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德育质量提升的“点-线-面-体”系统成型实践路径

2023-04-22刘长海

中小学德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班会育人

摘 要着眼于解决学校德育理念出新与实践守旧并存、德育创新实效有限的现实問题,运用系统思维,遵循“研发-检验-完善-推广”逻辑,以学校德育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学校德育理念创新与教师德育素养提升为两翼,建构以主题班会为点、德育主题周为线、班级文化为面、学校德育体系为体的“点-线-面-体”系统成型实践路径,形成研究者、领导者和教师通力合作的德育共同体,搭建顶层规划与细节完善相辅相成的德育质量提升系统,为学校德育质量提升提供清晰思路与具体方法。

关 键 词 学校德育质量提升;主题班会;德育主题周;班级文化;学校德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4-0021-05

2012年以来,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培养自律为宗旨的中小学生管理体系建构研究”及其他课题,本团队持续运用系统思维,遵循“研发-检验-完善-推广”逻辑,以学校德育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学校德育理念创新与教师德育素养提升为两翼,建构以主题班会为点、以德育主题周为线、以班级文化为面、以学校德育体系为体的“点-线-面-体”系统成型实践路径,形成研究者、领导者和教师通力合作的德育共同体,搭建顶层规划与细节完善相辅相成的德育质量提升系统,取得良好效果。

一、问题溯源:学校德育质量提升之“难”在于系统思维缺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以“扣好第一粒扣子”突出强调扎实开展学校德育、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建构、帮助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的重要性。放眼全国,没有哪所学校不重视德育,没有哪位校长不想方设法提升学校德育质量。然而,本团队在研究中发现,若干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理念出新与实践守旧并存、德育创新实效有限的问题。

首先,学校德育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脱节,体现主体性和创新性的德育理念不能落实到日常德育工作之中,德育创新举措乏力。很多校长习惯于从顶层设计出发思考德育创新,精心选用饱含正能量的几个字来概括本校德育特质,抢先创立德育品牌吸引了他们的极大热情,“概念满天飞”[1]成为德育创新领域不争的事实。然而,从新概念提炼到围绕新概念进行德育目标和方法的特色表达,要求学校投入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至于日复一日的德育实践做得怎样,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们却没有足够精力去关注。

其二,学校领导者与教师缺少德育共识,教师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德育创新动力不足。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全体教师理应是德育创新的主力,然而,很多学校忽视德育共同体建设,对教师重分工、轻培养、缺对话。德育工作群主要定位于事务传达,班主任例会主要由德育领导者用来布置近期任务;班主任形成了静默参与的工作习惯,默默地听取领导讲话,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但并没有对学校德育愿景形成坚定共识,缺少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先进德育理念的清晰思路;一些教师尽管参加了德育培训,但很多专家讲授的课程可操作性不强,让教师感觉“听不懂”“没法用”。

其三,学校德育工作缺乏统整,头绪众多,内耗严重,德育创新实效有限。在注重德育特色打造的学校,原本内容丰富的德育变得拥挤不堪。由于学校割裂地看待常规工作和特色工作,教师一方面必须将主要精力用于纪律维护、习惯培养、价值观引导,另一方面又要规划并实施各具特色的德育活动,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展示场面背后,可能是学生加班加点的反复排练、师生家长不胜其扰的厌恶和“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实效性低迷。

本团队认为,学校德育创新缺乏系统思维是症结所在。一是缺主线,为创新而创新,没有将德育创新聚焦于德育质量提升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质量提升。二是缺统筹,顶层规划与细节完善相脱节,学校德育理念创新与教师德育素养提升没有齐头并进。三是缺共同体建设,缺少对普通教师的思想动员和赋权增能式培养。

二、路径探索: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改进的良性互哺中突破难点

(一)实践探索:从细节完善到系统成型

着眼于解决学校德育理念出新与实践守旧并存、德育创新实效有限的现实问题,本团队持续开展探索,逐步形成了将细节完善与顶层规划有机结合、让理论创新与实践改进良性互哺的操作性路径。

1.细节探索阶段: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

2012年起,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课题“中小学纪律规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课题“小学体验式德育主题班会的系列化研究”支持下,本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问卷调查和田野观察,概括提炼中小学德育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开展主题班会的操作性建议,建构德育主题周实施平台以提升德育主题教育的实效性。

在这一阶段,本团队主要聚焦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两个细节问题:(1)班会是学校面向学生开展习惯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的重要载体,可是,很多学校的班会形式化或表演化,育人效能有待提升;(2)学校每年开展若干项德育主题教育,但“一阵风”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很难入心、入行。围绕主题班会创新,本团队提炼了面向小学的体验式班队会和面向中学的戏剧化班会。围绕主题教育优化,本团队倡导用德育主题周取代一次性的主题教育活动,构建了主题周的实施平台。

本团队将理论创新成果带入实验学校,在验证效果的基础上初步开发了以班会课例和主题周方案课例为载体,以优秀课例赏析、学员创编课例、团队研讨并完善课例为形式的参与式教师培训,向教师与学校推广上述成果。

