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

2023-04-20王继鑫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精神

王继鑫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200)

引言

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当有的良好素质,关乎大学生对待职业的态度,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培养大学生思想素质的主要方法就是进行思政教育活动,而工匠精神是不可多得的思政教育素材,展现了传统文化和新时期思政教育的巧妙融合,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开创高校思政教学的新格局。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开展专题教育,为工匠精神教育提供优质的“土壤”,融入工匠精神相关的时政新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和继承工匠精神;带领学生体验非遗文化,例如扎染、刺绣和陶瓷等艺术,让学生跟随民间艺人学习传统技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民间工匠身上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精神,把工匠精神打造为高校思政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升高校思政教学质量[1]。

一、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高校在工匠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素质。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钻研精神。高等院校也需要在学期考核的过程中,主要考核学生的工作能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操能力的提高,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努力。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大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通过工匠精神可以让学生更热爱学业,并且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职业价值。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还能够为他们指明就业的重要性,通过融合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内容,培养学生拥有爱岗敬业的品质,从而通过思政教学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工匠精神[2]。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内容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我国古代属于封建社会农业经济体制的社会背景,因此比较重视农业,古代并不是非常重视商业,而从事商业的工匠并不会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后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加快了工业的步伐,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商业,也扩大了工匠的范围。工匠不仅有从事一线操作的生产工人,还会有很多的专业技师与技术工程师。工匠就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参与者。在时代的背景下,工匠精神也成为我国高度推崇的品德,给新时代带来了崭新的时代意义。

(二)工匠精神的实质

工匠精神也是一种高尚的职业精神,是工作人员追求工作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细化的价值取向。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有爱岗奉献的精神,并且可以通过高校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记忆能力,加强大学生的实操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工匠精神推崇精益求精,要求工作者可以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并且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工匠精神推崇尊师重道,要求工作者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并且可以和岗位中的前辈同事能互相帮助,并且共创友爱的工作氛围,能够协调合作,尊重师傅前辈,热爱自己的职业,努力传承工匠精神,从点滴做起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3]。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对于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价值

(一)让高校学生构建正确的职业观念

高等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因此需要在教育工作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拥有良好的三观。现今社会,大学生普遍比较缺乏生活能力与融入社会的能力,也没有比较固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而高校培养学生三观的主要途径就是思政教学,在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思政课程与社会现实生活比较脱节。一些思政课程比较浮于形式,无法形成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就应当让学生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来掌握最基本的职业精神。高等院校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其中,要重点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把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当中,才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且主动接受思政教学带来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毕业之后也能从容地走向工作岗位[4]。

(二)有助于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目前阶段,一些单位也比较看重才能,并不会将人才的品德放在首位。这样很容易导致一些学生会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能力而非品质。在工作岗位工作时也无法无私奉献,以人们为本位。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需要融入工匠精神的理念,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理念,让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高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道德教育来融入更多的专业知识[5],从而培养学生的敬业奉献精神,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岗位工作中,努力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建设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三)有助于国民经济实现高效的转型

随着我国工业和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在一些领域已经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不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劳动力价值的优势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了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还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并且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高校肩负着这一重要的使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并且重点加强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可以有忧国忧民的意识,并且能够从本专业出发,基于思政教学的目标,让自己有更加成熟的专业技能。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也能够借助数字经济的力量,来让学生根据需求来追求个性化的差异,工匠精神的含义也要随之升级,相应的对工匠精神的引导与教育也要随时进行改革。

四、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首先,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是接触学生最多的人,因此高校必须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重点培养教师的职业素养,让教师能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学校可以定期为教师开展职业培训,让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并且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思政专业的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使命,明确工匠精神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在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中,也要重点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从而给学生树立榜样作用。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有崇高的工匠精神。另外,还应当组织教学培训与考核,让教师可以通过考核来检查自己的不足。高校在考核教师的过程中,务必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并按照科学的评定标准进行,将工匠精神和考核成绩挂钩,并奖励优秀的教师。教师增强对工匠精神的学习,可以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工匠精神[6]。

(二)发挥榜样的力量

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为了让他们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拥有更有魅力的人格品质。这就需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政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思政课堂,引导学生投入课堂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发挥榜样的力量,利用更多的案例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可以通过一些事例来学习榜样的工匠精神。高校也可以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员来学校参与教学工作,通过他们为学生讲课,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更多的归属感,并且还可以加强职业能力与道德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重点的学习内容融入工匠精神,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

(三)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中需要注重工匠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的渗透,通过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教学质量[7]。思政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有针对性的专业课做结合,才可以有更加深刻的记忆。教师不可以局限于课堂,需要定期带领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当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通过带领学生外出实习,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并让学生具备更崇高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实习时和岗位员工互相交流,从而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谦虚好学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

(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把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有更好的外界环境,外界环境有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首先,高校应当重视思政教学,并且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的资金与研究性的课题内容。其次,还需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高校可以在校园当中张贴宣传海报,也可以摆设工匠精神相关的书籍,用生动形象的文化宣传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还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把工匠精神转变为一种习惯。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工匠教育活动。例如,学校可以聘请知名的科研专家给大学生展开相应的培训讲座,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魅力。最后,高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比赛,比如工匠征文比赛、辩论赛、绘画比赛、书法比赛等。通过比赛的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还能够把工匠精神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学生创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五)积极开设专题讲座

高校思政教师要立足所带班级专业,挖掘个性化工匠精神教学素材,例如针对艺术专业学生,挖掘少数民族音乐非遗文化、刺绣和印染等工艺;针对机械专业学生,挖掘智能制造、焊接等岗位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如思政教师可以用微课展示壮族独有的“三月三”歌圩节盛况,让学生了解壮族山歌和舞蹈艺术,了解壮族民间音乐传承人义务为中小学讲授族民族音乐文化,为学生讲解这些壮族非遗传承人义务收徒教学、弘扬壮族音乐文化的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展现少数民族艺术家高尚的敬业精神。此外,教师可以为理工类专业学生讲解人工智能制造技术,例如精密机床操作、精密零部件打磨等操作视频,为学生介绍焊工、机床和电工电子行业大国工匠操作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些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例如追求零部件尺寸误差趋近于零,追求严丝合缝的焊接和修补技术等,进一步端正学生专业课学习态度[8]。专题教学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工匠精神对专业课学习和就业的积极影响,教师通过讲解行业大国工匠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督促学生协调好专业课、社会实践和思政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

(六)巧妙融入时政新闻

思政教师要积极开发课外时政新闻素材,例如《大国工匠》纪录片、非遗文化保护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等素材,带领学生领略不同行业大国工匠,让学生体会匠心精神,督促学生向大国工匠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央视《大国工匠》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基层电力、公交等岗位的大国工匠,他们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电力工人无论严寒酷暑都在坚持户外作业,保障了电网安全,体现了他们忠于职守、默默奉献、一心为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品质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的品质,这也是高校思政教学积极渗透工匠精神的初衷,这就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时代楷模身上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国家发展衔接起来,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9]。

结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不仅对学生和学校有重要的意义,还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应当基于高校这个重要的教学阵地,融合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从而让学生有正确的三观。通过思政教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灌输工匠精神。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能够提高其思想道德品质。而工匠精神融合到思政教育中能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更有助于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所以学校应该先对自身进行反思教学的模式,探索更加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愿意去接受匠心精神教育。高校思政教育要聚焦工匠精神培育,立足学生专业来开发工匠精神教学素材,把各行各业大国工匠事迹、非遗文化融入课堂,为学生呈现工匠精神的多面性,督促学生学习、继承和弘扬工匠精神,逐渐把工匠精神转化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板块和动力,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精神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