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调研,老一辈革命家们树立榜样
2023-04-20孟红
孟红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我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也是转变干部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执政能力和施政水平的不二选择。在这个方面,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们,不管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思考问题、作决策,总是把调查研究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毛泽东:向群众学习,沉下心去搞调研
毛泽东一直谦卑地视自己为小学生,走进广阔天地、深入广大群众中进行调研。他认为,采取这种态度搞调查,是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保障。他认为,在调研中要做到与人民群众惺惺相惜,“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
毛泽东重视同调查对象坦诚交流。毛泽东开展调查,善于通过全面掌握基本情况和典型访谈的方式,与调查对象以心交心,了解真正的实情。例如,1925年2-8月,毛泽东在韶山200多天,大半的时间都在进行调研。针对不同类型的典型,他一家一家走访,一个人一个人长谈,并尽可能地扩大覆盖面。社会上对组织开展的农民运动到底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的表扬和批评,他都认真倾听、虚心接受。对于农民运动中的“农民问题”,解决得好的和坏的情况都去了解,以全面掌握基本情况。他通过“以心交心”“解剖麻雀”的方式,搞好典型访谈,了解真正实情,为下一步决策和工作储备了鲜活的素材。
1956年,为了摸清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方面所发生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并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八大作准备,毛泽东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活动历时两个多月,先后听取了34个经济部门的工作汇报。随后,他又用了6天时间,听取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为进一步了解各地方的工业、运输、财贸等方面的情况,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还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从10个方面准备经济工作的汇报材料,并提出,汇报材料中“应当有形象的材料,有批评,有议论,有主张。不要枯燥无味,千篇一律”“内容好,写得有骨有肉,生动活泼,不妨长一点,否则宜短,几千字也可以”。
正是在这次集中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阐述了两个多月来中央进行调查研究的一些认识成果。毛泽东后来在谈到《论十大关系》中的重要思想是怎么形成时,曾这样说过:“那个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34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步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这次调查研究,也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对经济工作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系统调查,成为我们党全面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开端。
总体来说,毛泽东的调查研究非常深入、细致,而且有一套成功的方法和技巧。早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毛泽东就指出:“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了很大的益处,这是比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他进一步专门有一章节讲到了“调查的技术”,列举了七个要点: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调查会到些什么人;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要定调查纲目;要亲身出马;要深入;要自己作记录。
周恩来:带着真情实感调研,解决群众切身问题
周恩来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养成和使用的调研“妙招”也十分有效而实在——真情实意替群众着想解决切身问题,和群众交朋友躬身求教,“突然袭击”反复核实等。
1961年5月3-6日,周恩来来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主要就农村公共食堂问题进行4天的蹲点调研。在座谈会上,阅人无数的周恩来发现了一位真诚的农民——张二廷,并引导他第一个大胆说出了“食堂不好,食堂吃不饱”的真心话。周恩来边听边鼓励,耐心听完张二廷一通话,激动地站起来,握住他的手说:“二廷,我周恩来走南闯北,很少有人说住我,今天你算是说住我了。好,二廷,咱们交个朋友吧!”周恩来下基层调研时喜欢深入群众,乐于和群众交朋友。为何张二廷这样一个普通农民会被周恩来当作交友对象,而不是其他人?周恩来曾说过:“每个共产党员都得有几个党外朋友来往,可以多交新朋友,也可以有些固定的朋友,能够反映一些意见,敢于提出意见的。”
周恩来看到村民胡银福两口子正在杏园的空地栽红薯秧,便边看边问他们红薯怎么栽法。老胡的妻子李善琴告诉周恩来他们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斜插红薯秧经验,周恩来听后连声说:“对,对,就是得学经验。”周恩来说过,“领导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识和经验,所以,面向群众,汲取群众经验,十分必要”“到人民中去生活,才能取得经验,学习到本事”。他一生坚持虚心向群众学习,在下基层调研中随时随地留心观察群众,一有机会就躬身向群众求教。
第一天中午,由于社队领导的精心安排,周恩来没有看到社员吃饭的真实情况。第二天中午,周恩来突然提出,还要到社员食堂去吃饭,而且要去另一家昨天没有去过的食堂。周恩来来到食堂后,径直奔向灶台揭开锅盖,看到锅内只剩下一些玉米糊糊。这次突击,周恩来吃上了真正的社员食堂饭,了解到了农村公共食堂的真实情况。在尊重基层调研安排的同时,周恩来常常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到那些事先没有得到通知安排、没有做过手脚的地方去调查,从中发现问题。他说:“你想摸到真实情况,就不要老是围着别人挑好的地方转,要多到那些事先没有得到通知的地方走一走,在那里你才会看到、听到最为真实的情况。”
一天中午,工作人员领着周恩来来到村民徐翠叶家中。周恩来走到灶旁揭开锅盖看了看,没说什么盖上了,问徐翠叶的婆婆:“大娘,锅里煮的什么?”她说:“煮的榆叶汤,糊着把糠面。”听她这么一说,他又一次揭开锅盖细看了一下。周恩来在徐翠叶家第二次揭开锅盖是为了再核实一下第一次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下基层调研就要掌握真实情况,周恩来在调研中很重视基层一线点上和面上情况的反复核实,绝不搞“大概”“可能”“想当然”。他指出:“只有情況明,才能决心大,才能把工作搞好。还要谦虚谨慎,把情况弄明后再下决心,不能瞎搞。”
刘少奇:扑下身子探实情,直面问题出实招
刘少奇一贯认为,有时候只听报告和汇报并不能准确掌握实情,需要亲自探察实情。对于报告和汇报,刘少奇认为:“下面的报告和干部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有的根本不可信。”1958年高指标、浮夸风和“共产风”等错误开始泛滥。此时,河北省徐水县宣布“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消息传来,刘少奇不敢相信。9月,他视察了徐水县,发现严重的浮夸风和“共产风”现象。当县委负责人汇报有的地方一亩小麦播撒种子700-1000斤时,他产生了怀疑。他说:“1000斤种子就是1500万棵苗,这恐怕草也长不起来吧!”
