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亿部废旧手机寄托艺术梦想
2023-04-21彬彬
●文/彬彬
手机装裱的意义,在于它承载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
她是一位26 岁的北京女孩,通过拆解裱框设计,把废旧电子产品打造成艺术品,从而独创了一个新职业——手机装裱师,既保护了环境,又传递了情感,为国内现存的18 亿部废旧手机找到了好归宿。很多手机生产厂商争相与她合作,将手机拆解装裱列入标配。她,是如何成功的呢?
废旧手机“美学价值”再创造
林西于1996 年出生在北京,开明的父母从小就很尊重林西的意愿,这也让她养成了爽朗直率、敢想敢做的性格。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时,林西课余兼职做唱跳博主,为了不影响宿舍同学,她在校外租了一间房子。当时自媒体行业发展迅速,但大学生唱跳博主很少,父母开明的教育方式让林西多了同龄人少有的试错机会。最终,做唱跳博主让林西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30 万元。
大学毕业后,林西就为了心中的艺术梦,远赴英国伦敦留学,学习艺术设计。其间,林西逛了无数博物馆,各种主题的时装周、伦敦娃娃博物馆、电灯展等,都成了她的灵感来源。拆解、排版的艺术形式,内化为林西的设计风格。
在参观一家科学博物馆时,林西偶然接触到了国外装裱艺术。当时,许许多多的蝴蝶标本被挂在一整面墙上,各种颜色、不同种类的蝴蝶标本镶嵌在相框内,强烈的视觉色彩冲击着林西的观感。后来看到电灯结构展览,更是令林西印象深刻,大小各异的零件被装裱在相框内,发着荧黄色的光。林西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数码零件,也可以变成发光的艺术画。”
在林西眼中,这种“废物利用”非常有趣。从此,解构的艺术形式在她脑海里生根发芽,让林西对拆解裱框设计有了兴趣。2019 年回国后,林西总想做一件酷一点的事。一天,她忽然想到:“如果电灯泡都能做成精妙的艺术品,那么废旧手机呢?既然我有那么多舍不得扔的电子设备,是否都可以做成艺术品?”
林西从小就喜欢折腾,动手能力特别强,她拿出自己报废的旧手机,试着做拆解和裱框设计。但这并不容易,因为电子产品装裱实在太小众,几乎没有可以用来借鉴的材料。而国外电子装裱服务,也大多围绕手表等传统机械制品上。林西迎难而上,买来一些专用工具,津津有味地鼓捣起来。由于对手机内部结构不熟悉,她一边看视频学习研究,一边动手做。
3 天后,林西拍了一条视频,发到社交平台上。没想到,这个1 分钟的视频居然引起很大反响。网友们觉得整个创作过程非常有趣,林西用旧手机零件装裱出的作品,像个性十足的艺术品。这些看起来冷冰冰的电子器件,装裱后不仅很美,还充满时尚气息。这一条视频,就让林西收获了2 万粉丝。
随后,不断有人加林西的微信要做手机装裱。“我记得那时手机都爆了,很快就加满了一个微信号,很多人直接转账。”其中一单,有人做了6 个不同型号的手机。
一条视频,引来200 个订单。大多是一些老款手机,诺基亚、黑莓、iPhone4 等。直到半年后,林西才陆续将这批订单交付完成,虽然很辛苦,但林西赚了一笔可观的酬金。
用作品纪念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
第一批订单完成后,林西把自己创作的作品拍摄成短视频,发到快手、抖音等平台上,有的视频播放量高达百万。林西发现,很多人都有对老物件有怀念之情。当时,国内还没有拆解裱框师,这让林西产生了以此创业的想法。
起初,爸妈以为林西会成为一名艺术设计师,没想到她自己发明了一个新职业——手机装裱师。林西解释道,就是将废弃的旧手机拆解,并将零部件以独特的美学形式展现出来,进行重新陈列和布局,最终将手机以二维平面形式封塑进相框。虽然不知道前景如何,但爸妈听后感觉耳目一新。爸爸开玩笑说:“自己创业的好处是自由,可以天马行空,但是一切后果也要自负哦!”林西胸有成竹地说:“我研究过了,每个人都有几部旧手机,仅仅北京市,数量都大得惊人。我压根就不愁接不到单,而是担心活太多忙不过来!哈哈!”
