抗战起点进行了明确定位:“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4〕此外,兴起于辽宁的义勇军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最早的民间抗日武装,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在杨靖宇、赵尚志等将军的领导下,活跃在东北各地,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击,同时他们也以巨大的牺牲表明了这场正义之战的人民性。14 年抗战从辽宁走向全国,并最终与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融为一体,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2.解放战争转折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用三年多时间解放东北。其中,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在解放战争中具有特殊地位。一方面,辽沈战役的胜利改变了战局。1948 年9 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打响,在第一阶段锦州之战中,东北野战军直取东北咽喉要地锦州,切断了华北国民党军增援东北的陆上交通,为集中力量全歼东北守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随后,东北野战军又取得了辽西围歼战的胜利,最终,辽沈战役历时52 天,1948年11 月2 日,沈阳宣告解放,同日解放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的胜利,也使东北成为稳固的战略后方,为此后进行的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全国的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辽沈战役的胜利增强了革命力量。辽沈战役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4 个兵团11 个军36 个整师,连同其他部队共计47.2 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生存的主要军事力量被摧毁近三分之一,从此,解放军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取得了优势。基于以上两个方面,辽沈战役取得全胜后,中国人民革命的军事形势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而辽沈战役的主战场辽宁成为了解放战争的转折地。

3.新中国国歌素材地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 年,是反映抗日救亡运动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其取材就来自抗日义勇军的战斗生活。辽宁各地抗日义勇军兴起最早,也最典型,那些兴起于辽宁各地的抗日义勇军创作的“誓词”和“军歌”,因其话语符号的现场感以及与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高度契合性,为《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创作提供了第一手素材。例如:《誓词歌》出自1937 年9 月27 日高鹏振在镇北军(东北国民救国军)成立暨誓师大会上公布的抗日誓词,其中就有“起来!起来吧,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1931 年10 月19日,辽宁清原人孙铭武、孙铭宸兄弟与辽宁新宾人张显铭等人,在清原县大苏河城隍庙宣誓成立血盟救国军,起义前他们创作了《血盟救国军军歌》,其中的歌词内容有“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唤醒起全国民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等。这些都与《义勇军进行曲》歌词高度相似,且其时间在先,具有明显的信息链承继特征。聂耳曾对《风云儿女》的导演许幸之谈起这首曲谱的创作:眼前仿佛展现出东北义勇军为中华民族生存浴血奋战的画面,创作的冲动像泉水一般地喷涌而出,简直连写都来不及,两夜工夫就把曲子谱好了。显然,田汉、聂耳正是吸收这些重要元素,创作了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东北抗日义勇军则是《义勇军进行曲》即国歌的创作原型。

4.抗美援朝出征地

1950 年10 月19 日17 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于辽宁安东(今丹东)通过鸭绿江大桥,率先奔赴朝鲜战场,随后,大批志愿军在这里集结过江。据统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赴朝参战的志愿军步兵部队有27 个军零1 个师,其中20个军零1 个师从安东地区过江。此外,入朝作战的志愿军炮兵、工兵、装甲兵、铁道兵、公安部队等多兵种部队,大部分也从安东入朝。1950 年12 月21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四师第十团第二十八大队进驻安东浪头机场,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空战的序幕。作为志愿军后方基地的最前沿,作战物资源源不断从安东运往朝鲜前线,辽宁除了和全国各地一样组织报名参军、爱国生产、增产节约外,还承担了运送物资、抢救伤员、衣被加工等重要战勤任务,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彭德怀曾颇为感慨地对警卫人员、时任辽东军区保卫干事沈玉祥说:“安东这座城市虽然人口不多,但对抗美援朝的贡献可不小啊!多少中华儿女从这里出国,多少作战物资由这里输送过江,多少支前民工从这里奔赴战场!美帝国主义的飞机曾多次轰炸这座小城,然而,安东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安东是座英雄城市!”1953 年8 月13 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汪钦、李俊写的通讯《鸭绿江边的英雄城市——安东》。〔5〕

