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四圣心源》探讨心力衰竭的病机与辨治

2023-04-21杜艺菲许佳颖任景怡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周流一气四象

杜艺菲,许佳颖,任景怡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医院 心脏科,北京 100029)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所致的、以心室充盈或射血功能受损为特点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以呼吸困难、疲乏、心悸、双下肢水肿、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表现[1]。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投入的增加,目前我国心衰的规范化诊治已得到进一步推广,但心衰仍面临“预后差、难治疗”等诸多挑战[2,3]。许多接受最大限度治疗后的心衰患者仍有保留症状和残余风险,已造成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4]。中医药在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临床负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5],基于经典中医理论的现代心衰辨证论治探讨有着重要意义。《四圣心源》是清代医家黄元御的核心论著,为其学术理论及临床经验之集大成之作[6],其“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思想内涵,可系统阐释临床中心衰的病机,并对其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意义,现于阅读经典后将本病的辨治思路总结如下,以期为临床管理心衰提供参考。

1 “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探讨

“一气”理论始见于《黄帝内经》,秉“气一元论”之哲学内涵,历经数代发展,至清代建立完备体系,由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归纳为“一气周流,土枢四象”。黄氏在《天人解》开篇中提到:“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提出“一气”的内含是阴阳,“一气”之后,黄氏又再次提及“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纽,所谓土也”,表明“一气”的实质亦是“中气”,并引出了“土枢四象”这一核心模型。“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描绘了“四象”以“中”“土”为核心枢纽参与的“圆运动”。如《脏腑生成》篇中言:“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其中,“四象”既对应“水、火、金、木”,又可延伸为肾、心、肺、肝四脏,以中焦脾胃(土)为核心,木火之气主左升,金水之气主右降,实为“一气周流”,各脏气机升降有秩、运序有常,共同构成人体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2 基于《四圣心源》主要理论的心衰病机

目前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在于本虚标实,本虚指“气血阴阳虚衰”,标实则是指瘀血、痰饮的致病因素。基于《四圣心源》主要理论,笔者认为中土虚衰是造成心衰的核心要素,中气不振,“一气周流”不畅,造成体内瘀、痰、水等病理产物的堆积;气行受阻进一步加重,“四象轮旋”失职,阴阳气血失调,津液输布失常,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

2.1 中土虚衰,血瘀于内

《天人解》中提到:“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脾胃属土、居中,为人的后天之本,中土健运,则人的气血生化有源,正常的生理功能方得以发挥;若中土虚衰,则气血乏源,气化不利,血行失常,致以血瘀于内,阻遏脏腑气机,日久则见水、饮、痰、湿等病理产物的出现,并导致呼吸困难、心悸、乏力、水肿等心衰相关症状。黄氏在《四圣心源》内的理论阐释十分重视中焦土气,认为“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心主血脉,而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亦离不开中焦脾胃的运化有常,因此,在关注“瘀”之为标的同时,更要理解“虚”之为本,固护中土是辨治心衰时所要兼顾的原则之一。

2.2 金不降敛,水寒无升

肺为辛金,主降、性敛;若金不降敛,肺气上逆,则可见“痞闷嗳喘”,即心衰患者中常见的呼吸困难、胸闷、憋喘等症状。另一方面,气机壅滞也会影响水液输布,《杂病解》中提到“大凡阳虚土败,金水堙菀,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表明痰饮之邪本由中焦土衰,同时又与肺肾二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肾者,主水、纳气,黄氏认为“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同时提到“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表明水寒则土湿,气陷而无升,阳气所遏之处,周流不畅,气化失常,水布失调,最终导致痰湿、水饮等病理因素的出现。

2.3 木郁而陷,气失条达

“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肝主藏血,与血液运行密切相关,同时,全身气机的调畅亦有赖肝木疏泄之功。黄氏认为,肝木的郁滞与血瘀关系密切,“肝木左郁而血病……血病则凝瘀而不流”。肝主升,土为枢,故中气下陷时肝木的升发也将受到抑制,“肝血不升之原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另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有赖于肾阳的温煦,“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坎阳即肾中之阳,一身阳气之主,是以肾阳虚衰,肝木因陷,则血中温气不足,血瘀与气损将并见。故察心衰之病机须关注到肝木之条达与否,兼顾血行有畅与气行有常两个方面。

3 基于《四圣心源》探讨临床心衰治疗

为规范化中医药管理,1997 年10 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心系病类》中明确了“心衰”这一病名。心衰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中可分证论治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阴竭阳脱证等。辨治时须抓住主要矛盾且兼顾全局。应用黄氏的“一气周流”相关理论可概述心衰疾病全貌,分析辨证之要,同时提供施治思路,指导遣方用药。

3.1 补中培土复气机

黄氏在辨治各类疾病时始终将土放于四维之“中”,认为升降之权,全在中土[7],中土枢运有异,则四维轮旋失常,故其施治尤重中焦土气。一项基于证候要素的心衰相关研究[8]提示,心衰病性因素尤以气虚为首,故补中培土以调复气机是其证治关键所在。《劳伤解》中言“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提出固护中焦土气的关键在于“补火”与“泻水”。其中,人参为大补元气之品,补中培土效佳,同时其有效成分具有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律失常等作用[9];干姜辛热守中,可行回阳通脉之功,助土枢以复气机,现有研究表明附子配伍干姜可通过调节血流动力学紊乱、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激活、增强心肌能量代谢等途径发挥抗心衰作用[10]。另一方面,甘草炙用补土益气,擅长健脾,且能调和诸药,而茯苓擅利水渗湿,又可益脾和胃、养心安神,此二味行培土之功的同时,亦有泻水利湿之效,在治疗中土虚损且常饮停于内的心衰患者时亦要考虑应用。现代名家邓铁涛教授认为心衰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其与五脏相关且尤重于心脾,对于慢性心衰患者,中医药的介入治疗必须重视综合调理,尤其以调理脾胃为先[11]。

