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约瑟夫·阿尔伯斯色彩理论融入高中色彩课程的教学实践

2023-04-20许瀚尹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阿尔伯彩纸色彩

许瀚尹

(温州大学,浙江 温州 325000)

引言

色彩教学要求学生对色彩理论知识、色彩规律有系统的认识,注重色彩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其研究要点是在要锻炼学生对色彩的敏锐观察能力,熟练运用色彩的基本规律,掌握选用媒介的基本特性,在此基础上提高对色彩的高度概括和主观表达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力图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式和创造性能力。

本文的研究内容围绕研究20世纪影响力巨大的艺术教育家阿尔伯斯的色彩著作《色彩的相互作用》中的色彩专业知识及其教学理念与高中色彩课程相结合来展开论述,依据色彩教学的不同维度,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划分不同的阶段,以开展立体化课程教学,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在色彩教学过程期间,笔者以色彩科学为主导思想,通过日常行为的经验体验和验证色彩的各类实验来引导学生理解色彩的多面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对于色彩的固有观点,让其对色彩理论产生更深层的理解,并运用色彩规律进行创作,为色彩构成设计课程打下基础。

一、高中美术色彩课程略析

(一)高中色彩课程基本内涵

中国的色彩教学课程从具有实用主义色彩的图画课堂到色彩基础审美功能被重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感知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体验、联想、判断,通过创作来获得审美经验[1]。学生掌握色彩技能、色彩鉴赏方法,感受认识色彩冷暖、明暗以及空间形体虚实等现象,运用比例、构图、透视等知识学习绘画技能,增强学生对各类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提升视觉素养。

(二)高中色彩课程的要求

色彩课程是美术教学的一部分,所教学生具有素描基础,能够用图形表达意图。但学生对绘画的理解大多停留于传统印象派前期的具象绘画,停留于造型、调色的传统步骤上,需要笔者在美术教学框架问题上围绕教学大纲、课题目标预设问题,并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对知识外延的科学合理性;教学情境是否有趣,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在生活中发现、鉴别、运用色彩,科学地利用色彩的明度、冷暖、空间关系进行提炼归纳。

二、色彩教学现存问题

第一,色彩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缺乏统一性。我国中学美术课程在教学过程过于注重色彩理论堆积,导致高中学生艺术素养基础不同,教师利用色彩公式让学生进行速成训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色彩的理解能力,导致学生的美术作品借鉴多于创作,创造性思维不足,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除了具备较高的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外,面对新的教学方向需要作出主观努力。教师在色彩课程中不仅要讲解理论知识、绘画示范,而且要因材施教,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容易用同一套教学模版代入每个班级,如在学习色彩绘画形式教师只使用水彩一种材料,只用一种思路和方式进行创作,导致学生的作品形式千篇一律。这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第三,学生创造性不足。现阶段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灌输性教学法导致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模仿他人美术作品技法的层面。例如学生容易对大师作品表层细节解读,只关注画面的颜料、笔触等。学生应该从色彩材料、色彩属性着手研究。教师需要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色彩敏锐度,在绘画中遵循技法的同时,融入创新重现对于色彩的观察与理解方式。

以上的问题往往是把色彩课程作为整个美术课程的某一个片段,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着理论知识与实践创作之间的断代,缺乏与艺术创作的连接与转换。而笔者希望减少此类色彩规律性知识的讲解,通过实践表达学生对于色彩艺术的创造性,拓展学生的色彩观念。

三、约瑟夫·阿尔伯斯色彩理论融入色彩课程的可能性

德国艺术家约瑟夫·阿尔伯斯早期在德国和美国的各大艺术学院任教,包括著名的包豪斯和黑山学院,并且影响了20世纪艺术教育的发展。色彩教学是阿尔伯斯教学生涯里重点关注的模块,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描绘对象,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性教学模式。阿尔伯斯认为,色彩训练的目的是注重造型技艺的同时,激发学生个性的创作风格。他的艺术创作和色彩研究都包含了科学和数学的元素,也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色彩的相互作用》一书是约瑟夫·阿尔伯斯在色彩认知的研究和教育上独特的试验成果,它包含了阿尔伯斯关于色彩的主要学说[2]。这本书从各个技术层面拓展了色彩在艺术、建筑、纺织、室内设计、平面媒体等方面的运用及感知,并结合阿尔伯斯之前的教学经验,实现基础实践层面,如用彩纸进行余象视觉训练辨别视错觉;实践环节中的试错法成为观察色彩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在建立基本常识之上对传统的艺术戒律提出挑战,并为学生展示了增强色彩感知辨别能力的方法。