5.共和国工业奠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用三年时间恢复工农业生产的精神,辽宁迅速开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49 年,辽宁共接管工业企业448 个,其中包括鞍钢、本钢、抚钢、大钢四大钢厂,抚顺、本溪、阜新、北票四大煤矿,五大石油厂、四大化工厂、四大机床厂、四大重型机器制造厂、两大机车车辆厂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国家先后投资14.5 亿元,重组工厂、铁路、矿山574 个,确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有效掌控了辽宁经济命脉,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辽宁逐渐发展为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工业基地。“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有24项落户辽宁。辽宁还拥有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千多个“第一”:新中国第一炉铁水(1949 年 鞍山)、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1950 年 沈阳)、新中国第一座近代化大型矿井(1954 年 本溪)、新中国第一架新型喷气式战斗机——歼5 试制成功(1956 年 沈阳)、新中国第一枚地空导弹(1964 年 沈阳)、新中国首台雷达图像信号记录仪研制成功(1978 年 大连)、新中国第一台水下六足机器人(1991 年 沈阳)、新中国第一条领先世界水平的磁悬浮列车轨道梁加工生产线(2001 年 沈阳)、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2012 年大连)等。

6.雷锋精神发祥地

1940 年12 月18 日,雷锋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58 年11 月,不到20岁的雷锋从家乡湖南来到辽宁鞍钢当工人,又从工厂走向军营,他在辽宁参军,在辽宁入党,最后牺牲在这片土地上。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不久,刚刚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全国人民以高昂的热情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雷锋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生成的,辽宁作为新中国的工业化重地,雷锋无论是在工厂还是到部队,总是不知疲倦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雷锋在当工人的一年零两个月时间里,3 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 次被评为红旗手,18 次被评为标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时强调:“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6〕

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时代价值

辽宁“六地”记录了百年党史中发生在辽宁大地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其红色历史、红色精神、红色故事等红色文化资源的集中凝练,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重要的时代价值。把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的实践抓手,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能够进一步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辽宁“六地”红色精神是引领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内核要义

2021 年9 月29 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 个伟大精神,在这之中,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其红色根基都在辽宁。同时,在悠久的工业历史进程中,辽宁诞生了一大批劳模,也是劳模精神的重要发源地。

这些伟大精神历久弥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一是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抗战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东北抗联精神中“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中“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雷锋精神中“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都是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写照。二是崇高的理想信念。抗日战争中的杨靖宇将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之下,坚持孤身战斗五天五夜,胃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令日本侵略者惊叹“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气温零下20 多摄氏度、冻伤较多、兵力不足的条件下,全歼美军一个整团,在这场“血战”中,无数志愿军战士直至牺牲仍保持着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三是敢于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浴血奋战中,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7〕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必然还要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必须准备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富有新的时代内涵的伟大斗争,更需要继承和弘扬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四是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劳动模范是每个时代劳动精神的典型化身,让大学生党员有机会近距离聆听劳模故事,能够引导他们更深刻地体悟劳模精神,在磨炼意志和增长才干中培育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品质。五是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这是雷锋精神最深刻的内涵和最鲜明的特质。用好雷锋精神中的育人资源,就是要将其有效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用雷锋精神涵养拥有强烈爱国情怀、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的时代新人,鼓舞一代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踔厉奋发、赓续奋斗。

2.辽宁“六地”红色故事是丰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生动素材

一个个红色故事犹如一座丰碑、一座灯塔,承载着共产党员百折不挠、不忘初心、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奋勇向前的精神。回望历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时期,都留下了很多辽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红色故事。

在抗日战争中,以铁血军人杨靖宇、义勇军将领高鹏振为代表的抗日英烈,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和光辉事迹。在解放战争中,塔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为残酷的阵地防御战之一,历时六天六夜,解放军直接伤亡达到3000 余人,歼灭敌军6000 人以上,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局部战场的胜负,被称为“英雄阻击战”,在塔山阵地工事的构筑过程中,塔山村周围的民工和群众不仅献出自家门板木柜,更是手搬肩扛与战士并肩抢修工事,甚至献出生命。塔山,已然成为敌人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山”,是革命英烈用生命和意志铸就的一座“精神高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中,通过分析其主要素材来源,就能够看到辽宁各地抗日义勇军创作的“誓词”“军歌”,就是一个个为中华民族生存浴血奋战的红色故事的生动体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很多辽宁人民踊跃支援前线的感人故事。在这之中,安东电力人抢修“新六线”、抢建“义东线”,克服了冬季施工、敌机骚扰、人力物力短缺、地理环境复杂等诸多困难,7 天时间架线18.15 公里,炸不断的电力生命线有力保证了安东地区军需与地方的长期安全用电,“不怕牺牲、攻坚克难、忠于职守、甘于奉献”也成为“中国电业工人奉献精神的源流”。在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中,辽宁在管理、技术等领域涌现大批模范人物,例如“钢铁战线的老英雄”孟泰、“全国劳动模范小组带头人”马恒昌、“新中国第一枚国徽铸造者”焦百顺、闻名全国的焊接大王阎德义、“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魂系海天的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等,这些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都将为教育大学生党员发挥重要作用。“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留下的感人事迹和真挚话语被广泛传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3.辽宁“六地”红色遗迹是拓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载体