3.2 敛金温阳助气运

黄氏认为若中焦受阻,气机郁滞,肺金不降,则会出现“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故敛金降气之品的应用对心衰也十分重要。黄氏善用麦冬、芍药之品,收敛清利而不耗阳,是以气有所敛,行有所凭,水液运化方可有常。另一方面,“气不离水,水不离气,气滞则水凝,水积则气聚”,心衰患者亦常见气滞与水停并具,黄氏遵仲景之法,“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便利则水行而气亦达矣”,利水与行气相辅相成。黄氏亦擅培土而生阳,如针对阳虚之证的天魂汤,其中干姜、附子暖脾温肾,助长温气而阳有所化。

3.3 疏木解郁调气行

《劳伤解》中言:“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之左旋而变化者也。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利用茯苓、白术、甘草可补土疏木,调畅肝木之气,培以生化之源。又如桂枝之品,可“行血分”“达营郁”,擅于扶阳,又可调木气,临床研究也进一步表明桂枝汤治疗慢性心衰可有显著疗效[12]。若瘀血表现突出,或兼爪甲不荣、脉涩或弦等阴血亏虚之象,可酌情加用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或加阿胶、当归等活血补血,疏调左路气机以助血行。“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是以辨寒热之机,借疏木之力,调阴阳之变,平郁滞、痰饮之象。

4 验案举隅

患者,女,72 岁,于2021 年3 月15 日初诊。主诉:双下肢水肿2 年余,加重伴憋喘1 周。患者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活动后可稍减轻,就诊于当地医院予托拉塞米片(20mg,qd)口服治疗后水肿症状缓解。1 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加重,并伴憋喘,夜间自觉平卧不适,活动耐量较前明显下降,于当地医院行利尿等对症治疗。后于我院就诊,实验室检查:cTnT 0.019ng/ml,NT-proBNP 3487pg/ml,考虑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超声心动图:LVEF 49%,双房扩大,左室稍大,主动脉瓣反流(轻度),二尖瓣反流(中度),三尖瓣反流(重度),肺动脉高压,主肺动脉及分支增宽,左室舒张功能减低。KCCQ-23 评分为40 分。患者既往高血压、2 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患者神清,精神欠佳,胸闷憋喘,活动后气促,下肢可凹性水肿,四肢欠温,食欲差,入睡难,大便偏稀。舌黯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沉细。西医诊断: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心功能Ⅱ~Ⅲ级(NYHA 分级)。中医诊断:心衰,阳虚水泛证,证属中土虚衰、水寒金逆。

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降气平喘。在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片、螺内酯片、恩格列净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托拉塞米片等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中药汤剂口服改善症状。处方:党参片10g,麸炒白术15g,黄芪20g,附片6g,干姜6g,炙甘草15g,桂枝12g,茯苓30g,麦冬10g,白芍10g,桔梗12g,制远志10g,当归12g,川芎3g,14 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21 年3 月29 日):服药2 周后自觉下肢水肿较前缓解,但仍有间断胸闷憋喘,食欲一般。舌淡苔稍腻,脉沉。辨证同前,仍见中焦斡旋失司、肺气上逆,上方更茯苓为20g,加葶苈子10g、泽泻10g、陈皮6g,14 剂水煎服,以敛金气、助水行、健脾运。余西医对症药物继续服用。

三诊(2021 年4 月12 日):憋喘较前明显缓解,食欲改善,睡眠尚可,双下肢仍偶见水肿。舌淡,脉沉细。辨证同前,上方继续服半月后停用。嘱其规律服用西药,避免受寒。半年后随访KCCQ-23 评分为72 分,且未发生再入院等事件。

按:此例患者系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察其症脉,概因中焦虚衰、土湿欠运,水寒无升、阳难上温,金不降敛、肺失肃降,最终造成水瘀俱停、诸症加剧。治宜健脾益气、温阳利水、降气平喘,从而健运中土、达益坎阳、清敛金气,恢复四象轮旋的正常功能。其中,党参、白术健中补脾,以固护中土为重,滋养后天气血生化之源;黄芪为补气要药,可升举阳气,助复“一气周流”,另有相关研究[13]表明黄芪的有效成分能够改善氧化应激障碍、心肌肥大和过度炎症等病理过程所致的心脏重构等。遣方中以黄氏所创天魂汤为基础,方用炙甘草、茯苓培土泻湿,干姜、附片暖脾温肾,党参、桂枝达木扶阳,共奏健脾温阳之功。“肺金不敛,君相升泄,则心液消亡”,麦冬、芍药可双清君相之火,敛金清利且固护阴液。另有当归、川芎活血行气,桔梗宣肺利膈,远志宁心安神,诸药相合,在补气扶土的基础上,助益周身气机流转,从而实现恢复“四象轮旋”的正常功能。二诊患者仍有胸闷憋喘表现,纳差,且轻微水肿,故在前方基础之上,加用葶苈子敛金利水平喘,泽泻利水渗湿,水利则气行,又以陈皮理气调中,合建中补土之要,复脏腑气机之常。

综上,心衰治疗应在抓住中土虚衰之核心病机要素的基础上,运用一气周流理论,注重脏腑辨治,最终实现恢复机体中土斡旋、左升右降、输布有常的状态,达到改善症状、生活质量及预后的目的。

猜你喜欢

周流一气四象
全真一气汤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验案举隅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一气周流”理论与针灸补泻手法思路探讨
《四象》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方向漫谈
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
——一气周流新释
大学生亚健康压力症状与朝医四象体质相关关系研究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