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主权视域下国家文化专网建设路径探究
2023-04-20鲁艾薇
鲁艾薇,王 元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3)
2022年5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十四五”时期“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的目标,强调了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八项重点任务,并首次提出了“国家文化专网”的概念[1]。国家文化专网是为文化大数据产业各环节中相关设备和系统互联互通提供数据传输通道的专用通信网络,是出于国家文化安全考虑,依托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打造而成的专用网络。本文将利用数字主权、网络文化与文化安全的互动关系框架,对国家文化专网进行理论对接与现实记录,以此探究可行的建设优化路径。
一、数字主权:国家文化专网建设的内在动因
(一)网络空间及其文化形态催生了数字主权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化形态,而网络文化形态又衍生出数字主权的概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网络世界逐渐演化出完整的规律规则,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体系。网络文化是指“基于网络信息科技手段,在网络平台空间中形成并传播的多种文化形态或文化内容”,是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综合体[2]。现实个体的心理活动、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生活习性、知识结构、知识素养、艺术审美、创造能力等内容投射至网络空间,产出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技艺等具体内容。然而,与现实空间中的文化生态不同,网络文化具有更强的跨越性、包容性、多元性和透明性。简言之,网络空间对亚文化、异文化、落后文化乃至腐朽文化的接受门槛更低。目前,网络空间生态在信息、技术和文化上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威胁。
2014年,“数字主权首次进入欧洲国家官方话语”[3]。数字主权拓展了主权意义在信息时代的外延,为对内高于一切和对外保卫独立自主的固有权力赋予数字元素,进而衍生为在算法、软件、硬件、数据、网络、标准、程序、平台、服务等方面得到话语权和管辖权,体现在物质基础设施、科学技术水平、政治主权能力、意识形态观念等多个方面。在信息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政治、安全、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但由于网络空间具有扁平化、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无形中增加了国家作为政治主体对于信息数据掌控的难度,这就必然导致主权国家对于数字技术的自主可控需求愈发增长,数字主权的争夺也变得愈发激烈。
(二)数字主权是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主权是文化安全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是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乎民族精神独立与民族文化传承。相较于传统媒介的文化生产,网络文化在降低了准入门槛的同时,也让渡了部分抵御不良文化和外部势力的安全能力,进而产生了极大的文化安全风险。相较于传统媒介,网络文化的传播则更加突出关键意见领袖的作用,舆论风向往往会对整个网络文化生态产生巨大的影响,不法分子也因此有了可乘之机。2015年,中国正式加入经合组织,对网络安全准则中发展安全文化的要求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承担起了相应的责任。在经合组织的既定逻辑框架内,采取全面性安全管理方法,对网络文化进行认识、预防、发现、反应、维护、审查、评估、反馈及再评估,在维护数字主权、网络主权、文化主权不受侵害的基础上,实现思想观念自由、信息流动自由、信息通信保密、用户信息保护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开放透明。如今,无论是用户账号地址的显示还是个人实名申报的管控,都显示出网络与现实之间的隔膜正在不断被削弱,虚拟性与真实性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当前,有线网络覆盖设施、光纤通信传播链路、双向宽带网络接口、数据计算技术、运算速率效果、网络安全防火墙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数字主权的捍卫提供了可能,也为文化安全的建设带来了保障。而在文化专网的设想中,通过打造国家专属网络空间的文化生产基础设施,使原本缺乏边界的宽泛虚拟空间变成相对独立的安全数字空间。在拥有文化传播权与阐释权的同时,规避一定的舆论侵袭和霸权破坏,保证文化接受和文化理解的质量,利用文化大数据通过闭环管理、开环消费的形式,将文化内容进行数字化转化,并导入相对独立的有线网络当中,保障文化数据的安全,进而达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根本目的。
二、风险隐患:国家文化专网建设的现实困境
目前,国家文化专网的建设总体呈现蓬勃向前的积极态势,但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一)信息数据安全问题
所谓的信息数据不仅局限于互联网参与者自身的资料信息,更涉及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文化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可以将网络信息安全分为用户信息安全、内容信息安全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三大部分。用户信息安全是网络空间最为直观、民众最能感同身受的信息安全样态。所谓的大数据“猜你喜欢”、摄像头被窥视、麦克风被窃听、身份资料被泄露、个人信息被损毁甚至顶替犯罪等问题都切实地影响到了民众的正常生活。内容信息是网络空间的核心产品。网络空间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更是内容发酵的场所。因此,在无法完全控制影响变量的情况下,内容信息极易发生变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支撑网络空间正常运转的保障。如今,国家加强了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普及,包括宽带、5G基站等传输设施,分支器、同轴电缆等分配系统,广播、电视等应用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承载了有线网络空间建设的关键信息,体现了国家网络空间发展的阶段和效果,应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盘点公开。然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内部数据或错误数据一旦通过非法途径泄露,必然会引起恐慌、纷争乃至动乱,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文化专网中的信息数据安全上升为国家文化安全,该项建设任务则变得更为严峻而急迫。
