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整合的现实审思

2023-04-20解晶童王光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党史协同

解晶童 王光辉

(南宁理工学院1,广西 南宁 530100;阿坝师范学院2,四川 阿坝 62400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聚天下英才共谋复兴大业,其前提就是聚天下英才而育之。要为党育人和国家育才离不开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的协同融合。正如操菊华、陈薇认为“党史是鲜活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内在依托,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有力杠杆。[2]”从历史与现实来看,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天下英才贡献力量,而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协同融合能凝魂聚力。因此,推动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整合发展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根本问题层面上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辩证逻辑: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关系梳理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始终相伴相随,相得益彰,共同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发挥作用。但二者关系如何,始终都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因此,梳理二者的辩证关系更有益于二者的协同整合发展。

(一)党史教育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始终

从二者发展历程来看,党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构成,始终以其自身科学性学理性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完善和发展。目前,高校思政课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五门公共课。此外,在近两年来,有的高校还新开设了“党的建设”“党史学习”等公共课。从五门公共课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和执政的基础[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是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的全部思想智慧的集体体现。《思想道德与法治》代表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最根本的回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兴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最本质的回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最直接和最全面的解读。《形势与政策》或其他一些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课程都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最新解读。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的开设和讲授都是以“中国共产党”这一关键词为核心,是旗帜鲜明地讲解中国共产党党史核心的课程。因此,高校思政课与党史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关系,而党史教育也始终贯穿于高校思政课发展的始终。

(二)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功能具有内在一致性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在铸魂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一是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宣传思想工作的作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创新实践,使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二是高校思政课推动党和国家教育事业不断兴旺发达,通过思政课堂,讲好信仰、信念、信心背后的深层哲理,致力于让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树立正向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三是高校思政课孕育学生的情怀,能够引导学生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和扎根人民。而党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核心构成和重要内容,在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与高校思政课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具有内在一致性,是铸魂育人的重要保障。总而言之,党史教育始终以某种形式或载体作为一条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主轴线,始终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作用。

(三)以党史教育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二者总是相融贯通和相互协同整合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思政课也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先后完成了“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1985年国家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1998年增设《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2005年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至此党史教育成为高校思政课的关键一环[4]。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郑洁:《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援引中国教育报(2019-04-04)[2023-03-02],据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science/2019-04/04/c_1124327122.htm。。同时提出“八个统一”的建设发展规律,更是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以更高的战略布局擎起学习“四史”的旗帜,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浪潮,更是拓宽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由此可见,不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时期,或是在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又或是在兴旺发展的新时代,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的协同整合发展始终都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必须坚持不懈地弘扬和传承。

二、现实梗阻: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整合的存在问题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5]”高校思政课和党史教育在育人内涵和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将其进行协同整合能够开辟新的理论建设和理论教育领域。但在协同整合进程中,还存在些许现实梗阻。

(一)二者协同整合存在“隐而不彰”现象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颁布了系列文件指导高校思政课建设,高校思政课建设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高校思政课理论建设和理论教育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正是理论建设的创新尝试。但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还存在“隐而不彰”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党史有关课程教学安排占高校思政课课程安排比重较少。例如,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安排为例,在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安排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安排通常为48学时。但这门课囊括了中国共产党前后100多年的历史,其包含的复杂的历史矛盾、历史现实、历史理论可谓是浩如烟海。单靠48学时的课程教学安排难以将其讲通、讲透,讲清楚。党史教育课程教学安排所占比重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发展。二是高校党史人才缺口比重较大。诚然,随着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是从全局性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史人才缺口较大,这也就使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专业性凸显强,但引导性不足。毋庸置疑,党史教育就是为党发声,讲政治、讲党性是其鲜亮的政治底色。但在为党发声的过程中,由于党史理论储备不足,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学术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张力平衡,存在思想性导向不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的效能彰显。

