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高校心理干预策略研究

2023-04-20谢荣芝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王 爽 谢荣芝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昆明 650000)

引言

能力贫困理论研究了经济贫困与能力贫困,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学生,首先是由于经济困难产生了心理危机压力。这种危机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各方面的信心,进而进一步造成了心理与能力的贫困。此时高校要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通过相应学习和思想转换,使学生掌握改变经济困难现状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高校基于能力贫困理论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干预,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对贫困有正确的认知,进而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顺利成才提供有力支撑。

一、能力贫困理论现实内涵

(一)能力贫困理论

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对贫困的界定提出了关于能力贫困的标准,贫困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可行能力。能力贫困是指贫困者在社会资源上获取或者分配上的可行能力缺乏或处于劣势,很难通过自身的可行能力在社会上获取保持自身发展的资源。并且,基于能力贫困理论分析贫困时,一个人的可行能力同处在同一的社会资源下,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来改变自身的处境。基本行为能力缺乏导致的不仅仅是收入低下、经济贫困。往往可行能力还会影响到是否存在着健康的心理状况、受教育情况,以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成就;是否能够在公共场合保持良好的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社交活动。另外,可行能力是促使一个人实现各种各样功能性活动的基础,是自由的、独立的,功能性活动的组织实施都是自由的。而能力贫困理论现实内涵体现在将经济贫困与能力贫困相结合,在传统对贫困的概念分析时,会重视经济困难家庭的收入分析,简单地从收入层面去解决实质问题。然而改变贫困者的经济状况并不能改变贫困者的贫困状况,收入是基础,实质上能力才是改变贫困状况的根本原因。能力贫困理论则打破了传统的仅依靠经济支撑解决贫困问题的格局,开拓了研究评估问题的视角,成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者贫困状况的重要依据[1]。

(二)能力贫困理论研究对高校各项工作开展的意义

能力贫困理论的研究提高了人们对贫困内涵的认识,打破了传统从经济角度界定贫困的概念。以往对贫困学生的判定,仅从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支出上去判断其是否贫困和贫困程度,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也仅停留于经济支持,解决眼下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能力贫困理论提出贫困是人们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可行能力,是新的贫困界定方式。那么高校开展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也由此打开了眼界,从传统的经济贫困视角中脱离出来,从经济角度、能力角度、心理角度去给予贫困学生资助,进而使各项资助工作手段和方式做出转变,从资助方式、思想引导、心理干预等多种方式去做出创新和优化,从而提高贫困者的能力,转化贫困者的思想,促进各高校各项解困工作更好地开展。通过各种方式的转变,为贫困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超越经济层面,以能力为界定,突出了能力的重要性。社会各界及高校在研究学生贫困问题时受到能力贫困理论启发,关注贫困者的经济状况、能力状况,从能力、经济、心理等多方面发力,从而有效解决贫困问题。

二、基于能力贫困理论对高校贫困学生心理的动机剖析

(一)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社会市场经济在不断发生变化,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会给学生家庭成员的就业带来影响,也势必会影响到家庭的经济情况,对就业的恐惧以及对就业没有正确的认识,会导致高校大学生形成较大的就业心理压力。并且在社会上还有一些经济至上、急功近利、利己主义等各种不利思想传入校园中,部分学生形成嫌贫爱富、歧视贫困的观念,而贫困生处于这种观念下会导致人际交往受到影响。这种思想观念存在会导致贫困生出现心理困惑,造成心理负担。

(二)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基于能力贫困理论上分析家庭教育环境,从传统意义上分析贫困生是通过家庭经济困难来进行判定的,那么经济困难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上会出现经济拮据、物质缺乏、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等问题。同时,社会上呈现出的攀比心理,导致贫困生在反观自身家庭环境时,容易出现自卑,在人际交往上不自信,产生嫉妒等不良心理。而能力贫困理论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是可行能力的缺失,家庭经济困难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期待等各方面都会对其性格特征、心理素质造成影响。同时,家长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压力常年在外奔波,对学生的关注、关心和关爱缺失,相关教育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部分家长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问题,将家庭脱贫压在学生身上。学生背负着较大的期望,会导致精神压力增大,在社会生活中,容易产生心理挫败感[2]。

(三)学校环境影响因素

贫困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所接触到的教育评价方式多是以考虑学生的成绩为主,而进入高校以后会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基础,相关的评价标准转换,很多贫困生在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是明显较低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享受着家庭给予的各项优越待遇,而贫困生由于自身经济资源缺乏,在高校中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都与其他学生有所不同,贫困生的思维就会产生矛盾。若在这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心理教育引导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会导致贫困生的思维方式受到影响,认为社会不公平、未得到应有的尊重等。除此之外,在传统的资助工作开展时重经济、轻心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但未充分地考虑贫困学生的心理因素,未很好地保护受资助学生的自尊心,。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受到影响,部分贫困学生产生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资助的防范意识[3]。

