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1+N模式的构建

2023-04-20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文化

周 宇 杨 丹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高校是孕育时代新人的摇篮,而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是增强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之一,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践课题,不仅是高校承担的责任,更是激励青年与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的要求。

一、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的内涵与价值

红色文化育人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传承与弘扬,包括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等,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是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支撑条件。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的内涵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革命传统,强化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是指对自己的祖国深深地热爱和对国家命运和民族荣辱的关心,是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通过红色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传承革命传统和强化爱国情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感情,激发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不仅是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青年学子牢固“四个自信”的新时代使命,在此背景下鼓舞青年大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使他们在学业和科研上勇于挑战,才能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贡献智慧。

(二)培养社会责任感,塑造时代新人

时代新人是指生活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独特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新一代人,他们是当代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和参与者,承载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希望和责任。青年是社会发展中最有活力、最富生机、最具朝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坚守育人底色,赓续青年奋斗之志,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与智慧[2]。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意识和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使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增强文化认同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增强文化认同感能使学生更加了解和认同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从而培养强烈的国家归属感,使他们自觉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们能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促使学生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身心与本国文化相契合的全面发展。

二、把握红色文化育人的“声”“形”“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2]。”高校打造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推动红色文化走入生活、走进青少年,有助于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突出红色文化育人的“温度”,研究多种育人“形式”,多样化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教育,在育人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让学生“发声”,培养会讲红色故事的红心青年。

(一)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育人“声音”

传统的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强调红色文化进课堂、进书本、进内心,忽视学生对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效果。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讲红色故事,成为红色文化的“代言人”。

高校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成为中国红色文化的“代言人”是一项全方位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首先,高校要将红色文化育人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于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助推青年成长的“红色引擎”,使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如开设的红色文化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历史、英雄事迹和先进典范;第二,强化红色文化引导,教育者要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引领者,注重红色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引导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情感共鸣;第三,拓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沉浸式开展育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精神的力量,并在实践中传承红色文化;第四,倡导红色文化传播,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如红色题材的短视频、网络课程、红色文化微信公众号等,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推进,让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并认同红色文化,成为中国红色文化的“代言人”和红色故事的共情传播者。

(二)重视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突出育人“形式”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应重视育人形式的设计,设计能吸引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且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红色文化育人价值。

虽然高校对红色文化育人工作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部分高校开展育人活动的形式较为传统,无法深刻感化大学生的内心。新时代高校必须突出红色文化的育人“形式”,使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更具活力与吸引力。第一,建立线上线下的多层次红色文化育人平台,涵盖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主题讲座、实践活动、红色文化数字展览等,为学生打造立体化、全方位的红色文化体验和学习氛围;第二,推行红色文化育人导师制,设立红色文化育人导师制度,由导师指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参与红色文化实践,并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第三,创新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活动,如红色文化创意设计比赛、红色主题社会调研、红色文化数字故事创作、红色话剧展演等,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第四,引入红色文化评价体系,建立红色文化育人的评价体系,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成果纳入综合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营造可持续性的红色文化育人良好氛围。高校只有重视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才能使青年学子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中形成师生共育模式,整体提高师生的红色文化素养和高校的教育水平。

(三)重视学生发展潜力和需求,突出育人“温度”

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中,突出的育人温度应该包含“两个温度”,一是红色文化本身的“温度”,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使红色基因渗透进血液、浸入心扉;二是育人中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关爱的“温度”,凝聚青年学子的心。

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必须把握新时代青年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心理需求,才能提升育人实效。把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发展历程、时代价值等讲明白,真正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在育人中做到情理交融,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一方面,高校应该全面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特点和成长规律,让育人工作入心。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更加多元化和开放,他们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竞争和学业压力,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他们更加注重自主性和创新意识,追求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敢于创新,对于知识获取和学习方式,也更加偏好多样化的途径。另一方面,高校应更加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强大精神内涵,让育人工作入魂。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了解红色文化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以及其所承载的理念和信念,挖掘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当代社会相结合,把握文化的精神和传播热度,尊重青年学子的成长和需求,才能将育人工作“恒温”。

三、高校构建“1+N”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高校“1+N”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构建,“1”表示每个学生主体,将学生置于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的核心地位,重视学生发展潜力和需求;“N”表示多种育人“形式”,多样化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教育,使学生体验和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构建红色文化育人“教育综合体”,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一)突出学生主体“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目的是让学生实现“学的自由”,“学的自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能力,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进度。这一概念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自主、自由地探索知识,不受束缚地拓展学习领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发展。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至关重要,即将学生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尊重他们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个性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指导方案,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学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其次,在育人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决策,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主动思考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建立学生发展档案,记录学生在学习、实践、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就和经历,如学生可以参与档案的整理和记录,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成长历程,形成对自己发展的全面认知,实现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学会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成长。

(二)开展育人活动“N”

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重要载体和全程育人的基本场域[4],但作为教育资源,红色文化是静态的,载体是动态的,通过动静结合,才能将红色文化以多种形式渗透,达到育人目的。在高校育人活动中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在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活动的过程中,要实现资源整合与创新利用,并在学科教学中融合红色文化,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第一,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和创新利用需要多方合力,高校可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互联网传播、融入教育课程、开展研究与创作等手段,将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可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如挖掘地方红色文化、革命英雄事迹,形成汇编,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送红色故事等;第二,红色文化与学科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和红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例如将红色文化与古诗词融合,开展红色古诗词鉴赏活动,将红色文化与影视作品相融合,开展红色影视作品赏析活动等;第三,红色文化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根据个人特长开展文艺活动等,如讲好红色故事周末沙龙、话剧社团演好红色话剧等。以不同的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构建“两个度”评价机制

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对于检验育人工作的效果有实际意义,它在于明确育人目标、提高育人效果、推动育人创新、增强教育责任心和使命感,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与提升教育质量[5]。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机制的核心,体系应该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如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水平、对红色历史和传统的认知程度、参与红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等,指标要具有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便于进行实际评估;评价机制应该采取多维度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在学业上的表现,还要考察他们在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方面的成果和贡献;同时,建立定期的评估与反馈机制,进行定期的红色文化育人工作评估。高校在红色文化育人活动中,可以重点开展两个方面的育人质量评价:一是红色知识了解度,细化学生红色知识检测标准;二是红色知识实践度,细化学生红色知识运用检测标准。例如,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收集师生对“1+N”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的评价和反馈,以学生对红色文化知识了解度与实践度为重点,探索学生在育人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变化,评估该模式的育人效果,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探讨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结语

深入挖掘、持久弘扬、不断创新,是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育人的工作方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深化和进步的保障。要满足学生所需,坚持以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为导向,注重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服务,这是新时代确保红色文化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断提升的关键之举。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