《色彩的相互作用》的大致内容在于阿尔伯斯解释了自己在作品中为何用色块表现色彩的原因,并且围绕人体的“生理颜色”做了进一步阐释:从物理现象分析,人体自带的生理、心理现象感受到相邻颜色的实际情况。它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阿尔伯斯介绍了颜色的定义和正常颜色反应的性质等基本事实;第二部分考虑应用事实,颜色刺激测量、颜色名称作为颜色规格的一种形式;第三部分介绍了色彩视觉和实验色彩美学理论。这种结构简化定位色彩主题的细节,并将其纳入阿尔伯斯正在进行的色彩研究中。整本书都在围绕着一个主题:怎样在生活和创作中感受色彩的相互作用。

1.色彩并置关系内容

颜色产生变化的过程会被两种因素影响:光线和色调。在所有的颜色组合中,色彩的相互作用或多或少都存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眼睛都无法识别,学生需要用色彩训练进行辨别。比如使不透明的颜色看起来透明、重色变淡、暖色变冷等,反之亦然[3]。位置、形状、数量和重现等因素也会影响色彩的心理效果,但在《色彩的相互作用》这本书中,并置引起的色彩现象是阿尔伯斯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2.色彩明度训练

在科学和艺术融合领域中,科学家发现视觉科学早期的神经元特别关注与阿尔伯斯40多年来所关注的相同的元素—线条、轮廓、亮度和颜色。

阿尔伯斯通过对线条和轮廓的趋势具象描绘出视觉系统。学生在课程中进行线条控制和测量的练习,图像可以通过亮度来区分边界。人眼可以很容易地区分由不同灰度组成的图片中的亮度,但很难判断彩色图像的亮度水平。阿尔伯斯认为学生们必须培养对光线的敏感度。在课程练习中,教师让学生们面对几种不同明度的红色,并让他们判断这组颜色中哪一种更暗,哪一种更亮,以达到训练色彩光线敏感度的目的。为了训练明度感知,教师让学生从杂志上收集灰色剪贴画,然后将图像从最暗到最亮进行排列。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学会了辨别明度变化,还得到了其他收获“物理事实和心理效果之间存在差异”。视觉取决于线条、亮度和颜色等基本元素对场景的零碎构建。

3.媒介选择与处理

阿尔伯斯在《用彩纸的原因》一章中指出,彩纸材料可以提供多种色调、色相的颜色。而且彩纸价格便宜,方便收集。原因如下: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颜料调色工作;学生不必面对反复调色失败的情况,节省时间与材料;彩纸易于重复使用相同的颜色,不会出现色调、亮度或表面质量的变化,以及因使用不同的颜料而产生厚度不均匀的变化;可以免除处理颜料所需的工具与设备;彩纸能避免多余的杂质纹路,避免色彩感知效果较差,降低色彩处理的敏锐性。最重要的是,学生在使用彩纸的时候,能快速准确地找到最合适的色彩呈现出理想的效果,提供调色板所不能提供的训练机会。阿尔伯斯在色彩课上提倡材料的原始性去进行课堂实验:彩纸、橡胶粘合剂、刀片、砧板和硬纸板等。他会先简单地介绍属性,再让学生独立探索,观察他们的作业。以此研究不同材质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艺术实践的成功建立在材料和直接经验的结合上,既贴近于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又升华了精神内涵,其特点是很值得高中美术教师和学生借鉴的。

四、约瑟夫·阿尔伯斯色彩理论融入色彩课程的实践技巧

在色彩课程教学期间,笔者发现学生没有接触过色彩实践类课程,容易对色彩知识一知半解,导致无法处理色彩知识与技能之间的逻辑关系。笔者在教学实践期间,根据新课标的色彩课程的学时安排,在高二美术课程中增添校本课程,以色彩原理实践趣味性为主,深化色彩教学,为学生们在画面关系处理与把控方面提供帮助,为接下来的技能训练打下基础,现概括总结如下:

(一)教学流程的相应调整

笔者认为现在的课程模式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属于回顾性的重复实验,并没有创造性的发现;笔者试图在教学流程中有新的探索。教学流程主要包括约瑟夫·阿尔伯斯美术鉴赏课、色彩基本概念赏析课、色彩互动情境创设课,共计三个课时。课堂分为导入、讲授新课、实践环节、评价环节、课后作业这五个关键环节。笔者将讲授理论内容时间控制于20分钟内,教学过程遵从“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具体教学实况调整色彩理论知识讲授。笔者带领学生进入生活情景进行观察、体验、记录,开展经常性的思维训练。在课堂学习模式上,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导向、小组讨论式的课堂更感兴趣,并在完成色彩训练任务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多自评互评、总结汇报的机会。