(二)国家技术安全问题
网络空间搭建的焦点是技术,数字主权与话语权掌握的核心在于技术的不可替代性。建设国家文化专网需要网络硬件技术和网络软件技术两大方面的支持。现实中,先进的网络技术往往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掌控,并成为其信息传播与文化侵略的手段,由此对我国网络空间产生重大的挑战和威胁。为了推行国家文化专网的建设,中国设立文化数据加工闭环,推行数据中心分布式存储,制定数据标准标识符,确保各数据单位独立自主而不受干扰地将文化信息产出对接至各网络平台。在这个过程中,高度的独立性、去中心性和保密性对基础承载设施、数据计算中心、网络光纤平台、标准制定算法等硬件及软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纰漏的出现都将对文化专网产生破坏,进而威胁国家文化安全。事实上,“本地终端在算力和存储方面”仍有不足,负荷超载、运作延时、数据丢包等仍是国家文化专网建设面临的重要技术问题,亟待从根本上找寻修复解决的方案[4]。
(三)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虚拟、多元、交织的网络空间催生了“虚实相生”“显隐交织”“多元交叠”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展示意识形态、凸显价值观念的作用,而这也随之衍生出了网络文化安全问题[5]。如今,许多境外势力逐步渗入自媒体账号、关键意见领袖、数字媒体平台等各种主体中,打造了恶意攻击中国历史、时事政治、风俗文化等内容的灰色地带,错误价值输出、恶意篡改历史、造谣舆论引流等都是解构中国文化形象的卑劣手段,令中国网络文化安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须通过国家文化专网进行管控治理。与此同时,中国国家文化专网被部分主体认为是网络主权向网络霸权的试探[6]。研究表明,部分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具有网络主权方面的意识形态威胁,将导致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升高。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认为中国的网络审查制度为信息跨境自由流动设置了巨大的障碍,损害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总体来说,国际网络空间对中国文化专网的建设表现出拒绝和打击态度,进而对中国数字主权理念进行价值追求攻击。可见国家文化专网建设推广所面临的外部阻碍同样不可小觑。
三、优化路径:国家文化专网建设的未来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7]。如今,国家文化专网项目为中国网络文化空间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安全之路,但信息安全、技术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威胁挑战仍未消失。因此,本文在全面剖析相关概念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文化安全生态,尝试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专网建构路径。
(一)贯彻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筑牢文化专网建设地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广播电视媒体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便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因此,在尝试探寻亟待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前,应首先把握文化专网以人为本的建设基调。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资源端处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与公众文化需求的文化数据进行统筹整理,集中至生产端进行现代化及创新化的采集加工,通过云端文化数据服务中心将文化机构接入,进行文化数据储存,依托文化产权交易平台进行传输服务,最后输送至消费端用户处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以此形成完整的文化专网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化专网主流思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人民提供富有个性化、充满安全性、极具互动感的智能终端体验。
(二)搭建网络信息数据平台,维护文化专网生态安全
网络文化生态离不开网络空间及其相关场域作为载体,因此,完善国家文化专网的建设首先应搭建科学、安全、完善的网络信息数据平台。所谓的平台不仅包括网络信息数据存储、计算、运行等工作应用的基础设施,更包括以有线网络、大数据作为依托而延伸的网络文化惠民平台。
一方面,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高效科学的信息平台、推动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是推动网络空间和文化场域建设的基础工程。国家文化专网的建设依托先进技术水平和兼容网络平台,采用包容、多元、开放的手段进行文化产品及产业架构,既包括光纤、电缆等基础性承载条件,分配器、硬盘等专属硬件设施,还包括网络协议、安全条款、阵列技术等软件辅助和数据库、云档案等存储载体。目前,科学标准且惠及全面的网络设施建设工作依旧在路上,信息丢失、数据盗用、计算错误等问题也尚未根除,中国网络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从数量、质量到效率上全面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备的网络连接设备、高效的光纤传输通道以及科学的网络对接平台,以进一步加强文化专网分布式数据存储管理,连通各大数据库协调统一,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可靠、科学、全面,是维护文化专网生态安全的首要任务。
另一方面,创新优秀文化催生场景、推动虚实共生的信息数据平台,构成了推动优秀文化传播和惠宜精神建设的重要工程。当前,网络文化生态既面临着外部敌对文化的侵袭,也面临着内部落后文化的威胁。恶俗且缺乏底蕴内涵的文化产出在网络大染缸里不断发酵,挤压了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例如,原本代表嘲讽、挑衅、挑逗意味的“电摇”动作大肆流传,被不明所以的小学生广泛学习和传播,进而在现实生活中模仿做出恶俗的肢体动作。这种不良的网络文化表面上扰乱了学校的文明礼貌风气,根本上是对一代青年的摧毁和对国家人才后备军的瓦解。因此,国家文化专网的建设不仅要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平台,更要为优秀文化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网络大数据资源的能力,“通过推进数字化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网络文化公共空间发展”,延伸打造优秀网络文化平台,为优秀文化提供数字孵化场所,推动实施网络文化惠民工程[8]。