2.系统成型阶段:2015年11月至2021年12月

2015年起,在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以培养自律为宗旨的中小学生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武汉市教育局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项目、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委托项目“责信德育特色提升研究”、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委托项目“生活体验德育特色提升研究”等共同支持下,本团队自觉运用系统思维分析学校和班级层面的德育转型问题,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改进两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这一阶段,本团队主要聚焦细节完善与顶层规划之间的关系问题:(1)如何培养植基于班级日常生活之中的优秀班级文化,发挥班级文化育人功能?(2)如何建构科学合理的学校德育体系,营造学校德育共同体?(3)如何理解主题班会、主题周、班级文化、学校德育体系之间的关系?围绕问题一,本团队从组织与个体相结合的角度提炼了班级文化的风铃模型。围绕问题二,本团队指导多所学校开发合乎校情的“一校一案”学校德育体系。围绕问题三,本团队认为,四者层层包含,主题班会是主题周的组成部分,主题周是建设班级文化的有力抓手,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的必要通道。据此,将系列研究成果统整为以主题班会为点、以德育主题周为线、以班级文化为面、以学校德育体系为体的“点-线-面-体”系统成型实践路径。

基于U-S合作,本团队将上述研究成果带入武汉市江岸区七十余所中小学及其他学校。以江岸区为例,在本团队指导下,教育局于2016年启动责信德育探索,组建了由140名优秀教师组成的实验教师团队,认定134个班级为首批责信德育实验班,一方面提出责信德育的顶层设计思路,另一方面进行点、线、面层面的探索。在实验教师培养过程中,本团队运用参与式培训理念,以优秀班会、主题周、班级文化为案例,指导教师在理论学习基础上进行案例创编、研讨、完善,教师普遍反映“好理解”“易上手”“提升快”。

(二)方法创新:以理性思考推进教育实践

一是理论创新先行做好思想引领。梳理国内外德育研究领域相关成果,开展田野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问卷调查等调查研究,针对一线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主题班会、主题周、班级文化、学校德育体系开展理论建构,若干成果公开发表并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好评,为德育变革提供行动向导。

二是参与式培训促进教师素养提升。围绕主题班会、主题周、班级文化、学校德育体系,以案例赏析、创编、研讨、完善为基本环节开展参与式德育培训,提升教师在德育质量提升行动中的投入度、胜任力、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依托U-S协作促成螺旋上升式前进。建立研究者与中小学校的协作关系,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开展德育创新实践并总结经验、建构理论。在协作行动研究中,研究者直面德育实践、德育培训中浮现出来的各种问题,与实践者一道攻关,逐步提炼并完善学校德育质量提升的“点-线-面-体”系统成型实践路径和以案例赏析、创编、研讨、完善为基本环节的参与式德育培训课程。

三、难题破解:“点-线-面-体”系统建构学校德育体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经十年探索,本团队对学校德育创新、学校德育质量提升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核心成果——学校德育质量提升的“点-线-面-体”系统成型实践路径越来越完善。

(一)注重顶层设计,在学校德育创新中落实系统思维

一是有主线。紧扣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主题,以德育质量提升统率学校德育创新活动,避免学校领导者盲目求新求异,防止学校德育创新成为华而不实的“贴标签”“喊口号”。

二是有统筹。兼顾顶层规划与細节完善,将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落实到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之中,依托体验式、戏剧化主题班会和德育主题周细致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和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协调学校德育理念创新与教师德育素养提升,面向教师开展活泼有效的参与式德育培训,帮助教师胜任德育创新,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三是有共同体建设。在实验学校成立由学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研究者、家长委员组成的德育质量提升领导小组,引导相关各方形成德育共识;围绕案例赏析、创编、研讨、完善开展德育培训,在分工、赋能基础上聚力,调动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全体教师对学校德育质量提升的主动参与。

(二)创新育德方法,围绕学校德育体系创建操作性策略

1.主题班会创新

本团队在小学倡导开发体验式主题班会。体验式主题班会重视情感体验在知行合一过程中的纽带作用,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班会活动的首要目标,通过体验引发思考和行动,达成德育目标。体验式主题班会的育人机制主要包括:问题情境激发思考与体验、角色扮演促进思考与体验、典型故事深化思考与体验、格言警句升华思考与体验、实践行动落实思考与体验。[2]

本团队将戏剧教学法引入中学主题班会,在国内首次提出戏剧化班会的概念。从主题集中、情节新异、场景适宜、演员表演到位等角度归纳了优秀教育戏剧的判断标准,探索了在哪些环节使用教育戏剧、班会中演员和观众的分工、准备与生成的关系、班主任的角色等现实问题,[3]提炼了“戏剧导入,引人入境;问题探讨,澄清观点;精巧点拨,深化理解;剧情翻转,异彩纷呈;举一反三,巩固应用”五步流程。[4]