作品赏析环节结束后,教师会让学生根据平面形体、空间造型,结合技法进行简单化的处理,从而了解色彩构成关系。并且利用自己的色彩感觉、视觉经验以及联想用彩纸拼贴形式表达直观感受。在此过程中,给学生以认知激励。在学生认知进步状态下,鼓励学生利用不同色系、不同构图比例、不同拼贴方式的方式,通过立体化体验感受材料,理解色彩关系的内涵。

(二)教学内容的适时变化

笔者根据学生对于色彩的了解程度、生活中可触的色彩现象,沿袭高中美术鉴赏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适时变化:第一课时了解阿尔伯斯作品的艺术审美特点,学生了解艺术形式多样性,打破常规传统绘画艺术思维。笔者从生活场景出发唤醒学生对生活经验的记忆。通过阿尔伯斯墨西哥游学经历创作下的作品与建筑形式以图形结合的方式,了解其工作方式。分析西方现代主义同时期作品的特点、构图、色彩让学生把握物像客观细微的色彩、体积、光影、空间关系;笔者选用彩纸作为课堂实验材料。以彩纸拼贴练习使学生直观感受色彩的并置关系。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放在色彩基本属性概念的掌握,利用基本色彩知识进行调色训练。教师选取《光色变奏—色彩基础知识与应用》中色光关系环节对学生进行色彩明度训练,教师通过举例生活中色彩视觉现象和当代艺术作品讲解色彩基本构成原理以及观察色彩的方式;如“吃穿住行”中体现出色彩混合,人的心理生理上对于色彩的主观变化是由于色彩邻近、对比、同类概念,由此突出《自由研究——对想象力的挑战》中色彩心理学对色彩感知的情感效应。

第三课时在知识点筛选方面,教师在《色彩减弱》《色彩记忆》《色彩具有欺骗性》、“光色变化”章节中筛选出适合高中生接纳吸收的内容,学生能够理解色彩差异性、对比性等抽象概念;教师通过试错法为主的课堂练习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辨别色彩视错觉,例如“白金-蓝黑”案例,先让学生评判,再解释原因,视觉看到的事物经过大脑加工,与物体反射的光线与固有色有关。实验佐证环节,教师结合课堂图例,将色彩减弱概念通过在不同底色彩纸上找到同一颜色反射出两种或多种变化的练习进行巩固,解决学生在作画过程中容易被色彩亮度欺骗导致色彩过深过浅、色调过强的问题;拓展艾宾浩斯视错觉概念,用软件设计等常见例子进行合理的表达理念。推翻学生们“眼见为实”的刻板印象。本环节意图将色彩的多面性、欺骗性原理传递给学生,用一系列视觉错觉的生理机制现象验证色彩的独特性,鼓励学生不断对色彩进行比较、观察。课后练习将物像写生转化为色彩分解训练[3]先考虑色彩分类,再逐步整合色彩语言,发散理性思维重新认识色彩属性,把握色彩内在规律。

这三课时难度逐渐进阶,循序渐进。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针对色彩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程强调对视觉艺术媒介、技法、结构、过程的体验和理解,提倡自由选择和创造性应用[4]。

总之,利用上述不同侧重点的练习指导,在掌握色彩技能的同时,学生显示出一定的想象力、创造性、思想性和较高的审美品位,了解色彩的社会属性以及色彩表现与文化观、审美观之间的关系。这些练习将配合教学流程的调整情况,为学生提供由知识到技能的逐步帮助。

结语

本次研究在研究与论证中,建立了美术与心理学、科学、逻辑等多学科的交叉联系,将艺术与科学进行有机地融合。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情感表达、材料探究、图像审美、图像处理、作品设计等活动,提升了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了个体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阿尔伯斯的教学理念与我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相融合,其基本理念均为强调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要求;其教育目的均是用科学的色彩概念,以视觉形式呈现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内化对艺术的感知力,进而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然而不足之处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色彩的具体应用上,沿用美术传统技法,导致学生对色彩的掌握较为浅显,学生无法完整地理解色彩的本质。未来应正视这个方面,高中阶段的色彩知识可以设单元进行统筹规划,做出更合理的教育策略调整。

猜你喜欢

阿尔伯彩纸色彩
会变魔术的彩纸
吸管彩纸变变变
彩纸大变身
神奇的色彩(上)
良心
春天的色彩
蒲公英种子的大梦想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良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