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有味
2023-04-22张雷
张雷
一
思想不休,閱读不止。
睁开眼睛,阅读尘间喧嚣。闭上眼,阅读内心波澜。夜深人静,阅读灯下斑斓的文章,昏黄的光晕,直可抵达酣然梦境,把那些闪烁着的文字砌筑成流光溢彩的殿堂。梦,是心灵的阅读,来自书本阅读的启发与超越。
夜读,是思想的接力。青灯,是乡愁的赓续。
深夜难眠的少年,曾感叹邻人的豪奢。彻夜不灭的灯火,朗照一场场喧腾的宴席,觥筹交错间虚掷了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通宵的清谈,煎熬的是阑珊的灯火。少年辗转反侧,苦苦思索先哲经世典籍神秘奥义。墙缝里无意泄漏的光束,汇聚成明亮的邀约,那一刹灵光返现,似有灵魂感召。凿穿冥顽的砖石,援引探觅真理的光源,遨游浩繁卷帙,该需要有怎样的毅力,去叩问天地之间精幽宏阔的命题,去探寻命运的光源?当灯光洞彻的一瞬,恍然的轨迹指认了黑暗里潜伏的真相。光线与书里那些文字碰撞,铿锵的声响,穿透了千年雾霭迷障。虚灵澄寂的执着心性,催开了生命中惊艳的璀璨。
清贫阅读,从来就有一种相依为命的眷恋,有一种以苦为乐的辛酸。掬一抔灯光,仔细辨认过往典故中苦涩的达观超然,困顿中的诗情画意,溢出的流光拂拭过泛黄的书页,隐隐发散淡雅的馨香。阅读不分高低贵贱,求索之路机会均等。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这是属于古人感天动地的追梦,草根逆袭自当心存高远,励志光芒旷古烁今。
二
小小油灯,擎举一茎辉光。无论置于何处,依稀的灯火,都定位了屋宇的中心。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在翻阅纸张的指间滑落;记不清有多少支灯草,在默然的凝视中化为灰烬。
淡淡的灯火里有一种感召,集聚着寸草春晖的温暖与相濡以沫的亲情,摇曳着家的悲戚与欢欣。朦胧中,角落里的器物、柴门后的农具都仿佛厘清了前世今生。窗外的夜色更显幽远、浑沌。书页上的文字却越发清晰起来,潮水一样的灯光磨洗过行美旨远的方正字体,锻造炉火纯青的形制,那一个个笔锋铁画银钩,端庄稳重,有如锃亮的犁铧,耕耘在阡陌纵横的田亩,镌刻成孩提记忆里永不磨灭的苍劲风骨。灯影里飞虫舞动光焰,那是农田里偶然磕碰犁铧的残砖碎瓦。字里行间充盈着温暖,蓄积成骨子里炽烈的家国情怀。
灯下夜读,是大地不误农时的耕作。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清亮的灯油,标注着岁月的刻度,试探着尘世的深浅,计算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没有什么比黑夜中的光亮更能给跋涉者带来鼓舞和动力。清嘉庆年间,府台张瑛(张之洞父亲)每至交更巡夜,总会为挑灯夜读的学子添赠灯油,勉励其潜心笃志、专注攻书,十三载初心不改,让“加油”之声长存天地,流传让世人动容的千古佳话。也许一盏桐油微不足道,可是对于那些夜夜把灯读书的受惠者而言,就是照亮了生命的前程。
三
“瓦豆谓之登。”史册上记载的陶制油灯,轻拢怀旧的意蕴,衔接起一段被遗忘的时光,因承千年不散的光晕。油灯,这久远的照明器具,照亮了古人的漫漫黑夜,陪伴了清浅时光,记录着流年的况味、萧然的寂寥、凄苦的离愁。灯影里的古人阅读过山水溪石的林壑松风,打量过巴山夜雨渐涨的愁绪,丈量过青锋长剑蓬勃的寒光。“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一场等待千年的棋局,角弈了怅然绾结的灯花。“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挑亮的灯火,无意中窥测了闺阁里不可言传的心思。
夜读,就是与黑暗抗争,与命运抗争。青灯一盏,是与夜对决的檄文,挑亮的是不妥协不屈服的鲜明光炬,昭彰着经世致用的自信。山水清音,人间自在。“远不言远,意中含其远。”古人是含蓄内敛的,含蓄的情意揉进山水,揉进春秋,也揉进长夜相伴的灯火,把欲说还休的情丝隐匿于佶屈聱牙的文字,装帧成一部书,隐晦的言语在极为克制的表达中留白,预设了难以解读的时光之谜。微醺的灯火里,似乎暗藏破解的密码。
油灯记载着古朴的文明史。一千年以后,当我们点燃一盏油灯,与灯对坐,就是与古人对话。挑灯夜读,就是解构古朴意境。灯下读诗,就是读一种心境。阅读一册唐诗里那些远去的诗行,反复领略游离于时空的语境,从生命的体验去揣摩激越或是悲怆,婉约或是雄浑。不经意间,灯火复原了场景。如同在一个秋天的早晨,孤身一人立于茫茫大雾中眺望,雾气渐渐淡去,慢慢看清了远方,书里所描绘的鲜活的形象和场景漂浮在眼前。似曾相识的油灯,烛照了古人的心事。那个时代的浪漫与潇洒、自信与豪放,诗人命运的沉浮、人生的际遇,在岁月的风雨里清晰地勾勒出诗歌国度壮阔的江山。
四
追寻光明记忆,溯源古老文明——该是从何时起,清幽的灯火走进了古人颠沛流离的生活?