(二)二者协同整合存在“定位模糊”问题

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发展是系统性、全方位的融合,其产生的效能也并不是简单的“1+1>2”,而是“1+1>N”。因此,要推动二者协同整合就必须首先要阐释清楚二者学科属性问题。就目前而言,二者协同整合进程中还存在“定位模糊”问题,即“学科属性不统一问题”。从目前来看,“学科属性不统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单列论”和“归属论”两个方面的争论,即究竟将中共党史单列为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还是将其划分为法学门类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2018年,王炳林教授指出:“中共党史学科尽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从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看,它们与中共党史学科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把中共党史学科确立为一级学科还是比较合适的。”2019年,他再次提出:“现在比较可行的方案是设立‘中共党史与党建’为一级学科,这与呼吁将中共党史学科设立为一级学科并不冲突,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拟将中共党史党建列为法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回应了学术界多年的呼吁和期盼。在法学门类设置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党在理论方面的回应,同时也是对学界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属性不统一问题在实践层面的现实关照。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规范学科建设,也能为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的协同整合解决“学科属性不统一”的难题,从而为构建协同整合局面奠定基础。

(三)二者协同整合存在“效能不足”困境

推动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是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发展必然,也是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发展必然。但在协同整合进程中,出现了“效能不足”的困境。主要体现在:首先,育人张力凸显不够。从二者协同整合的目标来看,推动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的最终目标就是深入挖掘二者所特有的育人资源,培育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但是从协同整合的实际效果来看,当前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育人张力凸显不够。一方面在引导学生思想方面领导力不够,另一方面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约束力不够。其次,育人效果彰显不足。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是众望所归的大事件,是增强学生学习幸福感的助推器,在育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实际来看,由于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的发展时间尚短,没有形成完善的合力育人格局,合力育人效果彰显不足。

三、未来彰显: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整合的逻辑进路

(一)厚植党史人才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培育

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发展的重要聚焦问题是聚拢党史学科人才,同时也要解决师资队伍培育的问题。人才是基础,培育是保障,二者相互发力才能构筑良好的发展格局。一方面,积极厚植党史人才基础。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担,如果自身不具备较强的党史理论,则在铸魂育人过程中就会产生不良的育人效果。故此,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手段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进而把好“入口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党史学习培育。一是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高效性地进行培养培训。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重任,对培养培训应该围绕紧紧抓住提升党史理论素养这个着力点,通过知识培训、学位提升等多种方式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相关培养培训工作。二是要建立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以教育部为主导,地方教育厅和高校为依托,建立三者联动培训机制,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想上既能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深入了解,又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展相关工作,从而保证在思想上不出问题,在教学实践上能够有所创新。三是要加强与全国各地的重点马院交流学习。全国重点马院必然有它独特的优势,通过学习这些重点马院的成功经验,进而不断提升党史知识素养。

(二)科学规划学科属性统一问题,统筹谋划课程教学体系

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发展要形成良善发展格局必须要解决怎么融合创新发展的问题,即如何实现更好融合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规范凝练学科定位,不断调整课程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发展。一方面,要科学规划学科属性统一问题,厘清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学科关系。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要是党史教育的学科属性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推动其与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也存在定位模糊现象。因此,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的突破点在于学科归宿问题的破解。另一方面,统筹谋划课程教学体系,构筑夯牢党史教育阵地。一是要调高党史教育课程比重,凸显党史教育的政治性、地位性和重视性。二是要着力打造多元化发展的党史教育课堂,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以此来夯牢党史教育主阵地。三是要推动高校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依托党史文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不断挖掘思政元素,并加以创新。

(三)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构筑协同整合主阵地

“建设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关系到我国高校是否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的问题。鉴于此,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进一步打造协同整合主阵地。一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铸魂育人的重要责任。推动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和主阵地,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并将其建设成新时期铸魂育人、担当使命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因此,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构筑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主阵地十分重要且必要。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协同整合的主阵地。要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维护党的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营造风清正气的氛围,坚持用好这个主阵地。

结语

总之,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推动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协同融合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花大力气抓好抓牢的问题。这关系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否后继有人的根本性问题,推动二者协同融合发展,始终坚持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党史协同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