(四)个人内部影响因素

基于能力贫困理论分析贫困学生的心理时可以发现,学生的个人内部影响因素是最突出的。家庭文化环境、接受教育的条件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导致部分贫困学生未形成正确的认知,自我控制能力弱、未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消极情绪、自卑心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内向、胆怯、情绪化、自我价值感较低等。结合实际情况发现贫困生心理贫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上:一是自卑心理。这是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突出问题,家庭经济贫困,面对各项费用,感觉低人一等;还有部分来源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在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等方面接受得较少没有特长,认为自己平庸所产生的自卑心理。二是焦虑心理。贫困学生有很多心理冲突、矛盾心理,面对较大的经济压力,有着较强的心理负担,最为突出的是经济交流和学习成绩焦虑。三是嫉妒心理。贫困学生嫉妒家庭富裕的学生,不服气、在心理不平衡导致一些不良心理产生。四是封闭心理。经济条件不如他人而产生的自卑导致部分贫困学生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4]。

三、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高校心理干预路径

(一)思想解困

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高校心理干预策略,应从贫困学生的思想入手,以思想作为引导,使学生能够首先在思想上解除贫困,让学生树立正向的思想,再由思想引导自己的行为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方式。思想解困上的策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贫困观教育,使贫困学生对贫困有正确的认识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贫困生了解经济贫困是暂时的,而精神贫困才是长久的,使贫困生明白贫困并不可怕,只是人生苦难中的一部分,只要勇于克服,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就可以摆脱贫困。二是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自立自强、发愤图强的精神可以使贫困生从心理树立战胜贫困的理想信念。各高校应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等途径使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思想价值观,使贫困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去面对贫困,促进贫困生能够在活动中找到自信、赢得尊重,帮助贫困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可行能力,进而从心理层面解除贫困。三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即将面对社会,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型亲社会行为都会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社会责任意识教学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通过诚信、感恩、乐于助人等责任意识的引导,不断丰富贫困学生的责任情感能力;以各种专业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接收到不同方式的合作,促进贫困生能够在合作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

(二)社会支持

经济上的匮乏只是贫困的一个方面,而最重要的是能力上的贫困,从社会上给予支持,使贫困生能够识文认字、享受政治参与等各项自由,促进贫困生能够在社会群体中得到尊重、关心和关注。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对贫困生所开展资助工作来看,社会各界确实给予了贫困生较多的经济支持和物质支持,很好地解决了一部分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困难问题。基于能力贫困理论和心理干预策略角度来看,社会各界还应给予贫困生精神支持和情感支持。从高校角度出发,给予学生精神情感支持,可以从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等多方面给予学生肯定、信任、尊重,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能够得到精神支持和情感支持,促进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心理层面更好地脱贫。从学生管理工作角度出发,贫困生长时间与其他学生生活在一起,而很多不良心理来源,都是由于周边环境的影响。为了使贫困学生能够更好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时应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在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时、寝室管理工作中都应该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相互关怀、诚信互助、乐于助人的人际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合作共赢意识,共同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为贫困生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三)心理援助

对于高校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高校应该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在资助工作机制中融入心理援助,心理援助工作和资助工作同向同行。心理援助工作开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设立心理咨询平台、校园心理咨询室、线上心理咨询渠道,以专业的心理教师为主导,开展各项心理援助工作,尤其是线上心理咨询渠道的构建是非常关键的。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高校能够随时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也能够及时提供给学生心理干预,更好地做到隐私保护,使学生能够放下戒备更好地吐露心声,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全方位地促进贫困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高校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援助服务,分析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同思想政治工作一起开展,从人生理想、心理知识、心理技能等多方面策划专题活动、讲座,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强化实践活动,使贫困生能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体会资助的情感,促进学生能够形成奉献精神,在各项活动中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念。三是高校全体教师参与心理援助工作。每个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要关注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若发现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思想存在,给予学生正向的心理引导。

(四)经济资助

在能力贫困理论中提出经济贫困只是一方面,从经济贫困方面去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也是对贫困学生心理干预的一种措施。因此,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科学的贫困学生资助机制和资助工作开展制度。从贫困学生认定开始,到资助落实的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全方位地通过机制和制度引导落实各项资助工作。一是建立贫困学生资助机制。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完善各项评定工作,发挥出资助育人的作用,使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持,缓解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二是制定资助工作开展制度。高校需要充分考虑制度建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各环节的廉洁工作落实到位,促进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更好地认识到高校的经济资助是公平的,给予全体学生正向影响。三是高校应重视勤工助学机制的建立,基于人力贫困理论下勤工助学的经济资助方式是最佳途径,高校应寻找更多岗位,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使其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解决部分经济问题。但需注意的是应对提供给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应全面审查,保障安全性和合理性。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可行能力,进而实现“造血型”资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能够在勤工助学机制中学习到更多的能力,促进贫困学生能够更好地走入社会[5]。

结语

综上所述,能力贫困理论为高校研究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强化可行能力的培养。从贫困学生的心理出发,分析贫困学生的心理贫困影响因素,采取合理科学的高效心理干预策略,提升贫困学生的能力,使贫困学生能够从心理实现自我解困,促进贫困学生能够成人成才,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