见女儿如此自信,爸妈没有干预,而是鼓励她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家人的支持,林西的底气更足了。2020 年,林西租了一间店面,成为国内装裱手机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林西至今还记得第一位登门的客户是个年轻男士,他从网上看到林西的作品后,非常喜欢,就带着自己的一部旧手机找到了她。这是他在2014 年购入的锤子T1 ,虽然已经报废,但T1 设计者罗永浩带给他的回忆却令他念念不忘。他请求林西将T1 精心装裱,作为纪念。了解他的想法后,林西花7天时间完成了这件作品。林西特意在装裱底板上增加了弹幕设计,客户看到成品后反复欣赏,爱不释手,还发朋友圈让大家品鉴,收到一片点赞。
令林西没想到的是,这名男子的朋友——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看到这条朋友圈后,也慕名找来,请林西拆解小米手机1-4 系列。刘润将林西制作好的作品邮寄给小米掌门人雷军,雷军看后非常感动,大加赞赏,还发了一条微博询问网友:我的小米1,是不是也可以像这样拆掉,留作纪念?雷军对自己作品的认可,鼓励着林西在拆解装裱的路上越走越远。林西说,曾经有人将“过气”手机形容为“时代的眼泪”,这很有趣。许多电子产品,虽然在生活中历经迭代和淘汰,但人们对旧物的厚重情感并不会消失。拆解装裱行业,便是在这样的情感中应运而生,成了记录人生痕迹的存在。
林西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工具——拆解手机用的螺丝刀和小镊子、收纳小零件的盒子、清洗机器的超声波酒精,粘底板的结胶液……小小方桌,是她自由创作的天地。“或许大家认为拆解师门槛很低,但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审美。”林西认为,装裱是一项技术活儿,拿到一个电子产品后,需要和客户确认能够拆解的部分,然后对零件进行清洗和收纳。装裱前,林西还会仔细了解每款机型背后的历史,哪一年上市、芯片类型、研发历程等信息,都会以简介的方式备注在零件旁边。
遇到超出大众认知范畴的电子产品,或者很久以前的相机等产品,林西需要花费几天时间做调研。手机装裱的工作流程,在她的摸索中越来越明晰。
林西收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电子产品,有人邮寄来20 世纪70 年代初的“大哥大”,有人要求将诺基亚3650 手机装裱为纪念品,还有人邮来世界上第一代量产的安卓手机HTC G1、初代iPhone,以及价值20 万元的Vertu,甚至是索尼CMD -Z1——早已停产的初代“掌中宝”。
林西喜欢问客户有没有特别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将成为她设计作品的灵感来源。有人将十几年前的合照发给她,也有人希望将最喜欢的游戏Logo 或游戏《宝可梦》的人物放到相框内……林西发现,那些寄来的产品背后,几乎都有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
一位男士曾告诉林西,在一个布满星辰的夜晚,妈妈离世前,他用这部手机完成了和妈妈的最后一次通话,所以这部20 世纪70 年代生产的手机,他一直小心收藏着,生怕搬家时弄丢了。林西还接到过一个手表拆解的订单,主人公同时寄来一枚钻戒。交流后,林西得知,这块手表是主人公的妻子在结婚时送给他的。7 年后,妻子病重离开人世。这块手表,丈夫舍不得戴,舍不得磕碰,害怕丢失。于是他找到林西,想让她把这块手表和自己送给妻子的钻戒放在一起。得知这个故事后,林西设计了一棵“爱情树”,将手表的零件路线层层叠加,最终汇合在终点,而终点则是象征着两人美好爱情的戒指。
为18 亿部废旧手机找到好归宿
1 年后,林西大胆创建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并招聘了员工。林西确信,手机装裱的意义在于,旧物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
拆解装裱一只手机的价格并不便宜,根据复杂程度收取价格不等的手工费和设计费。裱框一部手机花费近千元,但林西的工作室仍接单不停。用林西的话说,这些旧物件承载了一种情感,所以人们愿意将这份情感拆解留念。
渐渐地,单纯手机拆解,已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林西的装裱业务逐渐扩大,拆解对象变得五花八门。从手机到电脑、手表、游戏机,甚至是挖比特币的矿机,高达战士、大疆无人机等电子产品,都成了拆解对象。林西接到的订单中,除了个人用户,企业订单也在逐渐增多。不少厂商认为,拆解装裱能帮助自己的产品达到别具一格的宣传效果。甚至有厂商请林西拆解奶粉罐,展示其中的安全成分。
2021 年初,小米商城上线了售价为199 元的“机”艺重塑服务,消费者可将旧款小米手机进行拆解装裱。同一时间,魅族推出了免费的“时光机装裱”服务,用户只需在魅族社区写下与手机互相陪伴的故事,获得官方评优的故事就有可能被选中。
2021 年9 月,真我GT Neo2 发布会的邀请函,便是一张手机散热系统的拆解装裱图。这张看起来质感十足的邀请函,成为发布会的一大亮点,也让林西的拆解装裱工作走入了大众视野。
如今,随着订单量增多,林西每个月会进行20天左右的直播带货。同时,林西还开设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拆解设计课,带新手们入行。截至目前,林西的线下学生已经有30 多个,也有学生直接留在了工作室里。
仅2021 年一年,林西工作室的营收就达到300 万元,2022 年又增长50%。对于手机装裱师的前景,林西非常看好,现在电子产品更新速度太快了,特别是手机,目前我国手机保有量已达18.56亿部。这些载满记忆的电子产品,历经迭代逐渐被淘汰,但人对于旧物的情感却很难抹去。把旧手机装裱成一件艺术品,能留下纪念,从而使记忆用另一种方式延续。
林西颇感慨地说:“装裱的意义不在于这个东西是什么,而是承载了什么,我们装裱的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张雷说:“手机装裱是对废旧产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类似工业遗址的一种文创设计,兼顾了历史感和时尚感。满足了部分人群对技术审美的特殊偏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手机自身生命形态特征展开方式的美学探索。”
国内一位环保专家说,目前,很多手机生产公司将手机拆解装裱列入了标配。拆解,或许用另一种方式将产品质量公之于众。对旧物的拆解保存,既保护了我们的环境,又传递了情感。林西开拓的拆解裱框设计,为二手电子产品找到了好归宿。
林西热爱这份新兴职业,她认为手机装裱行业尚未迎来井喷式发展。在这条崭新的赛道上,有着200 万粉丝的林西,已经以出色的成绩成为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