1961年春,刘少奇在家乡湖南进行调研期间,除了听汇报、请干部群众开座谈会外,还直接到老乡家里,铺禾草,睡门板,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走访父老乡亲。他挨家挨户到社员群众中摸情况,揭开锅盖看到农民吃着糠菜窝头,打开油盐坛子发现没有一滴油,还看到许多社员因为吃“代食品”得了水肿病。刘少奇对农民生活有了清醒的认识。调研结束后,他向毛泽东汇报了调研情况。刘少奇指出,“社员生活远不如1957年”“只有定量的大米和小菜,因此,都感到不够吃”“去年下半年也有相当多的人害浮肿病”。5月31日,他主持中央工作会议全体会议并作总结讲话,指出:“我们在执行总路线、组织人民公社、组织跃进的工作中间,有很多的缺点错误,甚至有严重的缺点错误。”“回过头来考虑考虑,总结经验,我看是到时候了,再不能继续这样搞下去了。”刘少奇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切中时弊的意见建议,促进了中央对相关政策的调整。
刘少奇总是细致用心地倾听民声、了解实情,启发和促进自己深刻的思考。1957年1月,毛泽东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提出“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一门科学,值得好好研究”的建议后,刘少奇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问题,不但对解决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会议结束后,2月18日至4月14日,刘少奇约请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有关干部和身边工作人员组成调查组,南下五省,围绕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广泛的专项调研。通过调研,刘少奇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改革意义的主张和设想,诸如,要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防止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的产生;对待人民内部矛盾,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办法,而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等。在毛泽东倡导下,1957年全党和全国形成了一个围绕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而展开的学习热潮。刘少奇南下五省的调研及其思想成果,对推动这次学习起了重要作用。
陈云:要交点敢讲实情的知心朋友
陈云总结说,搞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亲自率工作组或派工作组下乡、下厂;另一种是每个高中级领导干部都有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和身边工作人员,通过他们可以经常听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他认为,两种调查研究都很有必要,缺一不可,而后一种调查研究具有“真、快、广”的特点。他说:“所谓真,就是他们敢于反映真实情况,敢讲心里话。因为他们信得过你,知道你不会整他们。我就有这样一些朋友。所谓快,就是当问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能够及时发现。所谓广,就是全国各省市各行各业,都有许多高中级干部(包括离休、退休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后一种调查研究比前一种调查研究更重要一些。”
为了搞好后一种调查研究,他提倡领导干部“要在各行各业广交知心朋友”。事实上,陈云本人就在各行各业交下了许多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掌握大量了解真实情况的信息渠道。
陈云在基层干部中有许多知心朋友,包括上海青浦县小蒸乡的乡干部吴福林、村干部张富清等。自1953年冬建立联系后,吴福林、张富清长期坚持给陈云写信,及时汇报当地的经济生活情况。统购统销政策实行后,二人写信向陈云反映说,下面有人虚报产量,所有的粮食都扣掉还不够上交的;实行先购后留,粮食购掉后就没有了,任务是完成了,但老百姓没吃的了。陈云对此问题很重视,于1955年到青浦实地调查统购统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1961年粮食紧张的时候,二人又给陈云写信反映问题,一是瞎指挥问题,一会主张插秧二二见方,一会是三三见方;二是群众种菜的杂边地都收掉,吃菜都成问题;三是养猪问题,中央的政策是公私并举、以私为主,而上海却不能私养,猪都很瘦,市场上见不到猪肉。同年六七月间,陈云先后到青浦小蒸乡及浙江、江苏等地调查,并于8月致信邓小平,谈了青浦县农村调查的基本情况,同时附上《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三个专题报告。这三个报告就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看法和意见,对中央落实调整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农业困难,产生了积极影响。
陈云乐于与农民群众交知心朋友,倾听他们对于政策的感受和呼声。陈云就有许多农民朋友,请他们做自己研究农村发展变化的联系人,如青浦县农民曹象波、曹兴达等。1952年10月,陈云请曹象波、曹兴达来北京,谈农村土改后农民得到什么好处,又有哪些坏处。两位农民据实回答说,满意的有五条:一是每人分了两亩四分地,过好年了(无人催租、逼债,也无人外流);二是物价平稳,人民币值钱;三是修理了排灌机器,年成好时,每人可收1200斤稻谷和蚕豆;四是化肥多了一点;五是受干部的气比国民党的少多了,不打耳光了。不满意的有三条:一是从外地来的干部,说话听不懂;二是镇上商店关得多,买东西不方便;三是有人造谣说共产党站不长,搞得人心不安。这次谈话为陈云深入了解土改前后农业生产现状,科学编制“一五”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1990年4月22日,85岁高龄的陈云在同评弹界的朋友们谈话时,推心置腹地说:“希望你们能定期来看看我,一起来也好,单独来也好,你们听到社会上有什么反映,群众有什么意见,也可以写信告诉我,使我能多听到真话,多了解实际情况。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能交一点敢于反映真实情况的知心朋友,多听到些真话,是很有好處的。”陈云的谈话,不仅是对老朋友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嘱托,更是提出了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