2.德育主题周实施平台建构

本团队主张全面实施德育主题周,建议学校、班级每周确定一个德育主题,通过多种平台和活动让学生接触、体验这一主题,在学习、生活、思想观念上受其影响从而实现品德发展。

本团队设计了简便易行的德育主题周实施平台,包括:(1)教室门口放置主题标示牌;(2)大黑板上开辟主题教育栏,每日分享名言或诗句;(3)教室后面增设主题教育专用展板,张贴本主题相关故事;(4)学生轮流写作班级主题日记;(5)教师写作致家长的主题活动告知信和小结信,促进家校合作;(6)组织开展与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7)利用班会时间开主题班会;(8)填写主题周活动计划表和小结表;(9)组织德育主题周的“集体备课”,每位教师主创一个主题周的活动方案。[5]

在主题周活动平台中,主题班会扮演着承前启后、升华主题的重要角色。因为有了本周活动的铺垫,学生们对于本周主题有真切的思考和体验,能够在班会时间与教师、同学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3.基于风铃模型的班级文化建设

基于对班级组织要素与个体要素及其互动关系的分析,本团队借用风铃模型说明班级文化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风铃底座指班级组织层面诸因素构成的同心圆,由内而外分别是班级愿景、班级制度、班级活动、班级物理空间;风铃铃铛指班级的每个成员。班级文化建设致力于编织和谐状态的风铃,即各组织要素相互支撑,有机编织成一个积极的育人磁场,将绝大多数成员有力地团结在一起;每位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与班级的定位相一致,大家总体上向着一个目标前进,学生能够体验到班级生活的美好,其成才潜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本团队倡导从明确方向、筑牢底座、呵护铃铛三个方面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一是明确方向,根据班级实情确立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倡导体现“进取、参与、包容”精神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二是筑牢底座,综合运用思想动员、制度约束、活动鼓舞、環境布置等方法,促使积极的育人愿景和团队发展愿景在班级组织中落地生根。三是关心每一个学生,有机开展集体引导和个别辅导,使班级文化建设既面向全体,又有所侧重。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协调人,全体教师要关注班级文化建设;教师要争取家长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支持,吸引当地企事业单位、社区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等参与,壮大学校育人共同体;学生既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6]。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以德育主题周为单位分专题落实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形成了点、线、面相辅相成的格局。

4.学校德育体系构建

在指导学校提炼学校德育体系的过程中,本团队逐步提炼形成如下思路:学校要以学校德育诊断为依托做好学校德育创新规划,通过日积月累的坚定行动落实学校德育创新规划,打造由学校管理者、师生及相关各方紧密协同形成的育人共同体,让学校德育特色由内而外地生长并彰显出来。

学校德育诊断要注重收集和分析学校德育发展现状、资源、期望三方面的信息。学校德育创新规划一方面要努力提出贴合本校实际的德育理念,将体现学校个性的德育理念作为指引具体德育实践的旗帜;另一方面要提出创造性推进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具体方案,将德育创新的重心放到实践优化上。学校德育特色打造需要着重克服重理念提炼轻实践落实、重符号包装轻实质改进的坏毛病,转而抱定宗旨,坚定信念,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有效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是学校德育创新的动力之源,校长要在学校德育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扮演好设计者、引领者和示范者角色;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成员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创新的主人翁和参与者。

班级是基本的学校育人单位,本团队将班级理解为学校德育阵地,从而理顺点、线、面、体逐级包含关系,联点成线、聚线成面、汇面成体,依托细节完善落实顶层德育规划。

未来,本团队拟在以下两方面深化研究。一是从一“点”扩展到多“点”。本团队提出的“点-线-面-体”系统成型实践路径着重突出了主题班会作为“点”的功能,对其他各类活动的德育功能及其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未来需要从一“点”扩展至多“点”,灵活组合、科学开展各种德育活动。二是将行动与评价有机结合。本团队对德育创新行动的实施效果评价不够重视,没有收集清晰有力的过程性数据,在汇报学校德育质量提升效果时只能使用“获得广泛好评”“违规行为减少了很多”等笼统说法,难以有力证明相应行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未来要处理好行动与评价的关系,做好数据收集和经验提炼。除了重视调查问卷提供的量化数据外,还要注重收集个案学生转化、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质性数据,通过撰写教育案例等方式进行教育叙事,让行动与研究相互滋养。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6):20-21.

[2]刘长海,田卫,王和美.体验式主题班队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湖北教育(新班主任),2015(1):74-76.

[3]刘长海.戏剧化班会:在主题班会中应用戏剧教学法的一种尝试[J].班主任,2017(6):5-9.

[4]刘长海.戏剧化班会:主题班会创新的一种可能形式[J].新班主任,2021(4):1.

[5]刘长海.主题班会如何走出表演化误区[J].班主任,2013(9):5-9.

[6]刘长海.班级文化的内涵、结构与建设路径探讨[J].班主任,2019(12):5-9.

责任编辑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班会育人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