“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摇曳在《楚辞》里的灯火,高低错落,散发着芬芳的气息,寄寓了美好的向往和期许。灯火阑珊,心有所盼。灯台之上,承载着人们一个又一个愿景,草褥上第一声纤弱的啼哭,挑亮了奄然的油灯。从此,灯台相伴了一生。灯下识字温书博取功名,洞房花烛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繁衍生息……直至生命的终结,依旧是那盏油灯,照亮人生的最后一程。小窗灯火,观照了五千年的文化传承。
一盏灯维系一个家应有的温度和亮度,缀连成万家灯火,呵护着人间的团聚。乡村茅屋里,清贫的先人或许只留下一盏长满时光之锈的灯台,却依然可以点亮缅怀的情思,燃起低微纤细的期盼与祝祷,闪烁祖祖辈辈疲惫的梦想。父母就着灯光,继续着白昼未竟的劳作,孩子们在灯下夜读,融融亲情都裹在那盏煤油灯的微光里。
灯下阅读的姿势,一定是正襟危坐,手不释卷,这是一种虔敬求真的心境、谦虚谨慎的品性、心无旁骛的意念。
灯下苦读是不大可能有躺着读书的,休闲消遣式阅读无须上灯耗油,娱乐式“碎片化”阅读无须耗费心力焚膏继晷。
五
油灯属于古典主义,是经典的阅读照明。灯盏,是对往日的追忆,是对文明史的缅怀。灯下夜读,恍惚间实现了穿越与皈依。
灯火熏染古中国一角夜色,澄澈如水。灯下的书本,摊开了咫尺河山卷轴,铺展风光无限的版图。方正朴质的文字,闪耀着金属质感的光泽,在灯光中集聚跃动,渐次还原出隽永的场景:奔涌的大河,竦峙的高山,浩荡的田畴,辽阔的草原……黄卷册页半亩方塘,映入天光人影。用一部卷角的书本,守着油腻的灯台,泅渡漫漫的长夜,是一本书维持了茅屋的安详。毋宁说长夜孤灯相伴,不如说一盏灯与一部书,守望了生命中的纤毫光芒,在相互救赎之中点亮尘世的微光,这是岁月幽深隧道里探寻的矿灯。
伴读的油灯,无意中也观照了尘世间的悲欢,也邂逅了书本里的众生沉浮起落的命运,聆听了季节的变迁轮回、岁月的风雨沧桑,聆听了远古的回响,律动的火苗闪烁其词。待到夜深时,灯火渐次熄灭,是一处又一处的人们进入了梦乡。那些依旧亮着的灯,代表着一个又一个未眠的灵魂。他们在安谧的夜里守候着、期待着,这一夜苦苦地煎熬与等待,只为着东方破晓的第一缕晨光。
童年记忆里,总有这样的夜晚:夕光下做完了所有的作业之后,一册“闲书”终结了一天的兵荒马乱。有时是一本《少年文艺》,有时是一部《林海雪原》,更多的时候是一册册连环画。当我读书的时候,落日余晖也在讀炊烟、雾霭,读林中的归鸟,直至耗尽最后一缕霞光。灶台上,母亲点亮油灯,安上烟熏过的玻璃罩后,青色的火苗更加腼腆,羞涩地探头打量弥漫的夜色,艰难地延续起黄昏的微茫。趁着灯火,自觉地找一个不影响父母劳作的角落,在柴火生发的哔啵声以及炒菜时锅铲碰撞的混合声响中,继续参与书本故事里的那一次扣人心弦的行动。
一部书原本也是一盏灯。蒙昧岁月里闪耀动人弧光,与油灯交相辉映,编织淡黄的薄纱,轻拢在四壁透风的陋室。淡淡的晕轮抵御着夜色侵袭,抵御着千年乡村的沉沦。等夜潮退隐,月色无垠,油灯守住了岸线,守住了跨越时空的约定。
“青灯有味似儿时。”每个人成长记忆里都有一盏不灭的青灯,让夜读的日子熏染上清幽的气息。小小的光焰青荧、温润,灯下的文字洗尽铅华。那些灯焰浸染的情怀,始终停留在时光深处,散发浓酽的味道,泛起乡愁的涟漪……
(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
责编: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