红色遗迹、场馆作为承载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的载体,已经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其所陈列展示的内容,凝聚了革命精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史,其根本任务是教化育人,积极发挥红色遗迹、场馆的宣传、教育功能,将对红色文化社会教育发挥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辽宁省内就有大量与“六地”相关的红色遗迹和场馆。例如:与抗日战争起始地相关的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三块石抗联遗址、抗联第一路军西征会议遗址等,与解放战争转折地相关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塔山革命烈士陵园、黑山烈士陵园、东北解放纪念碑等,与抗美援朝出征地相关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与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相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阳铁路陈列馆、沈飞航空博览园、鞍山钢铁集团、旅顺船坞局旧址、大连造船厂等,与雷锋精神发祥地相关的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辽阳雷锋纪念馆、铁岭雷锋纪念馆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塑造的“活教材”,充分挖掘、运用好这些红色遗迹和场馆,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需求和知识结构,依托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及故事做好课程设计,将为大学生党员教育不断拓展更多、更广的实践载体。

三、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策略

推进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通过鲜活的图片、有温度的实物、感人的故事,使青年学生从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战斗史实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将有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他们更加坚定信念、勇担使命、砥砺前行,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1.做好顶层布局,优化党员教育培训课程设计

党课是开展大学生党性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挖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中的党性教育内容,将其中蕴含的政治教育、品德示范和价值塑造功能内化为课程内容,转化为优质的大学生党课教育教学资源。一是在课程内容建构上,根据红色文化资源类型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课程,例如:以红色故事为主题创新党史学习教育课程设计,有机融入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让本土红色故事“活”起来,使人物形象生动起来。同时,要加强红色文化特色教材的开发,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读本的内容体系。二是在课程形式创新上,要改变以往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的形式,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例如:通过讨论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及布置启发式作业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查阅与辽宁“六地”相关的红色人物、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等红色文化资料,指导学生录制红色文化宣传讲解视频等,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增进对党的认同和理解。

2.依托社会资源,拓展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宣教形式

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红色遗址遗迹等红色文化资源的直观性、生动性及史实再现特质,为开展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高校应积极与辽宁“六地”相关的红色博物馆、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建立合作机制,作为开展大学生党员加强党性锻炼的实践平台。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感受型实践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党员做红色档案管理员、革命史记录员,走访老一辈革命战士和英雄模范,开展“重走抗联路”等实践活动……这种身临其境、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能够使大学生党员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被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所感染,进而加深对党的认识,升华组织情感,提升党性修养。另一方面,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通过文化讲座、文化竞赛、文艺演出、研学游等形式开展与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主题相关的实践学习。例如:指导学生开展“六地”红色文化课题调研,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技能,深入企业、工厂、乡村等基层一线参与服务辽宁振兴等,让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发展中加强党性锻炼。

3.创新传播方式,加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建设

党员教育与新媒体的高度融合,将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借助新媒体方式、设备,有助于将这些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以新颖高效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建设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利用人工智能、3D影像、VR 等技术对红色文献、图片、文物、影音进行收集与整合,形成鲜活的影像、文字等模式,从而消除疏离感,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此外,充分利用云技术链接、汇聚、叠加更多党建理论专家智慧,聚焦辽宁“六地”红色资源制作一批优质的微党课资源,依托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推送给青年学生,实现红色文化传播在泛娱乐化的社会环境中的主流价值引领,以新媒体平台补足青年的“精神之钙”,引导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

猜你喜欢

辽宁红色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辽宁之光
红色是什么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红色在哪里?
辽宁舰
追忆红色浪漫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