(三)把握数字网络技术命脉,提升文化专网竞争实力
伴随信息革命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通信网、计算机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数字设备及其承载的应用、服务和数据等组成的网络空间正在全面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了解并运用好网络空间是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指出,要使网络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须令核心技术装备安全可控。因此,想要建设并完善国家文化专网,维护网络文化生态安全,牢牢掌握数字主权与网络主权,就必须抓准数字网络技术命脉[9]。
把握数字网络的技术命脉,首先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保证国家对网络空间的技术主权不受侵犯。国家文化专网不仅仅是供给信息传播交流的媒介平台,更是支撑计算、存储、管理、协定、运维等多种业务的重要场景,既要求较高的智能计算承载力,也要求全面的智能管理运行力。目前,中国的网络空间仍面临着技术瓶颈、技术门槛和技术垄断等问题。针对“学不会”“造不出”“买不到”等困境,应统筹协调人才、资金、设备等相关资源,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以经济市场助力技术研究,并以技术攻关反哺经济发展,通过经济与科学互为支撑,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建设独立自主的网络信息技术体系。例如,国家正着手建立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国家文化大数据中心、终端云化技术,等。只有克服其他主体对中国技术的“卡脖子”威胁,生产出关键材料和器械,攻克网络空间技术重难点,并在体系标准和管理机制下合理运行,才能使数字主权独立而不受侵犯。
与此同时,把握数字网络的技术命脉还应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完善科技创新对网络文化安全建设的赋能机制。在网络空间的活动过程中,把握源头、控制舆论、保护隐私、消除谣言、弘扬文明等都是发展良性网络文化的应有之意。如今,有线网络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单向输送功能,开发了双向化网络技术设计原则,通过磁盘阵列技术、防火墙安全技术、物理层安全设计、操作监控系统监管等技术升级使得网络运行更加稳定、网络抗侵扰能力更强。因此,文化专网的建设也应将推进科技创新与安全管理相结合,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创新技术对网络文化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舆情及衍生文化进行监督和管控。例如,在面对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时,可以通过信息安全筛选技术建立保护屏障,对落后的、腐朽的、违背大众意愿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进行隔断。此外,还可以提高网络文化产出门槛,在目前已有的显示账号地址的基础上,完善主体追踪技术,提升主体煽风点火、造谣生事等行为的成本代价。如此,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文化专网安全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网络文化互融互促”,推动网络文化安全生态的建设。
(四)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促生文化专网价值认同
网络跨越时间的顺序,冲破空间的限制,具有虚实相生、多元交互的特点,其影响势力早已延伸至政治经济等更加广阔的范畴。因此,国家文化专网的建设和治理也迈入了各主体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阶段,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建设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树立虚实共生、命运共同的意识。所谓的虚实共生,便是要深刻地把握网络空间对实体现实的影响和作用。网络空间对政治模式运作、政策贯彻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市场形态演变、经济形势走向也有着突出的影响。与此同时,网络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对传统文化、大众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更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在网络这片无限可能的沃土上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树立正面积极的中国形象。其次,命运共同的意义是利益共通、安全共同。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部分,在这个自媒体盛行的时代,网络文化安全生态的建设需要每一位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只有协调资源端、生产端、云端到消费端每一环节的每一主体,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升级,使得社会范围内建立起网络文化安全建设的责任认知,才能提升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安全建设的使命感。
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打造还需要拓宽国际视野,强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无线网络空间是最为特殊的全球公域,它跳脱传统时空的限制而呈现纷繁的色彩;而有线网络空间则完全自主且具备物理隔离。国家文化专网便在外部纷杂与内部独立相补充的情形下运行。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文化既讲究多元开放,时刻需要新鲜的血液使其充满活力;但文化对自信自强又有极高的要求,软弱、自卑的文化非常容易被软攻击而侵蚀。因此,当信息平台逐步修复完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成熟、网络文化命运共同体意识建立以后,还应打开国际网络文化视野,把握网络文化生态开放的程度,在保护自身文化不受恶意破坏的基础上,谋求国际视野对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共识,在维护自身网络主权、数字主权、文化主权不受侵犯的同时,推动全球网络文化协同治理,深化网络文化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国家文化专网的建设提升至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拨开网络文化的帘子,推开通往世界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